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銳 戴振華
俯瞰北回歸線上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這顆溫潤的“綠寶石”通體翠綠,透出勃勃生機。
進景洪、下勐海、走勐臘,山是綠的,田是綠的,村寨農舍都是綠的……“綠”是西雙版納的顏色,也是發展的基礎和跨越的希望。
西雙版納素有“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森林生態博物館”等美譽,擁有地球北回歸線上僅存的熱帶雨林,是聯合國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圈成員……這些金字招牌既是榮耀和財富,也帶來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和壓力。
溫飽與環保、眼前與長遠如何兼顧?好生態如何當飯吃、如何換來金山銀山?山要綠、人要富,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如何調和?
回望西雙版納的發展歷史,干部群眾取得共識:西雙版納之所以名揚海內外,是因為有“那片雨林”;各民族的繁衍生息,也因有綠色的庇護??梢哉f,西雙版納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無不依賴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堅定不移走出一條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綠色崛起之路,西雙版納在面對歷史與現實的思考中定下發展基調。
調和好保護與發展、眼前與長遠的矛盾并非易事。西雙版納曾有過毀林開墾、毀林種膠種茶,導致種植區域水源減少、水土流失加劇、土壤肥力減弱、生態功能退化的教訓。堅守綠色生態,考驗的是當地政府的政績觀。顧眼前,還是顧長遠?要顯績,還是要潛績?當地政府的選擇是:以“護好一片林(熱帶雨林)、建好兩個園(環境友好型膠園和生態茶園)、種好一棵樹(珍貴用材樹)、辦好兩個廠(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轉變兩方式(改變農民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為重點,將保護生態放在首位。
山多、樹多、生態好,保護的難度也更大。
“站?。「墒裁吹??”
“砍柴的?!?/p>
“樹不能砍,認不得嗎?”
“曉得。”
“那還來砍!”
“家里沒柴了,總不能吃生的,總不能不制茶吧?”
偷伐者振振有詞,護林員無言以對。過去,在西雙版納的大小山頭,類似情景時常上演。
封山、設卡、禁伐,巡邏、守山、護林,有作用,但很難禁。一個“硬道理”是:煮飯、制茶……就要燒火,燒火就要砍柴。
為了生存,破壞生態;破壞了生態,更難發展。
解開這個“死結”,切實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現實難題,保護生態才能奏效。“州里下決心用清潔能源替代薪柴,由財政拿出資金推廣以氣代柴、以電代柴?!敝萘謽I局副局長趙燕說。今年以來,僅制茶農戶、制茶企業使用的液化氣就達3300多噸,折算成薪柴達6.69萬噸,相當于2.9萬畝薪炭林免遭砍伐。
西雙版納利用民族自治州立法優勢,把“建設生態州”列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自治條例》;制定森林資源保護、瀾滄江保護、自然保護區管理、野生動物保護等20多部保護生態的條例、法規、規章;出臺打擊毀林開墾、停止集體林地和有林輪歇地開發流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政策;推動形成全州主體功能區管控機制,獲得國家批準的《西雙版納州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范方案》,將全州絕大部分區域列為限制開發區中的國家級重點功能區,各類自然保護區被列為禁止開發區。由此,守住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區域底線,嚴守生態環境安全紅線,打擊毀林開墾,蠶食熱帶雨林等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更有力量。
