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椋予
摘 要:晚晴革命文學史晚清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也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因為晚清革命文學在不但引起了文學界的革命,而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文學革命甚至是資產階級革命。這種推動的具體表現為晚清革命文學使得晚清時期的中國知識分子找到了一條新的救亡圖存的道路,大部分知識分子和仁人志士解脫了傳統思想的束縛,增強了自身推翻清王朝結束君主專制的革命意識。因此可以說,晚清革命文學為資產階級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礎,也起到了積極有效的宣傳作用。
關鍵詞:晚清;革命文學;資產階級革命;影響;思想文化
晚清革命文學是中國近代文學史方向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長期以來,相關學者對晚清革命文學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文學文獻本身的分析或者對其中蘊含的思想進行深入的剖析。其實這樣的研究模式就是傳統的文學研究方法,依舊沒有實現學科交叉的研究新方法。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學者趙俊其先生曾說:“文史哲不分家不應該是一句空話,應該在學術研究中將文史哲學科交叉思維運用到實際,很多時候從史學角度去思考文學研究議題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1]趙先生的這一理論對晚清革命文學的研究非常具有啟示意義,筆者認為從資產階級革命的角度去分析晚清革命文學的內在價值更能從把握住事物的本質。
1 晚清革命文學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的關系
晚清革命文學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復雜的一種關系,決不能簡單地說革命文學為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這種影響或者說這種關系是存在的,但這只是一小部分,我們應該秉持著一種大視野、全方位思維去看待晚清革命文學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的關系。
晚清革命文學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是一種長時期、相互影響的密切關系,可以說如果沒有晚清革命文學,資產階級革命就不會在短時內取得推翻帝制的勝利。但是如果沒有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那么晚清革命文學的內在價值也會局限在文學范疇內,更不會在中國近代文學史顯得那樣耀眼。
另外晚清革命文學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的關系也不僅僅局限于辛亥革命之前,并不是清朝滅亡了晚清革命文學就就結束了。其實在民國初年晚清革命文學恰恰因為政局動蕩而存在,甚至五四以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晚清革命文學依舊存在。因為資產階級革命興起以后,革命一直都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主調,那么資產階級革命的最早載體晚清革命文學必然會一直存在。就是到左翼革命文學興起以后,在一些作家的文學作品中我們依舊能夠看到晚清革命文學的身影。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能夠發現角度的轉換以及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我們能夠更加清晰地、全面地審視晚清革命文學與資產階級革命之間的關系。
2 晚清革命文學對資產階級革命發展的推動
一般社會大眾對于資產階級革命的看法都是這樣的認識:資產階級革命是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孫先生幾十年的奮斗取得了辛亥革命的勝利。可以說在很多社會大眾的意識中,孫中山和資產階級革命之間幾乎可以畫等號。其實只要對這段歷史有著稍微深入的了解,就會發現上述認識是非常膚淺的。如果對資產階級革命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們就會發現晚清文學長期推動了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可以說資產階級革命的萌發、興起、壯大以及最后的成功都得益于晚晴革命文學的推動。
最早資產階級革命的萌生和興起靠的是章太炎、鄒容、陳天華的文學作品,尤其是《猛回頭》、《革命軍》起到了宣傳革命的巨大的影響,使得很多仁人志士從政治改良的道路上走向了政治革命。后來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其實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晚清革命文學的有力支持。
后來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壯大自然是以后革命組織的成長,但是在這些革命組織中,從事晚清文學創作的各種文學社也占據了一定的比例,他們恰恰也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中知識分子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知道同盟會是我國的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是孫中山聯合海內外各種革命組織的一種結果,在這些聯合的革命組織中不但文學組織占據了一定比例,而且同盟會中的骨干力量也大多都是從事晚清革命文學創作者。
辛亥革命的成功其實主要依靠的是策動了清朝的新軍,這種現象在湖北地區顯得尤為突出。而湖北地區的這種策動工作則主要是由湖北地區的革命文學社以及其成員來完成的。
3 晚清革命文學對辛亥革命以后社會的影響
辛亥革命是晚清資產階級革命勝利的重要成果,辛亥革命確實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其實并沒有完成現代意義上革命的任務。我們知道民國初年雖然進行了各種共和的嘗試,但是革命聲調一直是持續不斷。“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中華革命黨的成立等等這些都是民國時期的革命體現,這些革命運動之所以體現,客觀上自然是中國近代命運沒有完成所致,但是主觀上主要是晚晴革命的推動。
我們知道五四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中國反傳統在五四以后進入到了熾熱化的狀態。其實這種文學發展傾向恰恰是晚清革命文學文學的一種轉變和升級,晚清革命文學在辛亥革命之前革命對象只限于政治,但是辛亥革命之后尤其是五四之后革命對象擴展到了社會、文化甚至是文學本身。可以說如果文學沒有一開始“政治革命”的意識,就不可能有全方位革命的意識。最重要的是晚清革命文學在五四運動以后雖然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甚至“晚晴革命文學”這一名稱都已不不存在,但是他們的革命功效卻深入到了中國近代社會變革的各個方面。
我們知道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后,左翼革命文學以及延安文學迅速在中國文學上占據了險要的位置。但是我們究其本質就會發現,左翼文學、延安文學和晚清革命文學卻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這種革命思想以及革命意識卻是一脈相承的,甚至說有很多思維方式都是脫胎于晚清革命文學。因此晚清革命文學對辛亥革命以后社會產生的影響也是非常顯著的。
參考文獻
[1]趙俊其.試論劉摯對朔黨學術理論的構建[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7(02):50-52.
[2]付登舟.晚清革命報刊與革命文學的理論倡導及創作實踐[J].江蘇社會科學,2015(01):181-187.
[3]張廣海.“革命文學”論爭與階級文學理論的興起[D].北京大學,2011.
[4]王學謙.沒有辛亥革命,何來五四文學——辛亥革命與五四文學革命的發生[J].學習與探索,2011(05):181-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