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樂
摘 要:藤本壯介是日本當代建筑界的領先人物,對于建筑設計他有著自己獨特的理念。文章通過藤本的設計實例,重點探析“透明性”這一特點。以此為藤本壯介建筑作品的研究提出新的視角,并試圖為當代建筑設計的發展研究提供更多的啟示。
關鍵詞:藤本壯介;透明性;建筑設計
一、研究背景
在之前的研究中,對藤本壯介建筑作品研究的文獻并不少。比如傅志前、舒珊的《曖昧秩序的演繹——藤本壯介建筑作品解讀》一文中通過對藤本壯介的建筑設計作品進行分析,來展示藤本獨特的建筑設計思想和設計手法;李彥伯的《動人的曖昧——淺析藤本壯介的建筑思想》解析了藤本的設計哲學思想以及設計策略,并以此探尋社會文化對建筑師作品的影響;杜小輝、翟炳博的《弱建筑:住在暖昧的空間里——藤本壯介作品解讀》多角度地剖析藤本的建筑思想弱建筑的核心內涵。但目前大多的文獻主要偏向于他的建筑思想及理論方面,而探析其建筑作品透明性的相關研究并不多。
對于建筑師作品的解讀需要通過表面形式,了解建筑師的思想及其作品的設計過程。以往對藤本壯介建筑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建筑思想方面。在本文的研究上,主要依據作品分析、文獻研究等方法,探討藤本壯介建筑作品中的透明性特征,對理解藤本建筑中所蘊含的設計思想和深層文化背景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藤本壯介簡介
藤本壯介,于1971年出生于北海道,1994年畢業于東京大學建筑系,2000年創建了藤本壯介建筑師事務所,是日本新生代的建筑設計師之一,他的建筑理念和作品引起了國際建筑界廣泛的關注。代表作品有Primitive Future House、情緒障礙兒童短期治療中心、T House、N House、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Tokyo Apartment、最終木屋等。
他崇尚柯布西耶,并以柯布西耶提出的多米諾系統為出發點對現代主義建筑進行批判性思考。但其設計思想卻與之相悖,強調建筑與人的關系,人與空間的互動以及人在空間中的體驗,將人作為創造性的主體對空間進行設計。揚·蓋爾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僅僅創造出讓人們進出的空間是不夠的,還必須為人們在空間中活動、流連,并參與廣泛的社會及娛樂性活動創造適宜的條件。”也體現出了這一點。2003年藤本壯介發表的《原始的未來》中提到五點未來建筑的特征:1.作為場所的建筑;2.體現某種局限性的建筑;3.無形化的建筑;4.局部建筑;5.間隔建筑。在這些抽象的意象描述后又引發了“未來森林”“弱建筑”“居所”“無目的場所”“巢與穴” 等林林總總的概念,而對于他建筑作品的透明性特征分析我們需要從他作品創作的過程中來談及。
三、藤本作品的透明性特征探析
(一)“透明性”的概念分析
基于對立體主義繪畫分析和建筑空間形態的研究,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建筑師科林·羅與羅伯特·斯拉茨基首先提出“透明性”概念,將其定義為“物理的”和“現象的”兩個方面。在立體主義繪畫的分析上,他們將德勞內的《共時的窗子》作為“物理透明”的案例,相反格里斯的《靜物》則視為“現象透明”的典范。現代建筑空間方面,相對于勒·柯布西耶的加歇別墅體現著“現象透明”的特點,格羅皮烏斯設計的包豪斯校舍的工作室單元被視作“物理透明”的范例。加歇別墅盡管建筑材料上也使用了玻璃,但重在表現空間的穿插交疊,而包豪斯校舍建筑主要表現建筑材料玻璃的透明性。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建筑理論的不斷更新,建筑的透明性也不斷延展,意義也更加復雜:城市新舊建筑交融形成多樣的空間形態,造就底與圖交疊穿插的透明性研究;設計師利用建筑表皮的縫隙和孔洞形成穿透性的建筑墻體,表現出空間的透明意象;多元、模糊、不規則的建筑形態也使建筑的透明性趨向復雜。
(二)內部空間的透明性表現
以終極小木屋與T House為例。在設計這個終極木屋度假休息室時,藤本利用350mm×350mm的模數將長短不一的方木塊,通過拼接、組合的手法,形成了一種滿足基本活動如站立、端坐、躺臥所需要的適度空間,成為自然的 “穴 ”。傳統上,建筑的每個部件都有它具體作用,而在藤本的設計中,方木塊既作為受力的一方,也作為維護的一方,同時又是地面、天棚、座椅、窗框的組成部分。通過對方木塊的高度調節與組合來創造不同的空間,使得建筑空間的組合、透明關系變得更加復雜,不同尺度的木塊形成了多元連續的通透空間及變幻的關系。