同時,還在云南全省率先建立森林目標管理責任制;在全國開創性建立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明確GDP不再作為縣域經濟發展考核指標,同時,生態環境保護在全州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指示體系中的權重達21.5%,對重大環境責任實行“一票否決”,保護生態環境從“軟指標”變成了“硬任務”。
如果群眾餓著肚子,“保護生態環境”喊得山響,也難以奏效。發展經濟,讓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是守住綠水青山的前提。當地政府的意見高度統一。
摒棄“犧牲環境換取增長”,探索“保護環境優化增長”,西雙版納立足生態優勢,發展生態經濟,走一條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的綠色崛起之路,實現“不砍樹也能致富”。
氣候優勢得天獨厚,西雙版納發展綠色產業可搞的東西很多??囱矍?,想長遠,選擇發展珍貴用材林,全州上下采取“頭上戴帽、腰間系帶、足底穿鞋”“周邊圍林、膠下植灌、灌下養禽”“網格化膠林混種珍貴林木”等模式,建設生態膠園;采用果茶、藥茶等間作模式及生物措施防治病蟲害等,全州已建成生態膠園65.1萬畝,生態茶園70萬畝,種植紫檀、花梨、柚木、沉香等珍貴林木90多萬畝。如今,膠林旁、茶園里、田間地頭、房前屋后,紫檀、花梨、柚木、沉香等珍貴林木茁壯成長。
珍貴林木成材時間長,群眾說:“這‘綠色銀行’好是好,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取’得著,誰等得?”當地出臺政策,“林權證”從以畝為單位辦到戶,變為能以棵為單位辦證,老百姓哪怕只是栽了一棵樹,也能辦到“林權證”。有了證,老百姓可以用林權來抵押貸款,急等用錢的還可以上林權交易平臺交易,這樣幾十年才開一次“門”的“綠色銀行”可以隨用隨“取”。這一改革,調動了群眾發展珍貴用材林的積極性,短短幾年,全州已種植珍貴用材林90多萬畝,建成中國最大的珍貴用材林基地。
向生態要發展、要效益,最直接的一條路就是發展生態高效產業。走“壩區糧膠蔗菜漁”“山區茶果咖啡畜”的發展之路,全州橡膠、茶葉、蔗糖、咖啡、石斛、珍貴林木、火龍果、印奇果、澳洲堅果等熱帶特色產業帶迅速壯大,林藥、林菌、林花、林果、林菜等林下經濟如雨后春筍,全州特色經濟林果的種植面積已達660多萬畝,產值69億元;小耳朵豬、茶花雞、竹鼠、豪豬等特色養殖,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走進勐臘縣勐臘鎮曼納傘村委會南亮村小組熊潤華的竹鼠養殖場,胖嘟嘟的紅頰竹鼠正在換毛。 熊潤華說,“成年竹鼠專供廣東客商,180元1公斤,靠這‘小東西’,我蓋起了兩幢新房子?,F在,我們成立了合作社,已經帶動周邊134戶農民養起了竹鼠,戶均年收入可達2萬多元?!?/p>
綠色發展,不僅要在種養上下功夫,更要在加工上增效益。著力推動橡膠、普洱茶、傣藥南藥、綠特食品等精深加工,西雙版納“靠山吃山”的“吃法”正在升級。一批乳膠制品、橡膠籽、橡膠木精深加工、堅果深加工等加工項目落地開花。
西雙版納華坤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打開”了橡膠樹綜合利用的產業鏈,曾經爛在膠園里的橡膠籽被加工成了高級植物油、綠色飼料、高檔有機肥;用橡膠樹鋸末、橡膠籽殼等為原料生產出的木塑型材已廣泛應用于民居建設中。目前,華坤公司已在西雙版納建成了年加工橡膠籽20000噸,生產3500噸高品質橡膠籽油及10000噸橡膠籽油餅的生產線和年產木塑型材10000噸的生產線。去年上半年,華坤生物、印奇生物等107家生物產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5億元。
久久為功,發展生態經濟,讓“葉子”變成“票子”,西雙版納全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發展大旅游、大養生、大文化…… 培育綠色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的目標漸行漸近。幾年間,保護與發展雙贏的果實漸漸長大,散發出芳香:
——全州自然保護區面積在擴大,已建成自然保護區621.3萬畝,占國土面積的21.6%;森林覆蓋率達80.79%,高于全省21.1個百分點;2017年9月,榮獲全國首批、云南省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州”。
——綠色產業蔥蘢勃發,橡膠、茶葉、蔗糖、石斛、辣木、印奇果、澳洲堅果、小耳朵豬、茶花雞等特色產業,與林藥、林菌、林花、林果、林菜、林畜等林下經濟筑起的綠色經濟板塊,成為傣鄉群眾增收致富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