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木蘭縣委黨校
電子商務是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經濟活動,已廣泛滲透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當前經濟轉型時期的動力之源和調結構、擴內需、促就業、惠民生的新方式、新手段。
《關于促進電商精準扶貧的指導意見》指出,“從總體上看,貧困地區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電子商務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缺乏統籌引導,電商人才稀缺,市場化程度低,缺少標準化產品,貧困群眾網上交易能力較弱,影響了農村貧困人口通過電子商務就業創業和增收脫貧的步伐。”
電商扶貧作為精準扶貧工作的一新方式、新手段,由于沒有列入重點的扶貧考核指標任務,從而沒有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一是政府政策支持力度還不夠。對于把電子商務作為農村扶貧工作的創新扶貧方式,國家雖然出臺了一些的政策措施,但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地方政府重視程度確沒能跟上步伐,對不同地區、不同貧困原因沒有建立有針對性的方式方法,也沒有相應的標準化服務體系。二是相應的政策保障跟不上,嚴重挫傷了電商發展的積極性和實效。
部分基層干部由于年紀偏大、工作缺乏創新思維,對農村電子商務的認識存在局限性和習慣性偏見,對農村電子商務是什么模糊不清,參與電商扶貧的主觀能動性和行動力偏低。在營造環境、扶持政策、整合資源等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不夠。
一方面發展電商的意識不夠濃,許多45歲以上的農村人口由于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影響,仍習慣采用傳統的銷售方式銷售農副產品,當面交易的購買模式一時難以改變。另一方面對電商缺乏足夠認識,電商助推脫貧的作用沒能引起足夠的重視,駐村工作隊和幫扶干部還需要還進一步大力宣傳電商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意義。
農村電商扶貧自生人才和輸入人才都存在著天然的障礙。農村空心化現象還是比較嚴重,專業的電子商務人才稀缺,通過電子商務培訓雖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專業人才問題還成為困擾貧困地區電子商務發展的突出問題。
物流通達率低和配送成本高,“最后一公里和最初一公里”的瓶頸依舊存在。村級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未得到有效解決,全縣冷鏈物流體系仍不健全,農村生鮮產品物流短板突出。
電子商務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新的消費模式。在此背景和現有的政策環境中,農村電商扶貧大有文章可做。
一是加強政力體系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決戰貧困的時刻已經來到,基層政府需要根據本地區實際因地制宜,堅持問題導向、層層落實責任、先行探索有效的扶貧方式。
二是搭建好電商平臺
電商發展處于起步階段,當前最先需要做的是搭建起支撐整個縣域電商發展的平臺體系,主要包括政力類、服務類、智慧類三類平臺。并保障這些平臺體系的高效運營,為企業、致力于發展電商的貧困戶開拓電商提供良好的基礎。
一是提高廣大貧困群眾電商助推脫貧的意識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農村網店達985.6萬家,增長20.7%,帶動農村就業人數超過2800萬人。在互聯網高度普及的今天,提高廣大貧困群眾運用互聯網思維,發展農村電商,利用電商是改變自身貧困生活環境、改善自身生活條件的重要手段。
二是激活貧困群眾觸網銷售農副產品的主動性
在農村電商快速發展的同時,貧困群眾缺乏從事電商活動的主動性也成為利用電商精準脫貧的瓶頸。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要讓農民融入到農村電子商務的建設中來。可采用路演巡展、干部下鄉宣傳、村委廣播、縣電視臺宣傳、懸掛電商宣傳語等形式。激活貧困群眾觸網銷售農副產品的主動性。
一是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訂單農業
農村電商向更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挺進,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發揮的作用越來越突顯。目前應科學制定規劃,合理設置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增加貧困戶的土地收入,實現通過增收脫貧的目的。
二是鼓勵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抓緊建立健全標準化體系
現代農業是一個包括產前、產中、產后的綜合產業體系。積極引導貧困戶逐步淘汰分散的種養模式,下大力氣抓好標準種養基地建設,著力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四是幫助龍頭企業整合農產品資源,樹立名優品牌。
目前,農村電子商務發展速度喜人,正在成為促進農村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發揮農業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作為欠發達地區貧困縣份可以借電商扶貧的東風,闖出一條更具特色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