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thingham Trent University
博物館作為一個大眾傳播媒介,有著很強的傳播學功能,監測環境、社會協調,教育大眾,提供娛樂。傳播學這門學科中,“5W模式”理論能夠直接明了地驗證博物館的傳播過程。這個理論由美國學者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在1948 年,《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Communication in Society)一文中,提出了“5W”模式,這個模式對人類社會的傳播活動進行了分析和總結,即所有的人類傳播活動均可分解為五大要素,誰(Who)說什么(What)通過什么渠道(Which Channel)對誰(Whom)取得什么效果(What effects),這一研究成果對傳播學理論體系的創建具有重要意義,同時“5W”模式也是博物館傳播活動的重要理論基礎,所以本文用5W模式來分析博物館傳播過程。
博物館的定位是以博物館傳播為基礎的,同時博物館的功能決定著博物館的定位。博物館作為一個向公眾開放非營利機構,它必須具備收藏,教育,傳播,研究者四大功能。博物館功能是用來服務給公眾的,所以博物館功能的多樣性決定著博物館的定位。從傳播學角度看,博物館作為傳播主體,是要根據其功能類型來制定傳播計劃。
博物館傳播的內容必然是離不開館藏文物,不論是博物館還是美術館,館內展陳的物件就是要傳播的內容之一。以故宮展出千里江山圖為例,很多觀眾不遠萬里奔赴北京,排隊于故宮城墻之下,就為了一睹千里江山圖。千里江山圖作為故宮博物院收藏物件之一,每四年展出一下,所以最近的一次展出,讓很多人前來瞻仰,并又出現了年度熱詞“故宮跑”。這種直接來故宮看千里江山圖的感受是不同于電視里對它的介紹的,觀眾的真眼所見,夯實了受眾體驗,讓更多的人真切地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了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傳承意義。不同于中國故宮博物院的展出形式,英國大英博物館就以巡展的方式,向全世界人民展出文物,大英博物館會根據不同的國家對文物進行調整,這種巡展的方式很受歡迎,而其最主要的是,各國人民可以在自己國家里看見這些文物,而不局限于電視里,網絡上及廣播中。
博物館宣傳是每個博物館發展的核心,所以傳播渠道是多樣化的,有效的傳播是可以讓傳受雙方都能夠很迅速很準確的了解傳播內容,并給予及時反饋以獲取更有價值的傳播意義。從當前我國各級博物館發展的現狀來看,博物館的傳播模式應該加強新媒體傳播。媒體傳播可以擴大博物館的影響力,現在的媒體傳播很豐富,最近有很多電視節目,都是關于文物的介紹,在沒有到博物館一睹真實文物時,電視所見就是初步了解,并且也是受眾的前置體驗?,F在比較受觀眾喜愛的文物類電視節目有《國家寶藏》、《博物奇妙夜》、《我在故宮修文物》等,這些節目很受歡迎,它雖然是電視節目,但它的科普性很高,很容易被觀眾接受。除了電視節目外,現在的微信,微博也仍然是好的傳播途徑,很多官方微信公眾號的受眾都會關注其展訊的更新。
盡管博物館的功能相同,但針對不同博物館的受眾研究,其方法也不同。目標受眾的不明確,會導致博物館傳播同質化,導致傳播效果不佳。博物館的傳播活動需要以目標受眾為主。無論是博物館還是美術館亦或是普通的臨時展覽,都是有針對性地在傳播內容,有主題,有目的。所以作為內容的輸出方,是要提前制定受眾調查方案,針對目標受眾做出合理的安排。同時,不斷完善除了目標受眾以外的其他受眾群體,要配合不同的受眾群體制定不同的傳播計劃,讓更多的受眾有參與性,互動性。博物館的受眾調查是長期的博物館建設環節,需要根據不同時期的調查結果調整傳播計劃。
博物館的傳播影響是建立在前四個W之上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相互配合,要不斷進行改善,要根據調研結果評價博物館傳播效果,從而調整博物館傳播策略。博物館傳播體制還需要完善,博物館傳播的影響還會逐漸增強,博物館的傳播是要更好的服務于博物館所帶來的博物館功能,博物館傳播影響的無限放大,是對歷史,文化的極大輸出。而觀眾的參與和互動,更是在文化傳承方面,帶來了更多的益處。博物館需要借助傳播學理論,將每個展覽,每個藏品根據受眾調查研究得出精準傳播渠道,以提高博物館的影響力。
博物館包羅萬象,打破限制,既有追溯歷史也會展望未來,更重要的是活在當下,跟我們的日常生活,個人情感都有所關聯。很多人對于未知都是有所期待的,而博物館所提倡的公共教育的作用就是嫁接未來和當下的紐帶,無論是展覽還是館內氛圍,都應該為教育大眾提供服務,讓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種沉浸式的生活體驗,觀眾參與體驗高,則說明博物館對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