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旭婷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民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節假日等空閑時間出門游玩。在人們游玩的過程中,住宿問題一直是人們關心的焦點問題,隨著民宿的出現與迅速發展,人們的住宿又多了一個全新的選擇。民宿絕不僅是一個住宿的地點,在更多的時候,民宿代表著這個地區的文化特色,游客們可以從民宿的建筑風格上窺見當地的文化底蘊,因此,保持文化真實性是建設鄉村民宿的基本準則。要想做好鄉村民宿文化真實性的保護,就要從多方面抓起,從保護當地的文化氛圍、民俗結構做起,增強鄉村旅游業的文化底蘊,為游客留下一個完滿的印象。文章從文化真實性的角度出發,簡要地談一談鄉村民宿建設的新型發展模式。
關鍵詞:鄉村民宿;傳統文化;文化真實性;民宿發展模式;旅游業
作為一種新型的旅游住宿模式,民宿開始逐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因為民宿的費用較為便宜,并且可以親身體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因此一經出現就得到了廣大旅游愛好者的追捧,市面上的各種民宿紛紛涌現。然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部分民宿過于追求商業化,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文化真實性的保護,對鄉村文化的發展趨勢來說十分不利。現代鄉村民宿的發展一定要基于對文化真實性的保護,將游客的體驗放在第一位,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發展。
一、鄉村民宿的發展現狀
民宿是先從國外開始流行起來的。最初,民宿這個概念還指的是家庭旅館的營業模式,主打的是廉價與便利,并沒有形成現今的運行模式。但是在中國,近些年來,隨著鄉村旅游業的逐漸發展,人們越來越希望走進自然,走進鄉村,而不是體驗豪華的旅行服務。因此,現代民宿應運而生,作為鄉村旅游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民宿已經不再僅是低價住宿的代名詞,恰恰相反,它提供的是有別于傳統酒店的,基于當地文化的特色服務,游客們可以從民宿的布局、條件上感知當地的文化特色。新時代游客對文化旅游向往,渴望體驗一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碰撞。鄉村民宿顧名思義,大多是由當地農民將自己所有的房屋進行改造,在滿足住宿衛生安全等條件后,保持原來的傳統格局不被破壞,盡可能地還原出一種當地農民的生活狀態,借此與千篇一律的正規酒店拉開差距,讓游客體驗一種不一樣的旅游模式。民宿的建設表面上看只是將當地的一些建筑風格、生活習慣融入到了住宿設施上,實際這是一種對當地文化的展示,也是游客的主要來意之一。但是在鄉村民宿業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具體問題。有一部分民宿為了追求更高的經濟效益,不能很好地保持當地原始的鄉村風貌,對民宿進行了很大的改變,表面上看是迎合了游客的習慣,實質上卻對當地文化真實的傳承造成了影響,在游客心中留下了當地文化的錯誤印象,這些都是急需改正的[1]。
二、保存鄉村民宿文化真實性的具體意義
從文化真實性的角度分析,文化真實性指的是讓游客在游玩的過程中體驗到最真實的當地文化,這種體驗方式講究的是原汁原味。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經濟狀況的改變,在這個鄉村旅游業飛速發展的時期,鑒于國家并沒有相關的制度制約與政策支持,有很多人因為追求更高的經濟利益,對于一些可以體現真實鄉村風貌的古老建筑、真實民居都予以拆除,反倒是建設起一些仿古建筑,用仿古建筑替換真實的古建筑,可以說本末倒置,對鄉村文化發展有著非常大的影響。長此以往,有可能一些地區的原始風貌都被迫消失,只剩下一些旅游氣息濃重的、專門為了游客而設計的文化一條街。這是對我國鄉村文化的一種破壞,因此,大力保護我國鄉村文化真實性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2]。
(一)留存原始鄉村聚落
在以往,鄉村民宿或許存在著一些衛生安全方面的問題,但是至少做到了對真實鄉村住宅的保護,展示給游客的是最真實的一面。但是隨著旅游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游客涌入鄉村旅游,面對著如此巨大的經濟利益,民宿的所有者們發覺依靠原有的單一式建筑已經無法滿足接待需求,因此將這些原本的民居建筑進行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看似有著當地文化的,實質上不倫不類的新式建筑。這樣一來,或許有了經濟效益,旅游業也發展起來了,但是當地文化卻已經消失殆盡,游客所看到的已經不再是原有的風貌了,甚至在有些地區,當地居民都已經不記得原先的樣貌。這是對原始鄉村聚落的一個重大沖擊。任何一個民族的文明都是從一個個小聚落中發展起來的,聚落原樣的保持,意味著一段段小文明得以延續,正是這一段段的小型文化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因此這些文化缺一不可。這就是維護原始鄉村聚落樣貌的必要性,在原貌喪失的同時文化也隨之消失了,這絕對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因此,維護文化真實性就是在維護原始聚落,維護文化的根脈[3]。
(二)增強文化底蘊
