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部編語文新教材很注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針對基礎能力薄弱的學生,設計能夠進行自學訓練的自讀課文學習方式,有效果。
關鍵詞:自讀課文;普通學生;自學步驟;適時改進
2016年秋季開學,初一師生拿到手中的語文課本就是部編新教材了。和之前的人教版教材
一樣,都有一個單元主題,每個單元都有教讀課文和自讀課文。不同的是,部編教材自讀課文有旁批。這些旁批或對文章結構點評,或對關鍵句子批注,或提出思考問題……這,可以更明顯地感覺到,部編教材明確重視自讀,重視自學能力培養。
1 對自主學習的認識
其實我們也知道,語文學習本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葉圣陶先生曾說:“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在這里,把他說的“精讀”“略讀”換成部編教材“教讀”“自讀”就可以了。葉圣陶先生還主張:“在課堂里教語文,最終的目的在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這樣一種能力,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這里強調的就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為什么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這當然是現在知識、技術迅猛發展時代培養人才的要求,是語文這個學科不可能僅憑教師講授就能形成能力、提高素養的反饋。只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許多老師只重視精讀、講讀或現在說的教讀課文的教學,對自讀課文卻不太重視,要么與教讀課文的教學沒有什么區別;要么就輕描淡寫、一讀帶過。這些,我們要反思。
2 自讀課文學習步驟完成過程
現階段該怎樣處理自讀課文呢?反思我自己的條件,工作在四川西部縣鎮公辦初中,生源來源參差,入口中差居多,看到的許多自學能力培養方式羨慕但不適我用,設計適合我們這種學生的自讀自學方式才是我的當務之急。思考良久 ,我確定我的方法關鍵是:自主、循序漸進。
七上第一單元的主題詞是“自然四季”,單元學習要求是訓練朗讀和揣摩品味語言。經過前面兩課《春》《濟南的冬天》的學習,能把哪些方法遷移到自學第三課《雨的四季》上,我心里初步有數。只是,剛上初中的我們學校的這些孩子,能力能到哪一步呢?
上第三課前,我先了解學生們曾經有過的自學過程,和我預料到的一樣,絕大多數都沒有過自學課文的經歷,多數同學認為自學就是自己看課文做作業。
所以,讓每個同學明確“我們要自學些什么”才能解剖怎樣自學的問題。我的學生中差生居多,我也很想找到適合他們的自學方法,很想讓他們也能夠自學。經過思考,我有了初步打算。
打開第三課,我讓同學們分析比較,找出這篇課文和其它課文的異同。大家七嘴八舌,最后明確:課文和其他課文一樣,都有標題、作者、正文、注解、讀讀寫寫;也有不同,不同的地方在于多了旁批,課后有閱讀提示,但沒有思考練習題。
接下來,我提了個其實是考慮過要有傾向性回答的問題:“課文編排出現的這些內容有沒有無用的呢?”同學們當然認為“沒有”“肯定都有用”,“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在自讀學習中用到這些掌握這些呢?”同學們覺得“對啊”,接下來,討論后,我們初步擬定了我們自己學習自讀課文的方法步驟:
略讀課文后了解作者等相關資料、背景。
掌握字詞音形義。
至少讀看文章三遍,理解并勾圈點畫。
利用旁批實現自讀掌握,并進行補白。
練習鞏固。
(說明:前三條順序可任意調整)
這幾步,我們鄭重地寫在了語文書上,免得下次自讀的時候忘記了。達成以上這幾個步驟是有我的考慮,也有一些要求的,每條解說如下:
第一條:不粗讀課文不能判斷我們要查找哪些資料,查找資料的方法以個人方便來選擇,可與同桌互相補充。
第二條:了解大致內容后掌握生字詞(我一向認為生字詞結合文章更好理解掌握),包含課后讀讀寫寫和注解中的字詞,利用工具書注音釋義并用聽寫的方式自我檢查掌握與否,發現難的、有意思的可以多研究告訴自己的同學。
第三條:理解文章結合閱讀提示和旁批,要作勾圈點畫。看文首先想通文章是怎么圍繞照應突出標題的。文章少看了不懂更缺少整體感悟,
第四條:這種理解和補白無法有統一做法,老師要提示重點,要結合單元要求和課文文體要求,旁批中的問題要清楚完整的回答。老師指導掌握一兩個。最后檢查重點掌握情況。
第五條:練習冊或學案可以排上用場了,不用多,少而精就好。
3 自讀課文自主學習實施及效果
有了學習步驟同學們覺得好像知道該做什么,不是一開始的一頭霧水了。接下來就是同學們的忙乎,開始自己學習《雨的四季》,不過這一開始我還是指導著試學。
第一步,粗讀課文后同學們覺得資料就查下作者劉湛秋,學生手中材料能找到的作者介紹有限,有同學說網上找,我按他們的指示用教室多媒體出示網頁,讓他們選擇了解或記錄,好多同學選擇了記下劉湛秋的身份“當代著名詩人,翻譯家,評論家”,不少同學也記下了這一句:曾被譽為“抒情詩之王”,還有同學記下了他的作品。我覺得很好!
第二步,同學們注音,自讀,互相聽寫,討論記住方式等,很好!
第三步,看文章,自由勾圈點畫,利用提示旁批等理解,這已經開始有快有慢了。
第四步,理解后補白(我提示:結合單元要求“重視朗讀和品味美妙精彩的語言”),回答好旁批的問題。學生水平參差,我在認為適當的時候講解兩三個要點。看到有學生旁批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的賞析,大大地表揚了從前文中學到的手法用到本文的方式。這一節課,我引導學生重點解決了這三個問題:1)在作者文字中四季的雨各自的特點。2)旁批中的問題“作者沒有直接描繪春雨,而是寫萬物淋洗后的情態,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啟發學生體會側面描寫的作用。3)上文寫雨,多用“她”或“它”指稱,為何到這一段改稱“你”?指導學生體會第二人稱的好處。
第五步,我們選擇練習冊上的一些習題做鞏固練習。
就這樣一步步做下來,很多同學認為“我是有收獲的”,我當然表揚他們:做得很好!
這個方法在后來的自讀課文中繼續采用,如第二單元《散文詩兩首》,第三單元《再塑生命的人》《竊讀記》……同學們漸漸習慣,有時家庭作業就布置為“自學第x課,完成自學要求前三項”。
這樣多次訓練后我們這樣水平的學生也有了自學的方法,講讀課文的生字背景資料的自行掌握更易進行,不少同學改進了在書上做筆記的位置,知道了對應相關內容。自讀自學中,學生對每篇課文的感受不會完全相同,甚至相差可能還比較大,但不妨礙他們以自己的感悟接收到從文章當中得到的信息,這些得到的東西跟他們的能力和自身喜好個性有關,但這又怎么樣呢,這不正培養了他們的獨立自主的能力嗎?
4 改進設想
當然這肯定不是一勞永逸的方法,在學生語文學習習慣較好養成后,我也會根據學生的水平能力適時改進,比如,指導學生根據不同體裁的文章側重不同的學習方法,理解補白在通順的基礎上講究完整和深度,可合理使用輔導資料但要學會選擇和領悟,對語文能力稍好一些的同學提出更高的學習要求,尤其是在使用旁批和資料的問題上,我相信這是語文需要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曉明.中學語文教學藝術》[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學[M].四川出版集團教育出版社,2005年出版。
[3]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年出版。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
作者簡介
諶強(1971-),女,漢,四川樂山,一級教師,本科,教齡29年,主研義務教育階段初中語文教學存在問題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