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MOOC”是媒體技術推動的一種新的在線教育模式,不斷發展和成熟。信息技術為在線教育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越來越多的用戶正在推動行業更新迭代。在全球化的環境中,不同的人共享資源,使人們無需離開家就能學習。此外,觀眾的角色也發生了變化。與過去相比,受眾在大眾傳媒環境中的意愿和態度更有可能影響行業。以“MOOC”為例,其用戶評價和反饋對“MOOC”的發展方向和未來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為一種新的教育傳播形式,“MOOC”在分階段傳播的效果方面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本文將分析這方面,并提出優化建議。
在傳播學領域,雖然“MOOC”課程的腳本的制作及成品的傳播會考慮到學生的偏好,但課程的整體規劃仍然沒有有效確定。一般而言,每個更新的“MOOC”課程需要至少提前兩周完成,這決定了“MOOC”是不可能或難以面對面地進行傳統的教育交流活動。如果學習者無法適應教師的教學方法或遇到學生的問題,教師就不知道該如何作出靈活調整。目前,大多數“MOOC”課程缺乏調整和重新傳播階段是一個既定事實。
相對于面對面的教育交流活動,“MOOC”仍缺乏豐富、及時、有效的互動活動?!癕OOC”的一個特點是“隨時”,只要您可以在課程結束前的任何時間進入課程,都是可行的。但教師資源有限,學習者發送需要的信息不能及時得到教師的回答那些在需要時收到它的人,在這十個課程中都有討論論壇,但很少有人能真正與老師互動。但是對于學習者來說,錯過了這個時刻,并且再繼續學的可能性太小了。
目前,“MOOC”階段性傳播不良的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優化通信效果已成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從教育傳播的方向提出了一些優化方法,包括參與主體,“MOOC”平臺本身以及與社會資源的關注等方面。
課程設計是指某一課程教學計劃的研究活動。要關注學習活動的探索性和實踐性,評估課程的發展趨勢。目前,“MOOC”資源的提供者不僅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課程設計,此外,我們也在努力尋求“MOOC”的轉型。最近提出的"學習經驗"的概念是彌補“MOOC”中缺乏共同經驗理論的方法之一。"學習"技術是"一對一",你可以對每個學習者的問題做出合適的解答,這就大大增強了“MOOC”的傳播效果。
名校的“MOOC”課程設計規格優秀,“高、精、尖”是對“MOOC”制作的要求。目前,一些知名高校提供精品課程,積極打造自己的“MOOC”平臺,如清華大學的在線學校,上海交通大學的優秀大學在線等“MOOC”班"課程也陸續上線。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要進一步加強“MOOC”平臺資源建設,不僅要有一支高水平、強能力的制作團隊,還要有老師有著奉獻精神,否則就很難達到“MOOC”平臺的初衷。
教育活動作為一種師生交流活動,課堂教學活動的實質是信息的傳播和轉換的過程,評價和反饋仍然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調整并實現優化“MOOC”教學過程的目標。“MOOC”通信效果的優化需要評估和反饋的作用。
一些高校的“MOOC”課程開發后,一般都設有供學習者討論或互動的論壇,以達到交流學習收獲的傳播效果,但從實際角度來看,只有論壇是不夠的,如果你可以圍繞“MOOC”課程設立一定的QQ或微信等快速溝通群組等,可以讓學習者能隨時隨地與移動終端連接,進行通信,想必效果會好得多。一方面,我們繼續推動學習者使用論壇帖子在“MOOC”社區進行交流,另外一方面,可以倡導用新媒體設備,來促進學習者之間的互相交流。學習過程中的若有學習困難或問題,可以全員交流,得到更合適的解答。
在數字時代的背景下,“MOOC”引發的風暴是信息革命在教育領域的體現。一方面,“MOOC”的普及使每個人都可以平等地享受教育資源;另一方面,由于媒體素養和知識儲備的差異,不同的人對“MOOC”的接受程度不同,進一步加劇了知識差距。為了消除知識,我們應該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豐富的“MOOC”教學資源,將教師的專業知識融入課堂教學中,再通過“MOOC”教學與傳播,推動“繼續教學”,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創新性,讓這一高效的教學模式能夠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