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學界內已經對“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這一二級學科有了一定的認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設立時間短、發展不成熟等因素造成了其在學科定位、研究方向、學科體系和結構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對于這些問題提出一些解決途徑,由此來推動這一二級學科的建設。
關鍵詞: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建設;途徑
2005年,在國家《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中增設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五個二級學科。2008年,“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又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新增設的二級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設立主要是直接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課程建設服務的。其設立基礎更多的是考慮到學科支撐和學術支撐的問題。因此,對“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學科體系和整體結構的規劃和建設尤為重要。
1 明確學科定位和研究方向
1.1 以學科的要求為基礎
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現實實踐中,本學科都是主要圍繞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問題,在廣泛了解中國近現代經濟、政治、文化及對外關系發展歷史的基礎上,深入研究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進程及其基本規律和主要經驗的一門學科。這表明,無論如何定位本學科或者本學科的學科定位是怎樣的,其研究內容的起止時間以及研究內容所涵蓋的方面是確定的。
確定“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性質和功能是基于對“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進行研究后進行總結概括得出的。而“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其建設和發展產生的重要意義以及由此帶來的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重要的反饋和補充作用也都是以深入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主要內容為基礎的。無論是從“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性質和功能角度來認識“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學科定位,還是從“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建設的積極影響方面來認識“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學科定位。都需要建立在系統、深入地認識、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基礎之上。
1.2 科學擬定研究方向并做好銜接
明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學科定位是基于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這是因為,研究內容決定了這一學科研究內容的起止時間和涵蓋方面。但具體到某一脈絡或者某一方向卻不盡相同了。例如,“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所涉及的起止時間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現在,而某一具體的研究方向如“中國共產黨黨史、黨建研究”所涉及的起止時間是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開始到現在。這樣看來,關于“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某一研究方向只是整個學科中的某一段時間。這樣就顯得研究范圍在理論上很廣,但在實際設置和操作中顯得很狹窄。因此,確定統一的研究方向在建設“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建設中顯得尤為重要。
在當前這個階段——“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發展尚不成熟,關于學科定位和研究方向還未形成統一且明確的當下,從學校一級的學科研究方向設置的更加細化,先從小入手,按照某一事物的發展脈絡或者某一時間段來作為整個學校“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研究方向。同時,將學科研究方向設置的暫時“單一”一些,這樣可以集中精力“專攻”一方,老師之間加強合作更容易在研究領域形成新的突破。
倘若要設置諸多研究方向或者在某一大的研究方向下設置諸多細化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注意銜接。在“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發展的現階段,更應該注重“精”和“專”而不是“廣”和“雜”。如果確定某一研究方向,就要研究深入且全面,涵蓋內容要全面,彼此之間做好銜接,使研究方向更為完整、立體。
2 調整學科體系和結構
2.1 明確基礎學科、主體學科及交叉學科
到目前,“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還未形成系統的學科體系。要形成系統的學科體系,要從學科體系的基本構架入手,即學科體系包含基礎學科、主體學科、交叉學科三大部分。
首先,確定基礎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最為基礎的內容是要認識和了解“史實”,也就是要知道“中國近現代”這段歷史都發生了什么以及怎樣發生的,又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這需要具備“歷史學”這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和邏輯思維。因此,將“歷史學”作為“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體系中的基礎學科是十分重要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與“歷史學”可以等同,只是,需要借鑒“歷史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來學習、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
其次,明確主體學科。在“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學科體系中,主體學科毋庸置疑是“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明確主體學科是為了能夠在研究、教學和建設過程中不會偏離主線,如同河流的主航道中心線,雖然它和其他學科有交集,但是一定要明確自身的范圍和職責。
最后,選好交叉學科。“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作為“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最為根本的職責或意義是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這個基本思想的統領同時其發展和建設又能夠給予“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反饋和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因此,“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交叉學科首先不能忽略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其他五個二級學科,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它們存在于一個“體系”之內,如果不能夠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相輔相成,那便失去了它們同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意義。
2.2 統一學科研究方向及學科相關課程
因為學科結構包含學科研究方向和學科相關課程兩個方面,而學科研究方向又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科相關課程的設置。因此,要減少乃至消除學科結構之間的差異,最為基礎和重要的是要形成統一的學科研究方向。這需要各高校同心協力共同明確,甚至需要國家做出相關的明確的規定,可以將一些研究方向作為必須的設置。而隨著研究方向的統一和明確,相關課程的設置也會隨之改變和調整,以便更好的與研究方向和整個“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銜接和契合。
統一學科研究方向和學科相關課程不僅僅需要從“法”的角度來進行硬性的確定,更為靈活和可控的是從事教學、研究的老師們能夠加強交流和合作,合力逐個突破在“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攻堅克難”應該是推動“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建設和發展必備的精神。雖然無論是各高校的改變還是學科建設的改變都是非常艱巨的工作,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任其自由發展。還是需要迎難而上,敢于突破。只有“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在各高校得到重視,才能有所發展。
參考文獻
[1]沙健孫.關于增設“中國近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的幾個問題[J].思想理論導刊,2008(8):44-48
[2]齊鵬飛.關于“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學與研究,2009(2):67-74
作者簡介
王璐,寧夏師范學院 政治與歷史學院 學科教學(思政),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