T house則是藤本在北海道設計的一個四口之家。建筑平面呈放射性排布,建筑外部被黑色表皮包裹,就像一個洞穴般,內部由連續開放的單一空間構成。放射狀錯動的墻體使空間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邊緣空間從各個方向向中心空間消解、弱化,圍繞著中心進行相互穿插。內部的墻體由中心向外延展到達四周,每個空間和周圍空間又形成不同深度與長度的銜接關系,使得這些內部空間有著不同的性質并且所有的房間都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由此形成的變化的空間營造出蒙太奇般的景深和層化結構,讓人不禁聯想到科林·羅等提出的現象的透明性。
(三)建筑構造的透明性追求
以N House與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為代表。N House由三層墻體嵌套而成,最外層的墻體包裹住了全部區域包括室內空間與花園;第二層墻體將室內空間與戶外空間隔開;第三層墻體進一步劃分出室內空間。將住所與花園完美融合在其中、在墻體上切出的“窗口”, 使空間保持潛在的可能性與透明性。在這個建筑中,藤本打破了傳統的設計方法。嵌套結構使內部與外部的空間的關系變得模糊,外部即內部,內部又是外部,表現出了科林·羅與羅伯特·斯拉茨基指出的透明性的基本特征:容許光線和空氣透過的物質條件;多個圖形相疊合,視覺上相互通透和滲透 ;一系列不同的空間位置能被同時感知;在連續的運動中空間不斷改變等。
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的設計采用圖書館和藝術畫廊相結合。書架成螺旋形展開,最高處達到了9米,與天花板相連接甚至成為外墻包裹住了整個場地,整合了建筑的外觀和圖書館內部空間。相比較于N House,武藏野美術大學圖書館的螺旋形嵌套的墻體,呈現出更加豐富的“透明性”。科林·羅與羅伯特·斯拉茨基提出“透明性”、“空間——時間”、“ 共 時 性 ”、互、交疊、矛盾等詞語在當代(指現代,此話語出自20世紀50年代)建筑學中通常被視為同義。在這個項目中,也體現出了空間的共時性,但與柯布西耶創造空間共識性的方式不同的是藤本采用了螺旋結構,強調了放射性的空間路徑,使得圖書檢索方式變得更加快捷,隨機窗洞也提供了共時性行為的體驗。此外,窗洞的有機疊加,讓外部空間也得以參與到共時性體驗當中。
四、結語
本文從“透明性”特征出發,通過解讀藤本的建筑作品,試圖探尋在其建筑的形式表面下對建筑哲理的思考。他的建筑思想擺脫了功能主義,整體空間富有趣味且多樣,空間關系模糊曖昧,并以人的自身體驗為切入點去設計。在當代建筑多元的發展環境下,“透明性”僅僅是探析藤本建筑的一個新視角。從新的視角中我們能更好地理解設計師的設計思維以及設計師成長過程,了解日本建筑設計的發展現狀,也有助于探索當下中國的建筑設計。
注釋:
①多米諾結構是柯布西耶在1914年首先明確提出的一個概念。他構思了“多米諾系統”(Domino),用鋼筋混凝土柱承重,取代了承重墻結構。建筑師可以隨意劃分室內空間,設計出室內空間連通流動、室內外空間交融的建筑作品。
②蒙太奇(法語:Montage)是音譯的外來語,原為建筑學術語,意為構成、裝配。經常用于三種藝術領域,可解釋為有意涵的時空人為地拼貼剪輯手法。最早被延伸到電影藝術中,后來逐漸在視覺藝術等衍生領域被廣為運用。
參考文獻:
[1]傅志前,舒珊.曖昧秩序的演繹——藤本壯介建筑作品解讀[J].華中建筑,2016,(9).
[2]李彥伯.動人的曖昧——淺析藤本壯介的建筑思想[J].建筑師,2014,(3).
[3]杜小輝,翟炳博.弱建筑:住在曖昧的空間里——藤本壯介作品解讀[J].華中建筑,2011,(8).
[4]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5]矯蘇平,勾思.現代建筑的透明性及其延展[J].裝飾,2015,(4).
[6]科林·羅,羅伯特·斯拉茨基.透明性[M].金秋野,王又佳,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
湖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