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日報社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不斷出現,我國的新聞傳播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此背景下,作為傳統媒體中內容更加深入、權威性更強的報紙媒體,更應該注重自身職能的發揮,為正確的社會價值觀宣傳以及輿論引導做出應有的貢獻。在當今“浮夸”、娛樂化傾向明顯的新聞工作環境之下,做好輿論監督類的新聞采編既是報紙媒體長遠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報紙工作人員一定要正視自身的工作職責,不斷提高新聞采編的技巧與質量,從而促進自身輿論引導作用的發揮。
輿論監督類新聞往往以社會敏感事件為核心話題,通過細致、全面而嚴肅的調查,揭露事件的真相,作出立場堅定的褒貶,并以正確輿論引導的作用促使事件的順利解決。在實際采編過程當中,輿論監督類新聞往往涉及權力部門、社會組織以及相當一部分自然人的權益,因此會遭受極大的工作阻礙,不論是在調查取證,還是在審稿刊登工作中都會遇到極大的困難;特別是在特殊時期的政治壓力之下,一些負面信息會被政府機關控制,或者干脆直接禁止負面新聞的報道,這些都影響了報紙輿論監督作用的發揮[1]。
正是由于輿論監督類新聞在采編過程中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因此一些記者就會不自覺地產生畏難情緒,工作中的積極性不高,他們傾向于趣味性的、內容簡單的民生新聞采訪,或者只反映那些矛盾不夠突出,社會價值不高、不痛不癢的輿論監督內容,這造成了報紙內容質量的不斷下降。此外,輿論引導類新聞的采編難度大,耗費了大量心力的稿子一旦被“拿下”,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編輯記者的積極性,使其“心灰意冷”,從而失去了新聞監督的熱情[2]。
為了克服當前報社輿論監督類新聞采編的困境,筆者認為,報社應該深入研究當前輿論引導形勢,探索更加科學的采編手法,只有這樣,才能在確保輿論監督類新聞采編工作安全性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其內容價值。
我國的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是正確社會輿論引導的第一陣地,因此在進行輿論監督類新聞采編的時候,報紙工作人員一定要時刻謹記自身使命,遵從政策形勢和社會發展需求,謹慎選擇報道的對象和時機,避免踩到政策“紅線”。首先,在選擇輿論引導類新聞的報道對象時,一定要選擇那些具有普遍社會教育意義的、沒有錯誤傾向的、且有利于社會進步、具有引導向上力量的題材,而那些容易引發社會不滿情緒,對社會穩定不利的內容則要盡量避免[3]。此外,新聞采編的時機也要審慎選擇,很多新聞在當時當下不適宜報道的,不符合社會公眾普遍接受能力的,我們可以選擇延后報道或者分批次報道,這樣循序漸進、潤物無聲的價值觀傳播,往往更有利于輿論監督類新聞社會價值的發揮。
報紙采編人員一定要正視自身手中的“權力”,擺正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明確工作中的各項原則,并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層次、政策水平、法律素養和職業道德,只有這樣,才能堅持客觀的立場,才能實現有效的新聞監督。此外,記者工作中還要格外重視細節采訪,既不能由于內容擴展不足而影響了報道的可信度和權威性,也不能由于瑣碎內容過多而影響了新聞的核心信息。在新聞采編當中,報社編輯記者還必須把握好內容傳播的“度”,要抓住報道的重點,不能因旁枝末節的信息而影響了輿論監督類新聞社會價值的發揮。比如在進行抗震救災類新聞的宣傳報道時,眾志成城、勇敢不屈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宣傳中的重點,而對于有關“豆腐渣”工程的批判既不利于當前社會重點矛盾的解決,也會為局勢“火上澆油”,雖然記者的出發點是好的、內容也是真實的,但是卻是不合時宜的,也不能被稱為好的輿論監督。
要想切實提升輿論監督類新聞的價值,記者的深入采訪以及第一手資料的掌握是最重要的,報社工作人員一定要自覺抵制“糖衣炮彈”的侵蝕,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敢于深入探索,勇于揭露真相。此外,在新媒體時代,報社編輯記者還應不斷創新工作思路,講究方法和技巧,不斷拓寬合作渠道,借助網絡渠道、新媒體渠道,不斷學習最新的輿論監督手段,提升輿論監督的實際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