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日報社
新聞攝影是關系著報道水平的重要工作,因此要想保障攝影圖片的質量,必須提升新聞拍攝工作人員的相關技能。進而使新聞照片能夠發揮出良好的現場還原作用,強化其在敘述事件、渲染氛圍等方面的效果,促進讀者對新聞內容的理解,使人民群眾在進行新聞瀏覽與閱讀時,對報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對新聞拍攝中的相關技巧進行分析與學習,就是促進新聞媒體提高自身水平,從而達到預期宣傳目標的一個關鍵性手段。
這一原則就是指保障拍攝出的新聞照片,是反映新聞真實情況的圖片。一方面,要求在實際的新聞拍攝中,不能為了實現媒體曝光度的要求,故意捏造新聞進行擺拍。另一方面,不能選擇誤導性的片段進行抓拍,為了吸引讀者的眼球而進行噱頭化的編輯。比如刻意捏造與事實相違背的內容,對觀眾進行錯誤的思想方向引導。再者,新聞媒體人員過分使用PS等技術對圖片進行修改,也一定程度上損壞了照片的真實性,讓觀眾難以對相關的新聞媒體產生信任,不利于新聞媒體的長遠型發展。
這一原則,即拍攝的新聞照片要表達出新聞事件的主旨與主要內容。必須使新聞中的當事人,以及對事件的沖突點,進行主體化的突出,使新聞照片具有一種內容上的鮮明性。因此,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拍攝時,必須避免以下幾種情況發生。首先,過于追求新聞的全面性,拍攝的內容廣而泛,就使人們在觀看時,難以抓取重點,進而無法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其次,部分的工作者個人水平有所欠缺,在拍攝時沒有抓住重點,就會造成拍攝出的照片偏離事件的主題。再者,拍攝時沒有對周圍環境,進行細致的觀察。就可能造成照片拍攝完成后,存在其他能夠吸引觀眾視線的內容,即出現個別對象對事件主體“搶鏡”的現象。因此,這就要求相關工作者提升自身的水平,有效抓取事件的主旨內容。拍攝時,也可以綜合通過調節圖片色彩、對照片的背景進行虛化等手段,凸出事件的主題內容[1]。
抓拍這一技巧,首先要重視時機的選取。因為新聞的拍攝只能對某一瞬間的圖像進行反應,如果這一瞬間選取的時機不對,就會影響抓拍的效果,導致新聞圖像不符合實際的情況;或者圖片過于平淡化,無法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因此,這就要求攝影工作人員要具有強化的全局意識,具有良好的大局觀。通過對畫面的監測和聲音的捕捉,認真關注事件的發展,站在讀者的角度,對群眾心理進行有效把握,從而提高對新聞的捕捉能力。
構圖這個因素,能夠直接地影響人們在進行觀看新聞圖片時的直觀感受。攝影記者要促進良好構圖的實現,必須對線條、框架、光影、平衡等手段,進行針對性的綜合選取和應用[2]。一方面,可以盡量避免照片的繁重和復雜化,促進照片主旨內容的凸顯,強化照片對事件重點的反映。另一方面,良好的構圖也可以極大的促進新聞照片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滿足讀者的視覺美感需求。
照片的角度選取,也影響攝影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相關的工作人員,必須重視并積極開展工作,比如提前到達新聞事件的地點,避免好的攝影位置被其他同行所占據。其次,在進行實際的拍攝時,要綜合考慮事件的情況,選取平視拍攝、俯視拍攝、仰視拍攝等等方式,以滿足新聞照片紀實、夸張、簡潔等要求的實現。再者,要對事件發生時的光線等進行綜合的考量,選擇合適的角度,使照片得到光影上面的氛圍烘托,促進新聞主體的空間性、立體感等的實現。再者,還可以針對不同新聞的內容進行正面、側面、背面等的拍攝角度選取[3]。
光線是影響新聞照片質量的重要因素,對這一技巧不夠重視,就可能產生圖片的噪點、過分曝光等等問題,進而影響照片的清晰度以及畫面的舒適度。并且新聞的拍攝同其他的拍攝有所區別,在光線的使用方便,較少進行人工的打光,因此就要求拍攝工作者提高對自然光線的感知,對其進行高質量的利用。同時要根據新聞事件現場的光線情況,使用閃光燈進行光感的補充。如果新聞拍攝的環境是在室內,可以利用房間內的相關物體,進行光源的反射與折射,促進良好打光的實現[4]。
在實際采訪過程中,媒體要重視起對攝影技術的提升,促進相關工作人員加強對新聞事件的理解和提取能力,訓練其在抓拍、構圖、角度選擇、光線使用等方面的敏感性,從而在實地采訪過程中,有效促進照片的質量,提升照片的水準,從而真實還原事件內容,凸出事件關鍵。進而吸引讀者興趣,促進讀者理解并留下印象,強化照片宣傳效果,實現新聞影響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