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婭妮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學院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全球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在全球逐步掀起了研究中國文化的熱潮,而少數民族音樂作為中國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組成部分,也成為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在國內遭受流行音樂的沖擊,難以實現廣泛性的傳播,國內外音樂市場對中國少數民族音樂的態度差異也為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廣西少數民族音樂作為研究的重點對象,從教學實踐的角度挖掘多元化的現代流行演唱技巧與廣西少數民族原生態演唱技巧融合的策略,創新廣西經典流行歌曲的演唱方式,展現廣西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文化,使廣西少數民族歌曲獲得新活力,使廣西傳統民族音樂更易被大眾所接納和傳播。
在西方音樂傳入中國形成流行音樂之前,中國的音樂市場以民族音樂為主。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加深,西方音樂不斷沖擊中國的主流音樂市場,催生了中國的流行音樂,年輕一代的價值觀造成極大的影響,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關于流行音樂的去留問題一度成為那個時代的熱點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對于社會精神面貌的展現存在極大的差別[1]。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兩種音樂的發展范圍逐漸擴大,不可避免出現交叉和融合,兩者的發展開始相輔相成?,F在,我們能夠觀察到在很多的電視歌唱節目和現場的音樂演唱表演已經將兩種音樂形式結合起來,一般都是將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用流行音樂的形式表現出來,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特色。
隨著國內音樂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流行音樂市場的歌手逐漸擺脫“靡靡之音”,關注少數民族音樂的歌唱表達形式,提升歌曲的內涵表達,作詞人在創作時,也開始加入民族元素,凸顯少數民族的風格。比如:湖南衛視的音樂綜藝節目《我是歌手》,節目中很多的競演歌手會對原創歌曲進行改編,使用民族歌曲的演唱方式或是增加民族樂器使得歌曲更具民族風味,這對臺下的觀眾而言也是一場音樂盛宴,中老年觀眾反而會改變對流行音樂的看法,覺得流行音樂變得耐聽,年輕觀眾也會覺得改編后的歌曲更加高級[2]。這種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的結合使得兩種音樂的生命力得以延伸。
在中國的音樂文化市場,流行音樂受到廣泛的追捧,特別是年輕的群體。但是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音樂作品的創作發表也走向快銷,作品的質量難以保證,因此市場上的歌曲也是良莠不齊,給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形成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反觀民族音樂,由于表現形式過于不似流行音樂的大眾化,難以在青年受眾群體中獲得喜愛和關注。這種反差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廣西的民族音樂教學過程中,保留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同時引入流行唱法,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適合音樂市場的音樂創作人。
音樂鑒賞能力是音樂院校學生必備的技能之一。廣西的音樂院校在對學生進行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時,教師要以廣西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為基礎,指導學生在了解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音樂特點和感情表達。廣西音樂類院校的學生對民族音樂的關注不僅僅停留在廣西地區的音樂元素,還會花費大量時間理解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元素和流行音樂的表達。音樂院校的學生正處于音樂鑒賞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自主意識強,必須要加強鑒賞能力的培養。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是經過歷史文化的積淀所形成的,其內部蘊含的文化精髓遠比快餐式的流行音樂更能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但是流行音樂在表達方式方面更有助于學生群體獲得情感的共鳴,豐富與外界溝通的渠道,啟迪音樂類學生的音樂表達思想,讓學生了解多種形式的作品,包括作品的創作內容、情感以及演唱形式等,提升學生對多種音樂的鑒賞能力[3]。
