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樹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信息技術在迅速進步,新媒體在思政理論課中貫穿,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直接關系到思政教育開展的實際效果。院校中形成了新媒體環(huán)境,教師就要對思政理論課有全新的認知,將思政理論課與新媒體進行整合,將新媒體轉變?yōu)樗颊碚撜n的資源,讓學生對思政理論課也是有更加新穎的理解,促進思政理論課更加合理開展。新媒體的概念最早是從美國傳入,與傳統(tǒng)媒體不同,新媒體在信息傳播中,體現(xiàn)出大眾的主動性以及互動性。大學生是思政理論課的教育對象,學生以及學習都是深受新媒體的實際影響,為了讓思政理論課更好地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教師在思政理論課上,要對教學觀念做出適當?shù)霓D變,并積極對思政理論課的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促進思政理論課取得更好的效果。
思政理論課的任何,是對學生展開思政教育,讓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yǎng)以及對信息的甄別能力。新媒體迅速擴張,讓學生接受信息以及傳播信息更加便捷,但是也導致信息變得非?;靵y,對學生的思想也造成諸多的負面影響。新媒體給人們的交往以及交流都帶來諸多的變化,大學生是時代前端的群體,對新媒體有著極強的接受能力。以往思政理論課上教師的授課方式,是照本宣科,是用純文字的方式,讓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印象是枯燥的,但是新媒體則是給思政理論課帶來一些新的手段以及方法。比如在思政理論課上,教師借助網(wǎng)絡平臺,微信、QQ等為學生推送一些學習資料,這樣學生在思政理論課的學習,則是會擺脫時間以及地點上的約束,思政理論課的授課會體現(xiàn)出更高的效率。讓學生可以實現(xiàn)對思政理論課的個性化學習。新媒體下教師對思政理論課的授課方式也是變得多樣化[1]。師生交流更加充分,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觀點進行充分表達,強化師生交流,提升師生之間的信任度。
在以往的思政理論課上,教師才是主導和權威,學生在思政理論課上是被動的,要想對思政理論課的知識進行獲取,教師的講授是唯一的渠道,以往在思政理論課上也很少會有學生會對教師的講授產(chǎn)生質疑,可以說在過去的思政理論課中,師道尊嚴被演繹非常到位。但是在如今的思政理論課上,因為新媒體的出現(xiàn),教師以及學生在思政理論課上都是信息的接受者,學生不僅僅是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完成對信息的獲取,也是可以借助新媒體平臺,對思政理論課的知識展開學習,這樣的變化下,導致教師就要對自身的知識體系不斷革新,要迎合時代的變化和進步,從而滿足學生在思政理論課上的實際學習需求。否則難以讓思政理論課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會讓教師權威性難以得到保障[2]。
新媒體的環(huán)境下,以往的思政理論課授課模式體現(xiàn)出很多的問題。受到了一定的挑戰(zhàn),這樣就需要對思政理論課的模式進行轉變。因為以往在思政理論課上,教師主要借助的是書本、黑板和粉筆[3]。這樣就能將思政理論課的教學任務完成,這樣的模式自然是與新媒體的環(huán)境形成一定的矛盾,一些教師在思政理論課上,有了新媒體的幫助,會對一些圖片以及視頻進行收集,然后在網(wǎng)絡上引入其他的信息資源,但其實一些資源并不適合在思政理論課上進行應用,比如一些網(wǎng)絡上的搞怪文字,這些信息并不適合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應用,讓學生在思政理論課上雖然是體會到趣味性,但是對思政理論課的學習是沒有什么幫助的,沒有起到提升思政理論課質量的作用。
院校對學生本身是感覺非常敏銳的一個特殊群體,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會面對各類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來自各個渠道,涉及到社會的各個方面,新媒體讓學生對各類信息進行獲取和了解都是非常方便的,自然會對學生的思想以及情感造成諸多的影響,進而影響到學生三觀的樹立。這樣就導致學生成長出現(xiàn)一定的不確定性[4]。多樣化的資源以及多元化的網(wǎng)絡信息,會讓學生的三觀與實際的發(fā)展趨勢不符合。在如今的網(wǎng)絡監(jiān)管制度下,網(wǎng)絡信息并未受到真正有效的監(jiān)管,很多的負面信息還是在網(wǎng)絡上不斷傳播,一些暴力以及低俗的信息對大學生的身心成長是非常不利的,這些都是會影響到思政理論課的實際授課效果,也是會對學生成長有非常不利的影響。
