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星愛
摘 要:哲學本科教學中,哲學史課程是專業課程設置和教育的重點。但是,哲學史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本文提出了相應的改革策略,即教學內容的多樣化、教學方法的信息化、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以提高學生的哲學思維能力和修養為目標。
關鍵詞:哲學史;課程教學;改革策略
教育部于2018年10月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明確提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人才培養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堅持“以本為本”,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學的基礎地位、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前沿地位。哲學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基礎科學知識,掌握系統的理論研究方法,能夠從事科學研究、組織管理和寫作以及其他各類實際工作的較高綜合素質的復合型專門人才。
在哲學本科教學中,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一直是專業課程設置和教育的重點。筆者就職于延邊大學人文學院哲學學科,還擔任過朝鮮韓國哲學史課程的教學。無論是中國哲學史,還是西方哲學史,還是朝鮮韓國哲學史,哲學史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存在著很多問題難以解決。筆者認為,其原因在于哲學史課程本身具有的獨特因素,也有文科課程共同的因素。為了切實加強教學管理、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首先要分析哲學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才能制定出相應的改革策略。
1 哲學史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1.1 教學內容的單調性
基本上以歷史和時間為主線,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朝鮮韓國哲學史分別講授從先秦時期到近現代、從泰勒斯到德國古典哲學、從三國時期到近現代的兩千多年的哲學發展歷史。具體講授時,又分成幾個階段,按序逐一講解每個階段代表性的哲學家和哲學流派的思想。再加上對不同時期哲學思想之間的內在關聯性進行介紹、分析。很顯然,所講授的知識點非常豐富,哲學史就是以全面、系統地講授哲學的歷史知識為目的。但是,課時量是有限的。雖然是主干課程,最多也只有課時,通常只有課時,少則只有32課時。短短的幾十個課時,整個兩千多年的哲學歷史講一遍,只能是走馬觀花。
1.2 教學方法的傳統性
由于注重全面而又系統的幾千年哲學歷史知識的講授,要使學生獲得對中國哲學、西方哲學、朝鮮韓國哲學的概覽,把握每個時期代表性哲學家和哲學流派的基本思想及其發展階段,教學難免以教師的講授為主。而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地位,很容易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來不及思考哲學問題的實質,只是認真抄筆記,被動地接受無數哲學家的名字和觀點,記住稀奇古怪的概念和命題。
但是,哲學史課程教學的目標并不止于基本的知識內容的傳授。事實上,如同“哲學”一詞的本意是愛智慧,哲學用理性去追求智慧,追求終極實在和人生意義的智慧。哲學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張、命題或理論。哲學家提出的也是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而不是知識。通過哲學史的課程教學,使學生能夠把握不同哲學家或哲學流派之間的聯系,鍛煉學生的哲學思維,真正掌握整個哲學的整體性,對哲學的精髓有深刻的領悟,以此來實現思想境界的提升和道德修養的熏陶。
1.3 考核方式的單一性
基本上采取閉卷的形式,考試題以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等為主,主要考察學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的知識點。根據老師的講授和教科書的內容,獲得對有關哲學家的思想的認識,通過死記硬背來完成答題。顯然,這種考核方式并不能反映出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邏輯分析推理能力,只是在比誰記的多、抄的多,就出現考完就忘的現象。
2 哲學史課程教學的改革策略
鑒于哲學史的課程教學存在的諸多問題,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試著提出一些改革策略。
2.1 教學內容的多樣化
為了防止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打破以歷史和時間為主線的教學體系,改變成以問題或專題為中心的教學體系。西方哲學史可以分為形而上學、知識論、宗教哲學等幾個模塊,中國哲學史可以分為先秦諸子百家、魏晉玄學、宋明理學、近現代哲學等幾個模塊,朝鮮韓國哲學史可以分為四段七情論爭、人物性同異論爭、禮訟論爭等幾個模塊。圍繞幾個大問每個模塊的核心問題,挑選出歷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哲學家提出的不同主張和觀點。這樣,可以讓學生思考圍繞同一問題提出的不同觀點,可以吸引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陶行知提出“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有意義”。哲學來自生活,哲學家也是活在相應時代的具體人物,教師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現實生活中的事例講解哲學問題。只有真正現實的東西,才能有說服力、生命力,通過學生熟悉的例子,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參與互動并走進哲學,以積極的心態去接受哲學。使課堂變得活躍、有趣、精彩,讓學生體會到學哲學的樂趣,訓練哲學的思維能力,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還要在表達能力的提高上下功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討論環節,讓大家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讓學生學會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術”,引導他們建構自己觀點的論證體系和論證根據,自主檢驗論證過程中的謬誤,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抵制盲目輕信大師的觀點,批判不是攻擊和否定別人,而是要依據充分的客觀事實和理由,對哲學家的觀點進行分析和評價,鼓勵他們訓練批判性思維,考量其正當性、合理性。
2.2 教學方法的信息化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獲取資源和認識世界的方法、途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精力充沛、充滿活力的大學生,在如今“讀圖時代”的背景下,對圖像的依賴程度非常高。因此,多媒體技術已經在高校的課堂上十分普及,哲學史的課程教學也不例外。多媒體技術融合了多種信息表達方式,存儲大量的信息,可以在教學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學生可以更加直觀、生動地接受教學內容,可以使得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的狀態。要達到這種最佳的教學效果,多媒體課件不能過分裝飾、滿屏文字、課本搬家、照屏宣科,一定要緊扣教學內容的主題嚴編輯,支撐的材料必須要強有力。
2.3 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基礎上,為了形式上加以體現和保障這種改革精神,考試方式與考試形式的改革也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應增加平時成績的考察和鑒定。按照一定的系數,一般為30%~50%的比值納入到總成績。平時成績的考察主要是課堂發言、小組討論中的表現程度。平時成績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可以調動學生的發言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課堂參與度。其次,要改革期末試卷題型和內容。教師對考試題的難度和深度要有切實的把握,既要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又要考察學生思辨性分析的能力,也就是學生自主思考分析的能力。這一改革向教師試卷設計工作的要求是很高的。
無論是教學內容的多樣化,還是教學方法的信息化,還是考核方式的多元化,改革策略的重心在于教師。高校的最終目標就是人才培養,一切工作都要從根本上為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而進行,才能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夢。
參考文獻
[1]張柯.論哲學本科專業西方哲學史課程教改的必要性和對策[J].科教文論,2014.
[2]賈佳.哲學專業本科教學中的研究性教學改革[J].學科實踐,2017.
[3]胡菊香.西方哲學史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探討及實踐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
[4]張云濤.淺談西方哲學史課程的教學[J].科教論壇,2016.
[5]梁玲.讓哲學思維的火花靈動跳躍[J].教育時空,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