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傳媒學院
關于何謂新媒體,應該說截至目前,還沒有形成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概念,尤其是在當下,信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媒體的外延不斷變化。也就是說,新媒體本身是動態概念。筆者無意于新媒體概念的探討,本文中所謂新媒體就是指網絡媒體,是基于互聯網技術并以手機或電腦為傳輸終端的媒體,比如微博、微信、qq、SMN等。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個人處理信息的主動性。人們通過傳統媒體,往往只能被動地接收信息;新媒體則不然,人們不但可以通過新媒體接收信息,而且可以傳播和發布信息。到目前,新媒體在大學生中已經十分普及,手機幾乎人手皆備。本文即探討新媒體視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新路徑。
應該說,新媒體的普及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正負兩方面的影響。先說積極的一面,新媒體的廣泛應用使得信息獲取更加便捷,使教育者的視野得到拓寬;同時,教育者也可以比較容易的掌握學生的思想動向,能夠建立和形成一種比較平等的交流機制。同時,新媒體也為學生提供了表達感受、宣泄情緒和提出意見的平臺。但是,凡事皆有兩面,新媒體的普及也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帶來了諸多麻煩。首先,是信息爆炸所引起的“混亂”。新媒體普及使人們的信息接受量成幾何倍增長,傳統媒體時代,人們的信息接受量其實非常有限;而當下,人只要擁有一部手機,坐在屋里就幾乎可以無所不知。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對的,新媒體因為“把關人”角色的缺失,使人們對事物的看法十分多元,各執己見,公說婆說,這樣一來,很容易使人陷入“虛無主義”的狀態,也無疑會使人的思想、信念產生波比如,前一段時間,有很多人幾乎是跟風似的對革命英烈及其事跡提出質疑。這一群體只要從以往報道中找出一點小的漏洞或者瑕疵,就可以對英烈事跡做出顛覆性解讀。大學生思政教育,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大量負面信息的接收就會使學生缺乏堅定的信念,認為一切都是不可信的。
其次,“碎片化”的傳播很容易造成信息錯誤或斷章取義。眾所周知,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在信心接收方面雖然不再受到時空限制,但發布信息則以140字為上限,且沒有任何文體要求,這就決定了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更加碎片化。也就是說,學生所接收到的信息很可能是傳播者對事件有意無意的歪曲或者斷章取義,這就給大學思政教育造成了極大障礙。
再次,“領袖意見”的形成。眾所周知,在社會性網絡空間內,有一批“大V”或“公知”的存在。同樣,在高校網絡空間內,也存在著類似于大V或公知。通常情況下,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參與會表現出叛逆性與趨眾性并存的狀態。所謂叛逆性主要是對教育者而言,學生們大都主觀地認為管理者就是在監視和限制他們自由的。此時,如果有一個反教育者的立場出現,學生們則又表現為盲從和趨眾,而學生的趨眾心理也進一步催化了反管理的“領袖意見”的形成,甚至可能演化成為大的輿情危機。而且,以微博尤其是微信的傳播,具有相當的隱蔽性,教育者對此幾乎束手無策。
新媒體的普及已成事實,高校思政教育者要對此善加利用,才能開創思政教育的新局面。
路徑一,充分利用新媒體,使思政教育從說教式變為引導式。傳統媒體時代,大學生開展思政教育一般都是說教式的,就是由教師向學生宣傳所謂“正確的思想”、“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的說教極易引起學生的厭惡。而且,學生只要從教師的說教中發現一丁點瑕疵就會“本能的”對教師的說教進行全面“反擊”,直至徹底否定。新媒體普及后,學生可以更加便捷的獲取信息,也就能更容易找出教師說教中的漏洞與不足。因此,單向說教式的思政教育已經沒有市場了。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普及的優勢,通過新媒體獲得更為大量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是思想觀念。引導和說教不同,說教是只向學生強調所要強調的一面,而忽視事物的另一面。引導則是將事物的多面性都告知學生,同時引導學生應該分清主次,讓學生通過辨析從內心對正確思想觀念產生認同感。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容易受到一些斷章取義的碎片信息或別有用意的煽動信息的影響并參與傳播,甚至可能以實際行為作出回應。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不再是簡單地告知學生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而是要培養學生辨析能力,教會學生了解信息產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從而作出理性判斷,而不是在叛逆和趨眾心理下人云亦云。
路徑二,通過新媒體,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將關心與教育結合起來。學生有時會產生一些消極的甚至是錯誤的觀念,這多半是由于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了實際困難而一時難以解決造成的。多數學生也不太愿意向教師直接反映其所遇到的困難,但他們會通過一些媒體來表達或宣泄自己是情緒。在一定程度上,新媒體就成為了反饋大學生思想動態的“晴雨表”,教師一定要充分重視和利用這一點,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及其所遭遇的實際困難,盡可能的幫助學生。這就相當于教師對學生的思政教育以親身實踐地方式加以印證,當然也能大大地加強學生的認同感。
路徑三,組建專業性的媒體監管和引導力量。新媒體對于教師來說,其實也是新事物。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教育,對于教師來說也是新課題。所以,校方有必要組建更為專業的力量,對學生通過新媒體獲取、關注、傳播、發布的信息進行正確辨析,從而真正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和需求,并有針對性的給予幫助并開展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