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晶
摘 要:絲綢之路是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商業要道,也是一條聯系東西方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交通大道。對于絲綢之路上學術問題的研究不僅是學術上的重要課題,也是時代的需要。其中對于絲綢之路的研究可以大大推動古代亞歐世界歷史研究的發展進步。近年來對絲綢之路的探索,既是學術上的重要課題,也是時代對它的需要。本文就《早期絲綢之路探微》做簡單評述。
關鍵詞:絲綢之路;古代亞歐世界;質疑辨析;考據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近年來國家的重要戰略之一,東邊連著亞太經濟圈,西邊與的歐洲經濟圈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它不僅是一條橫貫歐亞大陸的商業要道,也是一條聯系東西方各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交通大道。所以近年來對絲綢之路的探索,既是學術上的重要課題,也是時代對它的需要。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楊共樂先生所著的《早期絲綢之路探微》,是對古代絲綢之路的產生以及周邊國家的歷史探究等等。本書充分利用東西方歷史文獻以及考古學材料分析,對于研究絲綢之路、東方、中亞以及西歐都有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
對于絲綢之路的探究,首先要從這一概念出發。“絲綢之路”這一概念最早是由普魯士地理學家、近代地貌學的創始人李希霍芬提出來的。斯坦因在其《古代中亞之道路》中提出絲綢之路的經濟意義。從此之后,學術界將絲綢之路的研究重點放在經濟因素上來。但是近年來,關于絲綢之路也存在疑問,其經濟意義是否被擴大,其發展的影響到底有哪些,沿路的古國的歷史源流等等。
本書分為五個章節,可總結為古絲綢之路為承介的交流、對學術界在絲綢之路上的一些觀點進質疑論證、對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和重新思考、對一些時間和歷史事件的考據,加上最后附錄翻譯整理拉丁、希臘以及基督教學者記錄的絲綢世界,為古絲綢之路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不同于一般事物的歷史探究,絲綢之路本身就是一個國際性的事物。對它的源流辨析考證必定是涉及到整個歐亞大陸多個國家的古代歷史的探求。這種橫跨面對紛雜的歷史材料與考古發現,如何梳理、有效論證是本書提供的一個寶貴經驗之處。在此就簡單談一談本人對本書研究方法、指導思想的體會。
1 改變單一研究方法,運用東西方雙重印證
對于絲綢之路的研究,以往都是中國學者側重運用中國古代文獻、西方學者又偏重于西方文獻來研究。所以在將絲綢之路上升為世界史的范圍之內以后,就應該多角度更全面地看待,從東方和西方不同的角度來看待證實交往。在本書中,從西方向東方的探索有:羅馬的擴張與對東方世界的了解與接觸,羅馬人對絲的認識歷程。觀之中國也有向西發展:漢魏時期中國隊西方世界認識的加深以及兩漢與馬其頓的交往。可以說,西方國家與東方國家的興亡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羅馬人的擴張,不論是從海路以及陸路,都大大加深了西方對東方世界的認識。他們也開始接觸到中國的絲織品,從而成為風行的奢侈品之一。也促進了羅馬人對絲綢的認識探究。可以說,古代羅馬和中國是分布于歐亞大陸兩端的兩大強國。他們之間的交往不但加深了東西方人民的友誼,而且也促進了兩大文明的發展。正如作者所言“文明要有所發展,就必須吸取其他文明的成果。這或許是世界多元文明發展到今天的原因。對東方而言,古代中國人對于西方的深入了解交往,對于中國自身的軍事政治布局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拓寬中國人的視野,開闊中國人的思路有很大幫助。
作者憑借語言優勢,熟悉運用古代漢語、希臘語、拉丁語和埃及象形文字等語言。充分利用中西方的文獻和考古成果,將東方的文獻西方的文獻進行雙重印證,從而得出結論。陳寅恪先生在《王靜安先生遺書序》中總結了王觀堂的雙重印證法,是為“取地下之實物與紙上之異文互相釋證,取異族之故書與吾國之舊籍互相補正,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相互參證。”作者在本書中恰恰做到了此三點。在每一個問題的探究中都運用到了可查閱的中國歷史文獻資料,例如《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等等這些中國經典史料,外文獻資料主要涉及古羅馬、馬其頓、希臘、埃及等多個國家的文集詩歌等資料。同時運用考古推斷,研究歷史文物,如墓葬、石刻、銘文等,來有效對比發現其中的問題。
