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榮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舊城改造也逐漸進入高潮階段。作為現代城市規劃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舊城改造使城市得到了更加科學的規劃,各區域的功能也得到了更加準確的定位和區分,與此同時,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諸多城市都開始出現了空間分異的特點。本文筆者就針對舊城改造對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舊城改造;城市社會空間分異;影響
舊城改造具有一定的復雜性、系統性,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舊城改造有著與以往不同的模式和機制,這對城市社會結構以及空間形態的影響是非常直接且深遠的。由于我國當前的各項改革還處在不斷調整和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市場運作機制尚待完善,在社會意識與城市發展模式上還存在一些顯著的缺點,再加上企業經營運作模式、政府管理措施以及市民自主選擇傾向等的影響,導致我國城市內部構造特點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并由此而產生了失業率大幅上升、生態環境質量急劇下降、住房供不應求等多方面的問題。市民職業分化以及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擴大,直接造成社會極化與城市社會空間的分異,這已經引起了國內外相關學者和專家的高度關注。
1 舊城改造對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的主要影響
現階段國內外的舊城改造可以說已經處在一種比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之下,由于受到市場經濟本身價值規律的作用,使得社會空間結構變得穩定而具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從整體上看,我國舊城改造在模式、路徑、動因及目的等方面與國外相比都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從動因上看,現階段我國大規模舊城改造主要是為了實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第一是為了滿足當前政府提出的城市建設方針;第二是為了使市場化得到進一步推進,從而為城市經濟的飛速發展提供保障;第三是為了適應當前市民對居住水平的要求。由此可見,現階段我國的舊城改造主要涉及到三方利益主體,即城市居民、企業和政府。
要了解舊城改造對城市社會空間分異所帶來的本質影響,必須從上述三個利益主體著手。由于經濟發展模式、傳統思想觀念等因素的影響,舊城改造需要實現城市居民、房地產企業與政府之間關系的協調,使三者之間的利益實現相對平衡。在經濟轉型期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市場運作機制尚待完善,各主體在市場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所處的地位大相徑庭,與政府和企業相比,城市居民這一主體的地位處于弱勢,前兩者則處于主導地位,這就決定了這三類主體在舊城改造中勢必發揮著不一樣的作用。舊城改造實際上就是多方利益關系的調整和重建,這一過程主要涉及到居民、企業和政府之間利益分配的區別,從某種程度上看,城市社會空間分異可以說就是政府與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政府占據主導地位,發揮著最為關鍵的作用,但同時也需要市場在政府決策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在以往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舊城改造都不夠重視居民的社會參與度,直到近幾年,伴隨城市經濟的迅猛發展以及各種制度體制的改進與完善,城市居民在舊城改造中的作用才得到重視。
具體來說,政府在城市空間結構上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下列幾點:首先是發揮制度的約束作用,適時出臺和調整相關制度,特別是城市空間分配與利用的制度,其采用的方法主要涉及到經濟政策、法律政策、稅收政策的制定等。其次是對城市公共物品的供應,公共物品供應量的大小能對城市的聚焦效應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對于城市的一些區域來說,其公共服務設施越健全,建設水平越高,對城市所產生的聚焦效應就越大,相應地,該區域的土地投資吸引力也越大。所以,城市公共物品供給狀況在本質上體現了城市聚焦的物質承載水平,這是影響城市聚焦規模大小的最主要因素。除此以外,公共物品供應的類別也會對城市地域分異帶來一定的影響,不同的城市居民對公共物品的需求各不相同,而這些不同的公共物品對生產廠商的影響也存在差異,如此一來,在不一樣的城市公共物品周邊必將吸引著完全不同的城市居民群體和生產廠商,這就使得城市內各區域具有完全不同的人群集合體。
在城市化不斷推進的過程中,企業雖然不是最關鍵的因素,但卻是城市經濟體系中活力最為旺盛的要素之一,其主要通過對城市規劃開發所作出的就業貢獻、有效經濟活動等來對城市空間結構產生影響。企業在開展經濟活動時的區位選擇過程實際上就是城市空間調整和重建的過程,企業在經濟行為上的不同選擇會導致差異性城市空間效果的產生。就我國而言,在大多數城市的舊城改造活動中,房地產企業都占據著十分關鍵的地位,因為房地產綜合開發是當前國內城市進行舊城改造的主要模式,其對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產生的影響如下:首先,房地產企業在根據市場相關制度進行行為選擇的時候,其所開發項目的性質、具體區位等都會對整個城市的空間構造產生極大影響。其次,由于各類居住區域往往帶有社會經濟地位高低的標簽,房地產企業在各區域進行住房開發的行為選擇,會在很大程度上對城市社會階層起到空間過濾與劃分的作用,而這將直接增強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的程度。
站在城市居民的角度上來看,其作為城市活動中最小卻不可忽視的主體,在城市經濟活動的開展與管理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與政府、企業這兩大利益主體相比,居民的經濟行為更為豐富且靈活。根據相關理論,城市居民個體行為選擇傾向以及由個體組成的群體所產生的差異性行為都會在城市空間重構中產生極大影響。但獨立個體的行為選擇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往往比較小,且個體自身也很難意識到,然而,當數量較多的個體集中起來開展某種活動的時候,就會導致城市社會空間結構發生明顯的改變,使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現象進一步加劇。
2 舊城改造的正確策略
2.1 政府主導,完善政策平衡各方利益
大多數城市在開展舊城改造活動的時候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利益沖突,主要表現為房地產企業之間的利益沖突、給城市土地帶來的壓力等。一般來說,城市中的低收入群體都分布在老城區,若政府不出臺任何政策或措施,所有改造的必然結果都是導致低收入居民被強制遷走,取而代之的是高收入群體和各種商業服務設施。因此,政府必須明確自身的立場,秉持公平大于效率的原則,盡最大努力確保居民能留在自己原來的住房之中,使社會再分配顯得公平公正,這樣才能有效減少社會沖突。
2.2 征求民意,共同謀劃舊貌換新顏
城市居民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參與舊城改造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如何很好地發揮居民在舊城改造中的作用,這就要求在進行舊城改造活動前,通過充分征求居民意見,讓居民廣泛參與到舊城改造前期研究、規劃調整、方案設計等環節中,這樣不但能為居民實現訴求意見的表達,還能促進舊城居住區歷史文脈的繼承與弘揚,尤其是對于一些私有房屋所占比例較大的舊城改造區來說,這是相對來說最為科學可行的一種方法。
3 結語
總而言之,舊城改造對現代城市的長遠發展來說至關重要。但從當前的現狀來看,我國諸多城市在舊城改造中都存在一些問題,沒有考慮到其對城市社會空間分異所帶來的影響。基于筆者上述的分析,舊城改造對城市社會空間分異的影響主要來源于政府、居民和企業這三大利益主體,因此,要使舊城改造更加科學有效地開展,就必須充分發揮出政府、居民及企業的作用,尤其是政府和居民的作用,要政府主導,完善政策平衡各方利益,且要征求民意,共同謀劃舊貌換新顏。
參考文獻
[1]楊疊涵,陳江龍,袁豐等.南京城市空間重構對土地出讓時空演化影響研究[J].地理科學進展,2015,34(2):246-256.
[2]楊偉.論舊城改造中的利益沖突及解決對策——以南昌市為例[D].南昌大學,2009.
[3]陳志龍,鄭苦苦,伏海艷等.舊城文脈的延續與空間的完善--以珠海市蓮花路街區立體化改造為例[J].規劃師,2006,22(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