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報社
媒體行業的發展,對傳統的報紙新聞媒體提出了創新化的要求。互聯網的發展,造成了新型新聞媒體的井噴式涌現。一方面,信息數量呈現爆炸性增長;另一方面,新聞信息的傳達方式實現了多元化、豐富性地強化。這給傳統的紙媒帶來的影響包括:競爭對手數目上極大增加;新聞采寫的及時性、效率化,呈現的多樣化、生動性等方面受到沖擊。因此,傳統紙媒要想不被時代洪流所掩埋,必須積極尋求自身的進步和創新,適應媒體融合的大趨勢。
互聯網的建設和信息技術等的發展,逐漸改變人們生活、工作和思維方式的同時,也為新聞傳播豐富了途徑。一方面,由于網絡新聞傳播的成本相對較少,門檻相對較低,促使越來越多的網絡新聞媒體和自媒體平臺涌現,比如微博的博主、B站的up主、今日頭條博主、微信公眾號等等,還有抖音等短視頻即時傳播平臺;另一方面,網絡時代環境下,社交型平臺的建設強化了“人”在傳播中的主體性:只要有一臺可供拍攝、可以聯網的設備,人人都可以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新聞進行拍攝、處理、上傳,從而成為新聞的傳播者[1]。智能手機等終端的普及,使這一情況成為現實,人人都成了信息源和傳播者。
這一情況的實現,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新媒體在進行傳播時,對新聞的獲取相對及時、編寫的速度相對較快,并且網絡新聞傳播門檻較低,基本無須審核,因此就促使了傳播的快速。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在對新聞進行接收時,利用手機可以隨時隨地便捷地獲取新聞,促進了新聞傳達到受眾的速度和范圍大大提升。
傳統的紙媒新聞受制于版面、渠道、受眾等因素,內容比較單一,主要關注于時政、經濟、社會、文化娛樂新聞的傳達。但在網絡環境下,新媒體為了更大范圍地吸引讀者,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會更關注受眾群體的興趣關注、情感傾向等需求,展開新聞的編寫與傳達,且新媒體不受報紙版面的限制,“施展”的空間更大,并容易得到讀者的及時反饋持續根據受眾興奮點挖掘新聞內容,因此極大地充實和提升了新聞內容的豐富程度。
運用這一方法,一方面,傳統報紙新聞媒體與網絡新媒體加強聯系合作,比如紙媒通過對網絡上的新聞信息進行去蕪存菁、整合篩選等,可以有效地擴大素材來源和渠道,提高報紙新聞采寫的針對性、時效性和豐富性。另一方面,可以強化對網絡平臺的利用,發揮網絡采寫開展的優越性,提升采編效率,比如相對不受時間和空間的影響,可以進行遠程的視頻采訪或者語音訪問等[2]。例如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事件,對于消息的獲取與采寫就要充分依靠網絡來實現。
必須轉變傳統的寫記方式,學習新的技術,使用新的設備。一方面,報紙新聞媒體要加強自身設備建設的投入,購買高效新型的設備,例如錄音筆、功能強大的筆記本電腦等,以提高采訪記錄的質量、提升新聞編輯的質量。另一方面,要強化對員工技能的培訓,促進新聞采寫人員,能夠科學地對設備進行合理化利用[3]。
首先,要確保新聞的真實性。網絡新媒體為了吸引大眾眼球,促進流量的獲取,往往會對相關事件進行夸張化的編輯,或者是“看圖說話”、“標題黨”,產生訛傳等誤導了讀者和受眾。因此,報紙媒體在采寫時,要對相關信息進行甄別與追源,努力探求事件的真相,守住真實性底線,以正視聽。
其次,要保障新聞的嚴謹性。在當前網絡化的發展中,新媒體的質量良莠不齊,存在著娛樂至上、一味追求吸引眼球刺激,斷章取義等不良的文風。傳統的報紙媒體必須時刻警醒,避免誤導,拒絕低俗,保證在新聞采寫中滿足新聞的嚴謹性要求,保持自身的專業形象,承擔起弘揚正氣、引導輿論、傳播知識的社會責任。
再者,要保證新聞的客觀性。進行采寫時,保持理性,避免員工將情緒帶入工作,避免文本、評價等內容的編輯摻雜個人觀念傾向,誤導讀者[4]。
綜上所述,媒體融合的大環境下,新聞傳播的主體數量大大增加,新聞擴散的媒介渠道快速擴大,信息獲取的便利與迅捷性快速提升,進而豐富了新聞傳播的形式和內容。面對競爭環境的復雜化,報紙媒體在開展新聞的采寫工作時,必須在堅守媒體的社會責任感的同時,實現觀念上的轉化、策略上的轉變、發展上的轉型,推動新聞內容更加優質、傳播上更加高效、思想上更加有深度。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形成自身的獨特優勢和競爭力,在媒體市場占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