2 對于歷史學觀點的質疑辨析精神
在書中作者專列了一個章節進行古絲綢之路上學術觀點的質疑辨析。不論某個問題或觀念是不是大多數人普遍認為的,都有可以質疑的勇氣精神。
例如對“Seres國為絲國”的說法提出懷疑的一節中,并沒有從大多數觀念出發,而是直接考證該單詞的詞根與單詞的源流。從詞源上、命名學的角度上歷史文獻的查閱上紛紛論證了可疑之處。最后再找出提出這一觀念的源流:最早提出的是近代西方學者M·克拉普羅特。1832年,其在《亞洲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希臘文中的Ser來自亞洲的東部,而西方人去那里為了探索貴重商品,是中文絲音譯西傳的結果。
這種推測自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有許多可疑之處。但是夏德與李希霍芬等知名學者直接接受了這一觀點,也使這一觀點在整個學術界廣為流傳。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希臘羅馬古典作者筆下并沒有絲國的意思。所以從這個例子可以略微看出作者對其質疑點論證的思路與方法。這種對問題的看法,不受大多數人所認為的觀念的而干擾,直接追溯源流,從多個方面尋找證據,再與普遍觀點所依靠的證據進行對比,自然就可以對這種觀點進行大膽質疑。歷史學觀點的合理性就是依照證據更充分者推翻證據不夠充分者。只有在不完全陷入前人的思維觀點中,進行不斷地質疑考證,才能推動歷史學的不斷進步。
3 對于歷史學觀點創新與基礎的平衡
任何學科,當然包括歷史學都是在不斷創新中進步發展的。體現在歷史學中的創新,主要就是提出新觀點,反駁舊觀點。但是作者在第二章結尾處深刻感慨道“我國的科學研究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新的成果不斷涌現,新的領域不斷開辟。創新給科研帶來新的活力,增添新的生機。然而創新畢竟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必須付出辛勤的努力。因此,我們在從事創新工作的時候,必須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正確處理好創新與基礎的關系,力戒急功近利和盲目崇外的不良現象。只有這樣,我們的科研道路才能在健康的環境下不斷前進。”這是作者在完成了質疑篇后的感觸。仔細回看質疑篇中涉及到的內容,有些學者的觀點提出的依據可以說是天馬行空,根本經不起推斷。有些觀點甚至有些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猜測出的觀點,嚴重違背了史學研究的意義所在。所以作者身體力行地強調對于事物的論證需要講求充分的、多角度的證據,創新與踏實考證相結合,才能真正推動歷史學的發展。
4 結語
總而言之,古絲綢之路是世人不得不承認的一個偉大奇跡。橫貫兩大洲的交往,不僅在古代有著重大意義,對于現代的意義也功不可沒。不論古人開辟這條道路的動機如何,或軍事擴張、或政治戰略、或經濟交往也好,它都是一個世界上的瑰寶。對于絲綢之路的探究道路仍然漫長,仍然有許多未解之謎。也希望未來的研究中運用更先進的技術和更扎實的史學功底,可以在絲綢之路的問題上取得一些突破,推動古代亞歐以及世界史的發展前進。
參考文獻
[1]楊共樂.早期絲綢之路探微[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費爾地那德·馮·李希霍芬.中國親程旅行記[M]第一卷,1877
[3]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M]民國商務印書館,1912
[4]余太山.早期絲綢之路文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朱巖石.中國考古學對境外絲綢之路古城考古的獨特貢獻——以烏茲別克斯坦明鐵佩古城遺址考古發掘與研究為例[J]. 民主與科學2018年01期
[6]前絲綢之路的誕生:歐亞草原與中國西北的族群遷徙與交互[A].李水城.北京論壇(201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變化中的價值與秩序:文明傳承與互動視角下的“一帶一路”論文與摘要集[C].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