廣西很多音樂院校的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舞臺演唱方式較為單一,束縛了學生對于多元化音樂元素的攝取,課程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缺乏,學生缺乏主動性,導致民族音樂課堂過于枯燥和沉悶,學生學習興趣缺乏。少數民族音樂自身帶有很強的民族性和觀賞性,在課程教學中一味挖掘少數民族音樂的元素和表演形式,只會使得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變得僵化,也會失去學生的擁躉[4]。流行音樂元素融入到少數民族音樂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少數民族音樂的興趣點,通過興趣點實現音樂教育課程的多元化,調動課堂的互動氛圍,實現師生課堂的雙向互動,以流行音樂帶動少數民族音樂的內涵擴散。
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除了對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傳承和民族音樂表演形式的教授,還要考慮學生畢業后在音樂市場的被認可度,以期實現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因此必須讓學生感知不同風格的音樂元素和演唱形式。流行音樂能夠在市場上迅速獲得追捧,在于其歌曲內容的豐富性,以及曲風的大眾化,這些特征對于激發學生創作出適合市場需求的特色化少數民族音樂產品有重要作用。學生在學習流行音樂的同時,能夠深入了解市場上各種流行音樂作品,無論是歌曲內容、旋律以及演唱技巧等都會給予學生新的認知,激發學生創作思維。
在音樂文化的發展歷程中,少數民族音樂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也有重要作用。廣西少數民族音樂的元素具有多樣性和可塑性的特點,從而對其也有創新的可能性。根據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教學現狀,如何將流行音樂演唱融入到少數民族音樂教學中,傳播少數民族的文化,是廣西音樂教學改革的重點。
音樂教材是廣西音樂高校教學的基礎,現有的廣西民族音樂的教學課本多是使用官方的民族音樂教學教材,在理論的教育上過于宏觀,因此出于對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傳承的角度考慮,應該創新廣西的音樂教材,匯編少數民族流行歌曲,篩選出反映廣西少數民族精神的音樂作品,提升學生對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的鑒賞能力。比如在教材中引入《山歌牽出月亮來》,這首歌曲結合了流行元素和民族風的作品,編曲中的鼓點、和聲吟唱及電音混合非常好地融合在一起,不僅沒有任何突兀的地方,而且還增加了歌曲的層次和空間感;《壯族大歌》講述了壯族人民追尋太陽的古老傳說;《夜了天》則融入了通俗唱法,既時尚又不失地域特色。這些歌曲充分證明了民族歌曲也能成為流行典范[5]。
隨著少數民族音樂在音樂市場上日漸興起,少數民族的音樂元素也得傳播,高校音樂課堂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要求也在提高,教師作為少數民族音樂教學的主體,也應該積極了解少數民族音樂中結合流行音樂唱法的作品,深入研究該作品在市場上流行的主要原因,以及作品的精華,開拓音樂認知視野,提升專業水準。在課程教學中,教師也能夠突破傳統的課本理論教學,隨時列舉時下流行的民族音樂作為課題講解范例,為學生的音樂創作帶來啟發,轉變學生對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對立的觀念。少數民族音樂元素相當豐富,需要耗費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研究,更好地在教學過程中將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與流行唱法完美融合,提升廣西音樂院校的教學質量。流行唱法融入廣西少數民族音樂元素融合是廣西高校少數民族音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廣西教育部門也應該加大經費投入,資助教師就相關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少數民歌歌曲在表演時,整體的情緒收放、歌手的音色、演唱技巧等雖然非常重要,但是民族音樂作品自身表達的意境才是演唱的基礎?,F在很多熱門的流行音樂都開始在詞曲中加入少數民族音樂的元素,詞曲的創作人旨在通過意蘊豐富的民族元素提高歌曲的質量,但是如果學習少數民族音樂的學生不會使用流行音樂的演唱技巧,一味依照傳統的少數民族音樂表達方式,少數民族歌曲的演唱也難以擺脫民族歌曲過于脫離通俗化的限制,反而以流行音樂的演唱技巧來反映民族歌曲的內涵更能夠獲得市場的青睞。比如經流行歌手斯琴格日樂、臧天朔等演繹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此歌是廣西最具地方特色的經典民歌,臧天朔在對歌曲進行演繹時從樂器編配和唱腔上進行了改編,并且加入了很多的流行元素,使歌曲兼具流行和廣西地域特色。
廣西少數民族音樂雖然有著長久的發展歷史,文化底蘊豐富,但是少數民族音樂的原生態唱法難以獲得青年一代的喜愛,廣西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也面臨困境。因此,在少數民族音樂教學中,在以少數民族文化音樂元素為基礎的同時,要積極對音樂教學課本進行改編,大量匯編廣西少數民族經典流行歌曲教材,教師也要帶頭吸取和傳授流行音樂中的精華成分,鼓勵學生在民族歌曲創作中采用合適的流行音樂演唱技法,更好的傳承廣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