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新聞與文化傳播學院
胡百精指出危機傳播是一個對話與公共討論的過程。在危機情境下,事實層面的事態應對與損害控制、價值層面的道德救贖與意義重構,皆仰賴于多元主體的對話、討論和協商。[1]
在社會高速發展下,危機傳播對危機事件后續的發展和影響起著重要作用,官方與公眾之間的互動是危機傳播的一個關鍵橋梁。基于此,本文選取2019年XX爆炸事故為例,綜合分析在突發事件傳播中,官方與公眾之間的互動對危機傳播的作用。
2019年3月21日,某公司發生一起嚴重的爆炸事故,事件最終造成78人死亡和566人受傷。XX爆炸死傷人數多、事故原因敏感、影響范圍大,但事件發生后政府和媒體迅速反應、及時解決,公眾理解,沒有負面意見,可以作為在官方與公眾互動中的成功案例進行研究。
所謂系統性地解決危機,其結構性的要素有三:政府、媒體、公眾,其中媒體充當公共領域。缺少任何一方的深度互動,治理總是殘缺且不可靠的。[2]
在突發事件的危機處理中,“政府出面”和“媒體互動”兩個關鍵要素缺一不可,通過二者之間的互動,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報道的時新性。二者的互動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多部門矩陣聯動,以密集信息發布占領輿論場
政府和媒體選擇矩陣聯動,通過各級政務新媒體傳遞權威聲音,讓公眾在第一時間了解事故信息。政府與主流權威媒體的積極互動,有效消除謠言。
事故發生五小時內,江蘇消防、江蘇生態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生態環境部、鹽城發布等五個官方微博均發布通報微博、作出反應。
2.第一時間跟蹤報道 滿足公眾知情權
由政府和媒體為代表的官方在事發不到兩小時進行首次通報,鹽城市政府官微@鹽城發布轉發@鹽城晚報的微博,公告XX爆炸發生的時間地點、受災范圍以及處理情況。滿足用戶信息需求,把握輿論導向。
3.政府每日跟進 不諱人禍
政府在對待突發事件的傳播態度是“堵”不如“疏”,第一時間站出來向公眾說明情況,提供自己掌握的真實信息,接受媒體的監督。
鹽城市政府接連四天召開四次新聞發布會,第一時間組織專家,提供材料,詳細解說事故原因,積極主動地引導媒體報道和社會輿論,在一定程度提高了自己的權威性和引導力。
在重大安全事故面前,公眾的好奇心和知情欲巨大,渴望了解事件背后深層的原因以及事后處理的細節。媒體通過報道對政府、企業進行輿論監督,提高公信力。
1.主流媒體發布觀點 做好輿論監督角色
在突發性事件的報道中,媒體不僅要報道新進發生的事實,更要做好人民的耳目喉舌的角色。如《人民日報》以《響水爆炸,一查到底》為題旗幟鮮明地做出報道,穩定了人心,廓清了輿論場。
2.本地媒體公開情況 避免異地監督
事發一個小時后,《鹽城晚報》官微發布新聞快訊,對爆炸事件第一時間進行解釋。在3月21—3月28日期間,共計發布73條相關微博,對事件情況最新通報。報道內容包括傷亡人數、醫療隊伍、空氣環境、房屋修繕、辟謠等方面。讓鹽城居民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到爆炸事件的后續信息
除了做好信息通告的工作,官方還要積極了解公眾的其他需求,穩定民心。
1.保障生活環境
當日晚間,@鹽城發布 發出消息,明確事故地點下游沒有飲用水源,群眾用水安全不受影響;@江蘇生態環境微博,公布爆炸后不同時間節點的環境應急監測結果,顯示空氣屬于正常狀態。
2.政府事后問責、企業整改
江蘇省政府于4月1日出臺《江蘇省化工產業安全環保整治提升方案(征求意見稿)》擬大幅縮減省內化工企業和化工園區數量,提出江蘇全省到2020年將化工企業減少7成,化工園區減少至20家。
此次事件,政府與媒體處于積極主動的一方,面對事實不逃避、不隱藏,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形成正向輿論[3]。
政府與媒體的目的都是為人民服務,要以公眾需求作為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政府甄別把關優質內容提交給媒體,媒體作為政府與公眾的紐帶“上下情互傳”、反映民意,幫助政府化解社會危機。政府與媒體的互動實現雙贏。
從傳播途徑來看,官方在事件發生兩小時出面回應,通過用戶的社交網絡轉發、評論不斷往返,加強了正向回音室效應,避免用戶的錯覺真實效應帶來的誤解。
事件發生后,鹽城市相關媒體便開始對事件進行報道,確立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觀點,滿足公眾對于新聞的需求,提升傳播者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