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佳 贛南師范大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今已進入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方式和受眾獲取信息的習慣均出現了極大的改變。“媒體融合”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的浦爾教授提出,即各類不同媒體呈多功能一體化趨勢,也是信息時代下媒體發展、整合的理念,包括技術和經營方式上的融合。至此為止,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已被認為是我國重要的戰略之一。
與省級廣電相比,市級電視臺覆蓋范圍較小,影響力也較小,傳播新聞的時效性不強,和省級臺在目標受眾上還有較大的重合,多數廣告商寧愿投放省級臺而不愿意選擇市級臺,多數廣告份額為本地市場所占,這就造成資金來源單一的現象。有價值的原創欄目開發成本高,但卻可能因為收視率低而被埋沒,體現不了其應有的傳播價值。在資金源少、傳播率低的雙重打擊下,市級廣電往往存在原創動力不足的情況。不少欄目就投機取巧,選擇和一些受關注度較高的節目形式、創意雷同,跟風現象嚴重,導致欄目生存周期短,在廣電市場上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難以長期立足。
原本在信息傳播方式較為單一的環境下,市級廣電尚有立足的余地。但在當前
不斷發展的新媒體環境下,各種新興媒體借助高效傳播的網絡系統,不斷蠶食著傳統媒體的市場,主流媒體逐漸被邊緣化,逐漸面臨著廣告收入減少、受眾流失的局面。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范圍遍布全球,不受時空限制,即使在地球的兩端,發生的新聞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被另一端所接收,幾乎實現了信息的同步和實時傳播。而且,每個人都能成為“媒體人”,成為信息的創造者、記錄者和傳播者,實現受眾和媒體之間的溝通。再加上受眾和新媒體平臺之間的實時雙向互動,均能大大增加新媒體的受眾黏性。在這種情況下,廣泛、同步、互動性強的新媒體,必然會對相對封閉、單向、時效性較差的市級媒體產生較大沖擊。
內容是任何節目、信息的重點,也是吸引受眾最重要的因素,只有不斷開發優質內容,才能讓受眾看到各類廣播電視節目的鮮明特色,使市級媒體擁有立身之本。贛州廣電的《630播報》一直關注社會熱點,以獨特的視角重現新聞第一現場,“市民熱線”讓受眾和節目零距離,播出頻率較高,打造了一檔風格鮮明的民生新聞欄目。該檔節目中不斷納入新觀點,以豐富、有內涵的內容來吸引受眾,從沒有標題鮮明但內容空洞或與事實不符的情況出現,使得媒體的公信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市級廣電媒體需順應時代需要,充分利用各類新媒體資源,選擇優秀的平臺合作,或者自行開發、創建新媒體平臺,在平臺上對新聞、節目實時推送,進一步擴大自身節目在不同受眾群體中的影響力,實現媒體融合的共贏。除了合作外,電視節目需要分析新媒體之所以傳播更廣、更快、更受到受眾歡迎的原因,借鑒其中的有力手段,吸收廣播、網絡元素,進一步豐富媒體傳播渠道。贛州廣播電視臺為順應時代潮流,成立了網絡發展部,開通了“時空贛州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先導和內容引領,將電視、廣播、視頻等融合到同一平臺上,打造了集新聞宣傳、信息傳播、節目分享、便民服務等為一體的全媒體中心。近幾年來又通過微信公眾號的建立,構建和打造了“一網多端”的立體網臺互動體系。到目前為止,微信公眾號已達到16個,而官方微博、主持人微博則已多達46個,不斷實現和新媒體之間的融合。
在節目制作和傳播中,除了前文所述的內容優質、平臺推送等方面,還需要有良好的節目包裝,主要包括聲音畫面以及頻道清晰度。優秀的電視節目,需要有特色化、吸引人的音樂,能讓人耳目一新的形象設計、色彩搭配和能體現節目特色、有內涵的畫面,讓觀眾一聽到熟悉的旋律或看到熟悉的畫面就知道什么節目開播了。同時,頻道畫面顯示是否高清,也會直接影響到觀眾對節目的選擇,市級電視臺需要在推進頻道高清化上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讓高清化的顯示給觀眾帶來更好的視覺效應,也有助于提高收視率。
總之,媒體融合是廣電傳媒現今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市級廣電媒體需正視自己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挑戰,積極和新媒體融合,實現自身的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