東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
微影像的快速發展最先得益于技術手段的革新,這一硬性條件的升級為微影像市場提供了不竭的源動力。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顯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到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越來越智能性的手機被大范圍普及,為微影像的發展帶來了便利的條件。而且4G的普及,5G的即將到來,必定會使寬帶資費不斷降低,也為微影像帶來更多底層基礎和市場空間。
微影像作為一種在移動互聯網基礎上逐漸形成的一種全新媒體形態,其受眾用戶大部分集中在“90后”和“00”后,這一代新生主力網民因為自出生就處在有互聯網的環境中,海量的信息與網絡的快捷便利性,使其產生了全新的社會交際思維和網絡依賴性心理,也開始衍生出習慣接受碎片化信息的行為模式。這一心理與行為加快了微影像的發展腳步,也為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用戶群體。
傳統影像作品往往在創作過程中需要較大的投資與較為專業的設備、技術作為輔助,一般的非媒體從業者不易上手,限制了大量的影像作品產生。然而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微影像創作不再受資金、技術等客觀條件的約束,制作成本與門檻較低。只需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輕松錄制1080P的視頻,一個簡單操作的應用程序就可以實現視頻制作的剪輯、配樂等基本功能。無需再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就可以實現微影像的創作多樣化。
在當今社會,大眾對一件事情越來越難以保持專注,思維方式也越來越偏向于“碎片化”,人們已經習慣在零散的時間中通過互聯網獲取信息和休閑娛樂,這種行為源于都市人群快節奏的生活狀態。由此開始,與這種碎片化時間相適應的微報道、微劇情等微影像作品快速衍生,一躍成為碎片化信息的主要傳播內容。雖然在傳統影視美學中,微影像的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本應宏大的敘事結構與時間累積的視覺審美,但是無法否認以微影像為代表的“碎片化信息”已經成為了新媒體時代下的文化新常態。
隨著微影像市場的快速發展,微影像作品質量從參差不齊逐漸向專業化靠攏,這是因為眾多主流網絡視頻平臺發現微影像的巨大商業潛力,開始更專注、更高效的微影像生產運作模式。而專業化制作平臺的增加也刺激了更多的個體微影像創作者改變曾經單調的娛樂形式,開始對視頻質量與視頻創意有了更高層次的追求。這種自發的相互促進機制體現出新媒體時代下文化對于大眾審美的推動作用。無論是專業制作微影像的平臺還是獨立個體的微影像創作者,都將影像內容的價值發揮到最大限度,將差異性轉化為個性化特色。由此可見,微影像內容的專業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可以直觀近年來爆紅的微影像平臺,它們的共同點就是在內容生產的類型選擇上,不再是囊括眾多,而是深耕某一領域,押注垂直化市場。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垂直化選擇不是固化而死板的,相反他們更具有多樣性,對特定的用戶群體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根據第一財經商業數據中心(CBNData)的報告顯示,從土豆網的各題材播放量來看,娛樂搞笑類題材占比下降,而多個垂直領域占比明顯提升。要知道在此之前,搞笑與娛樂類內容一直占據播放類型的最大比例,但是隨著這類內容的同質化發展,其熱度正在退卻。而專注美食、美妝、生活vlog等垂直領域的創作者集中發力,優質內容的稀缺價值正在不斷凸顯。專業知識類的垂直內容更獲得資本青睞,然而大量垂直領域還未出現頭部內容,所以市場潛力巨大。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虛擬現實(VR)、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機等新興技術讓未來廣泛應用人造沉浸式虛擬空間不再僅僅停留在想象,而是具有切實可行的實現方式。這一發展趨勢在國外早已初見苗頭,2016年YouTube、Twitter就已相繼開通360度視頻直播,2017年3月,Facebook也在Gear VR直播平臺上正式推出360度直播,并于3月底開放針對全部用戶的360度直播功能。而國內雖還未產生大型VR直播平臺和VR微影像平臺,但是各個視頻類社交平臺都在蓄勢待發。如今日頭條在2018年2月收購了致力于研發VR視頻采集、拼接、轉碼以及傳輸軟硬件解決方案的維境視訊,這標志著中國包括微影像在內的整個媒體行業開始向更高科技的傳播方式進化。
微影像這種提托新媒體而發展的時代產物為信息的傳播提供了全新的一種可能,實現了大眾傳媒的便利性與快捷性,甚至一躍成為大眾最受歡迎的信息傳播方式之一。微影像的未來發展必將契合社會需求與大眾訴求在內容方面更加專業化與垂直化,在傳播方面也會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產生無限的可能。思索當下的微影像發展階段,不僅有助于我們及時解決在制作方面遇到的共通性問題,關鍵的是在于以其為鑒,進一步把握微影像未來的發展走向,畢竟微影像的發展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