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萍
摘 要:工傷保險作為一種保障勞動者權益、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穩定發展的制度性安排,只有符合時代發展要求才能順利推行并實現其作用。當前,我國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管服”改革、國家機構改革深入推進。在新形勢下,如何推進工傷保險管理服務機ChinaHealthInsurance,Nov2018,No.1164〉〉工傷保險制和體制改革,推動新時代工傷保險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是值得我們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工傷保險管理;服務機制;體制改革的思考
1 導言
工傷保險管理服務體制和機制改革涉及到社會從業人員和工傷職工的切身利益,既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又要實事求是、循序漸進,特別是要處理好改革與穩定的關系,才能確保工傷保險事業在新時代取得新發展。
2 當前工傷保險管理服務存在的問題
2.1 機構設置亟待健全
工傷保險事業要發展,健全的機構設置、有效的職能配置和適當的人員編制是重要保障。目前,全國各級工傷保險工作機構設置、職能配置不盡一致,省級層面尚無單獨設立的工傷保險經辦機構;部分省份單獨設立了勞動能力鑒定機構,但大部分省份勞動能力鑒定機構則與工傷保險行政部門合署辦公;各級工傷保險行政機構設置雖然相對健全,但仍存在人員編制數量與具體事務工作不匹配的情況。隨著工傷保險參保擴面工作深入推進,工傷保險參保人數與享受待遇人數逐年攀升,現有的工傷保險工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已經不適應工傷保險事業發展需要,這已成為制約工傷保險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2 業務流程亟待優化
工傷保險是社會保險制度,在制度設計上突出“公平”,難免會犧牲“效率”。例如,工傷認定的救濟途徑相對繁雜,如果依次走完勞動關系“一裁兩審”、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程序,工傷認定的時限可長達2年。工傷職工從工傷事故發生至領取傷殘待遇需歷經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領取三個環節,而三個階段分別由工傷保險行政部門、勞動能力鑒定機構、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三個部門負責,在申報程序上不可避免地存在一次工傷三次申報且相同資料重復申報的情況。另外,在嚴格基金監管、一崗雙審、相互監督的內控管理制度下,工傷保險待遇從申報到領取也往往要經歷較長時間。工傷保險相關業務程序冗繁復雜已成為工傷職工和社會大眾反映較為強烈的問題之一。
2.3 政策制度亟待創新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現有工傷保險政策制度已經不能覆蓋全部就業群體。例如:快遞小哥、外賣送餐員、代駕司機等難以嚴格按勞動關系界定的新型就業群體就游離于工傷保險制度保障范圍之外。另外,隨著城鎮化深入推進,大量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農民工進入城市務工,現有工傷保險政策制度也將這類就業人群排除在工傷保險保障體系之外。工傷保險政策制度如果不能適應社會治理新要求,不能化解經濟發展新常態產生的新影響,不能解決就業新業態不斷涌現帶來的新問題,勢必將影響工傷保險事業新發展。
3 工傷保險管理服務體制和機制改革的建議
3.1 抓住歷史機遇,健全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
工傷保險工作機構的健全,是業務流程優化的基礎,因此必須強化機構在工傷保險工作中的主體地位。筆者所在省份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相對健全,全省各地級市均單獨設立了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主要是抓住了兩個歷史機遇。一是《工傷保險條例》頒布實施,全面啟動工傷保險工作。工傷保險由用人單位負責轉變為社會統籌管理,機構人員編制是推進工作的重要保障。時任廳領導對這項工作高度重視,親赴全省14個地級市向市委書記、市長介紹做好工傷保險工作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同時對工傷保險機構設置提出了明確建議。正是在這一歷史機遇下,省市上下聯動,全省各地級市均單獨設立了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且除一個地級市為正科級機構外,其他全部為副處級機構。二是中央推進老工傷人員納入社會統籌管理。老工傷人員納入統籌管理是國務院下達的一項政治任務,省長與國務院簽訂了責任狀,市長也與省政府簽訂了責任狀。