鄉村旅游業的興起,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就表明了一種社會現狀,即人們越來越重視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追尋,試圖在鄉村游歷的過程中找到自己文化的根,這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我們必須意識到,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工業化程度、城市化進程不斷加深,在獲取了一些東西的同時,我們也損失了一些東西。在過去,大量的農村戶口渴望擠進城市,渴望成為城里人,城市人口激增,鄉村人口急劇下降,這在產生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個文化思考,即遠離了鄉村,遠離了農田的我們,還有原先的文化自信嗎?數千年農耕文明的延續方式究竟在哪里?這些就是在本質上促成人們渴望來到農村的原因,因此,作為農村文化和鄉下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方式,民宿的文化真實性承載著一個地區文化延續的希望。游客們到訪鄉村,將最真實的鄉土文化印刻在自己的腦海里,就算日后回到了城市,回到了其他地區,都能在心中留存著一段屬于鄉土文化的記憶,這就是鄉村文化最好的傳承方式。一個民宿是否具有文化真實性,是一個地區是否還具有最本源的文化底蘊的象征,保護鄉村文化真實性,保護民宿的本真性,實質上就是在保護這一地區鄉土文化的延續[4]。
三、如何在文化真實性的基礎上發展民宿
首先,應該從當地居民的意識層面出發,民宿是在當地現有民居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改造而形成的。正是由于具有最本真的鄉村文化,民宿才如此大受歡迎,如果在改建的過程中破壞了原有的風貌,將原始文化積淀拆得支離破碎,肯定不會有游客再愿意前來,因此傳遞給當地居民一個首要的概念,既然建設民宿是為了取得經濟效益,那么就更加應該保護文化真實性,不能因為一時的小利而破壞了整體的風貌,這絕對是得不償失。物質層面的引導,最能夠做到鄉村文化真實性保護意義的準確傳達。鄉村民宿建設應緊靠當地文化特色,民俗內部的設施、布局、風格等方面,都應該保存最原汁原味的傳統文化,向游客們呈現出一個最真實、最具有文化氣息的鄉村聚落。在這個建設過程中,有一些優秀的建設范例,例如,安徽黃山腳下的西遞古村,就是一個全國聞名的優先典范。其有較高的人流量,自然就不缺經濟來源,這就告訴一些鄉村民宿建設者一個道理,對文化真實性的保護絕對不是一件虧本的事,在保存鄉村文化的同時依舊可以取得經濟利益,只是這其中度量的權衡需要主導者認真思索。其次,如何建構一個新型的文化體現。鄉村民宿的建設,絕對不是留給游客一個文化遺跡,文化不是死的,不是刻板不動的,而是應該在民宿建設的過程中,賦予鄉村民宿全新的意義,對原有的鄉土文化進行一個簡要的整合,剔除其中不再符合時代精神的糟粕,保留其中的文化精髓,是一種對當地文化的繼承與創新[5]。對于歷史文化的再現,要求當地居民首先應對自身的文化底蘊有一個詳盡的理解,經過一定時間的挖掘,找尋可能在時間的進程中已經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的原始文化記憶,將其中的優秀部分加以保護,合理融入到民俗建設中。民宿絕對不再僅是一個簡單的住所,一個簡單的具有當地特色的住宿地,更多的應該是對當地文化的承載,游客可以學到一些東西,對本地人來說同樣如此。總而言之,民宿建設的精髓在于,將當地的傳統民俗、傳統文化進行有機的整理,讓人文記憶與自然記憶有效融合,帶給已經遠離土地、遠離自己文化根脈的人們一個重新認識文化的機會。使其在旅行的過程中,體驗到最真實的文化,這就是民宿建設的根本目的。在這個理念的支撐下,為了維護傳統文化不被破壞,保留下最真實的鄉村文化,展現給世人最本真的那一面,需要建設者們秉持自我,堅守當地的文化定位,為維護鄉村文化,維護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6]。
四、結語
總之,在現今鄉村旅游文化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主導者們一定要秉持自己的原則,在文化真實性保持上下功夫,力爭將鄉村民宿作為一個當地鄉土文化的載體展現在世人面前。筆者相信,只要有心,一定能夠在文化真實性基礎上,使鄉村民宿的發展取得重大突破,讓游客在民宿中體會到最真實的文化魅力。
參考文獻:
[1]胡瑩,王欣,鄧念梅.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民宿旅游發展研究——基于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的視角[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6,(16):138-139.
[2]安亞琴.基于意象視角的民宿發展研究——以仙居縣白塔鎮為例[J].經貿實踐,2016,(15):56.
[3]鄧琪琳,牟江.基于文化創意項目打造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以成都浦江甘溪鎮明月村為例[J].綠色科技,2016,(13):239-241.
[4]丁晨陽,劉川.基于民俗文化傳承與第六產業結合的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戲劇之家,2016,(14):235.
[5]汪嬋娟.古村落民宿村發展模式探究——以皖南古村落為例[J].長江叢刊,2017,(1):196.
[6]李兆睿,陸軍,溫文雅.鄉村旅游扶貧中民宿產業發展調查研究——以大新縣堪圩鄉民宿旅游為例[J].市場論壇,2018,(4):152.
作者單位:
永州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