新媒體下思政理論課的開展要積極革新和轉變,思政理論課的教師要更新自身的思想,擺脫以往思政理論課模式以及思想的限制,要意識到新媒體對思政理論課的幫助。在新時期教師開展思政理論課,要成為思想上的領先者[5]。一方面是教師要重視新媒體,對思政理論課的開展要積極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并且要意識到新媒體的到來,學生的思想受到一定的沖擊,所以思政理論課也是要積極進行應對,對學生思想展開正確的引導,包括對學生的思維方式以及生活方式產(chǎn)生影響,這些都是需要教師進行應對的。另一方面是教師要對學生加強關注,在新時期的思政理論課上,學生已經(jīng)成為了學習的主體,所以在思政理論課的開展中,教師要探索學生的變化,結合學生思想以及思維上的變化,思政理論課上可以采取針對性的策略,讓學生可以時刻保持思想上的正確成長。
在思政理論課上,教師要對新媒體的知識展開適當?shù)膽?。對于新媒體,教師要進行靈活掌握,與思政理論課結合起來,將思政理論課上正確的思想以及知識傳授給學生。在思政理論課的實際授課中,教師要對新媒體展開合理應用,比如在思政理論課的課本上,一些內容可以與新媒體的視頻、音頻等結合起來,借助多樣化的方式,讓思政理論課的氛圍更加活躍,學生也是會在思政理論課上體會到學習的新鮮感,對思政理論課的興趣就會更加濃厚,改變以往思政理論課只能是進行文字傳播的弊端。另外是教師要在思政理論課上借助新媒體,用網(wǎng)絡信息進行思政理論課的知識傳播,然后結合網(wǎng)絡課堂以及問題探討,激發(fā)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進而讓思政理論課取得更好的授課效果。
教師要積極對新媒體的優(yōu)勢進行利用,讓思政理論課的授課效果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強化,這樣教師就要加強相互之間的研究和學習,借鑒相互的教學經(jīng)驗,讓思政理論課的授課更加生動,提升思政理論課的活力。
在思政理論課的傳統(tǒng)授課中,很多的教學經(jīng)驗以及成功其實也是非常正確的,對于傳統(tǒng)的思政理論課授課,不能用全面的否定態(tài)度進行對待,而是要結合新舊模式的優(yōu)勢,讓思政理論課的授課更加有效。教師要在思政理論課的授課中,對傳統(tǒng)模式的優(yōu)勢進行繼承,然后對現(xiàn)有的思政理論課方法以及手段進行挖掘,其次是新媒體下教師要適應思政理論課的新授課形勢,將新媒體的實際優(yōu)勢利用起來,對新傳播機制需要做到熟練掌握,然后對現(xiàn)實環(huán)境以及新媒體環(huán)境進行合理處理,在思政理論課的授課中,教師要將課堂教學以及新媒體進行充分結合,從而讓學生興趣得到激發(fā),讓思政理論課的授課效果更加理想。
思政理論課上教學是雙向過程,教師需要處理好在思政理論課上與學生的關系。以往的思政理論課上教師是真正的權威,但是新媒體下雙方的角色出現(xiàn)了一定的變化,教師不再是思政理論課上的主動者,而是要注重對學生主動性近激發(fā),讓學生適應新媒體下思政理論課的學習方式,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發(fā)揮出新媒體傳播的價值,杜絕各類的不良風氣,讓學生在思政理論課上實現(xiàn)健康成長,教師要提升對新媒體的實際應用能力。
新媒體下院校需要在文化的營造中,積極借助新技術的優(yōu)勢,這樣可以讓校園文化得到適當?shù)耐卣?,對學生展開思政理論課的教育,也是可以得到更多的渠道和方式。要將思政理論課延伸到網(wǎng)絡化以及信息化教學的領域,讓思政理論課與新媒體實現(xiàn)協(xié)調發(fā)展。新媒體有著互動性強的特點,因此學生可以隨時參與到信息的傳播中,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充分利用新媒體,讓學生在思政理論課的學習中,相互加強互動,營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圍。新媒體文化被引入到校園文化中,這是要一種非常重要的趨勢,校園網(wǎng)絡也是得到充分地應用。院校要給學生參與到信息傳播的機會,學生可以體會到新媒體下學習的樂趣,對于思政理論課的教師,要迎合新媒體的工作原則以及方式,將理論性以及時效性充分結合,讓思政理論課的教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方面是教師要積極促進思政理論課的開展,就要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要帶動學生。在思政理論課上,教師要明確的課程的特點,在意識形態(tài)上有著重要的教化作用,這是其他的學科不具備的特征,也是教師的一種責任,教師要積極發(fā)揮出自身的時代使命,促進對學生的引導,并在思政理論課上引入生本理念,結合在學生在新媒體下的學習需求,對學生展開正確的思想引導,讓學生成為各方面優(yōu)秀的高質量人才,另一方面是教師要提升自身對新媒體的應用能力,便于發(fā)揮出新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
總之,新媒體下信息的傳播更加迅速和便捷,對思政理論課也是造成一定的挑戰(zhàn),教師要積極應對新媒體下思政理論課面對的挑戰(zhàn),然后轉變思政理論課的理念以及方法,積極參與到思政理論課的改革中,讓學生在思政理論課上體驗到學習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