部分地級市正是抓住中央積極推動這項工作的重大歷史機遇,通過積極與黨委、政府匯報,爭取到了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的人員編制擴充。目前,省市縣正在實施機構改革,醫療保險、生育保險剝離出人社部門職能,這對工傷保險事業發展來說又是一重大歷史機遇。一是在既往的社會保險工作范疇,就業工作處于首要位置,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是“大險種”,而工傷保險則一直處于“小險種”的次要地位。此輪機構改革后,醫療保險剝離出去,工傷保險在人社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開始凸顯。二是既往部分省市縣工傷保險工作機構設置不盡完善,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未單獨設置,而是設置在醫療保險經辦機構內,在醫療保險工作職能剝離出去的機遇下,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應當順勢而為、單獨設立、做大做強。為此,建議從頂層設計上明確省市縣三級工傷保險工作機構設置:省級層面單獨設立行政機構、經辦機構、勞動能力鑒定機構,市縣區層面設立職能一體化的工傷保險工作機構。
3.2 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
1)強化信息系統管理。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增強改革創新本領,保持銳意進取的精神風貌,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快速到來,積極主動適應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要求,整合資源、完善體系、創新方式,全面推進息化建設工作,是提升工傷保險服務效率和質量的重要手段。目前,筆者所在省份正在探索建立省市縣三級統一的并且連接參保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力圖實現參保登記、人員異動、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支付等業務網上辦理、信息數據網上流通,簡化辦事程序、縮短辦事流程。
2)優化政務服務流程。目前全國上下都在全力推進“一窗式”服務改革,提高服務質量、提升服務效率。工傷保險具有其特殊性,參保登記、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待遇支付等業務環節相對獨立又各有聯系,且其中還有可能穿插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等階段,要實現“最多跑一次”難以做到也不符合工作實際。但是,在全國統一電子政務服務平臺建立和設立市縣區工傷保險一體化工作機構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已有設施,推動數據資源整合利用,支撐信息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互認共享,將工傷保險工作由階段化管理向整體化管理推進,建立統一管理、網上辦理、線上線下相結合、一窗通辦的業務服務流程是值得我們探索的方向。
3)健全業務監管手段。“放管服”不是只放不管,放管結合也是其中重要環節,因此在簡政放權、優化服務的同時,必須要創新和加強監管職能,利用新技術新體制加強監管體制創新,提高監管服務協同化、便捷化和智能化。例如:工傷醫療監管是工傷保險業務監管的重點之一,而工傷職工住院“掛床”甚至虛假住院又是工傷醫療監管的痛點和難點之一。針對此問題,筆者所在省份工傷保險經辦機構采用“人臉識別+遠程視頻”的監管方式,工傷職工辦理入院的時候須本人與身份證照片進行人臉識別,住院期間協議醫療機構每天須上傳在院工傷職工視頻,系統自動將本次上傳視頻與前次上傳視頻進行人臉識別,人臉識別不一致,系統將自動報警。同時,經辦機構還可以隨時抽查工傷職工在院情況,要求協議醫療機構上傳在院工傷職工的實時視頻資料。通過轉變監管理念,大膽采用高科技手段助推改革,創新醫療監管手段,一方面杜絕了“冒名頂替”的工傷醫療費用支出,同時有效遏制了協議醫療機構辦理工傷職工虛假住院套取工傷保險基金;另一方面節省了醫療監管時間和成本,提升了行政效能,同時還減輕了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工作壓力,便于以有限的人力更好地專注于創新管理和高效服務。
參考文獻
[1]徐曉靜.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制度的困境與出路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8.
[2]莫非.論我國工傷保險“三位一體”制度的完善[D].西北大學,2017.
[3]董福軍.工傷保險管理創新思維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5(11):44-45.
[4]陶愷.我國農民工工傷保險保障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