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流沙
符冰清, 1999年7月畢業于昭通地區師范學校,同年8月份到魯甸縣龍樹鄉照壁小學工作,2004年9月至今在魯甸縣中心小學任教。
符冰清在任教期間,她以學生為主的“合作討論式”教學模式,有意識地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各種游戲、比賽等教學手段,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讓他們的天性和個性得以自由的發揮,培養了他們創造性的思維方式,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
2004年前,她因腰椎疾病無法站立行走,更無法堅持站立上課,她在班上開展小組學習活動,通過自學與講授相結合教學模式,讓學生當小老師,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得到充分激發。
一個學期結束后,她所帶的班在期末統測中取得了全鄉同級同科第一名的好成績,而此時,她仍然堅持帶病為學生上課。
此后的時間里,符冰清病情日益加重,就連坐下這樣簡單的動作都難以完成。學校領導讓她請假休息,她卻咬緊牙關堅持上課,同時還兼著學校的后勤工作。
作為一名班主任教師,她細心關注學生的各個方面,針對學生的優、缺點,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學習計劃,幫助后進學生不斷進步。
近年來,隨著打工經濟的出現,很多孩子的父母紛紛外出打工,孩子的監管只能交給家里的老人負責,老人又要打理家務和農活,能幫孩子做好飯就不錯了,因此,留守兒童普遍都非常調皮。
2006年上學期,她接任了三年級的班主任,其中有一個叫李奇的男孩子,幾年前母親離家出走,父親常年在外打工,年幼的他寄宿在一個親戚家里,這個孩子很調皮,性情倔強,做事不講規矩。
了解這些情況后,符冰清主動找他談話,并讓他擔任班上的體育委員,讓他感受到了班集體的溫暖,時間一長,這個孩子變得愛說愛笑,做事也規矩多了,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進步,大家的關愛和鼓勵讓這個孩子徹底的改變。
符冰清說:“教育的意義不只是學習,也包括真正讓孩子們成人、成才。尤其是小學階段,無論學校教育如何提升與彌補,都不可能完全替代家庭親人的慰藉。”
面對多數農村孩子父母外出務工這種現象,她把關注留守兒童當作工作的重中之重,她把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噓寒問暖,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及心理健康狀況,學生們都親切地稱呼她為“媽媽”。
2012年5月,符冰清班上的兩女生在課間休息玩耍時,其中一名同學大拇指不小心被劃傷,無法止血。當時正在值周的符冰清得知情況后,立馬趕去用自備的藥水對傷口進行消毒,然后背上這名女生到村衛生包扎處理,隨后的幾天時間里,她每天為這名女生換藥,直至傷口愈合。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也正是她這樣一次又一次關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不能顧及自己的孩子,為此,她的同事經常調侃說: “符老師,你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留守兒童!”
一分付出一分回報,她的學生周忠瓊在全縣作文比賽中以《盼》為題獲得冠軍,其作文內容就是以她在教學和生活中的事跡為主題。
作為一名老師,符冰清深知,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老師就得有長流水。
為此,她深入鉆研教材教法,制訂詳實的學習計劃并積極參加學校的教研工作,堅持閱讀報刊雜志和專業書籍,虛心向名師學習,并運用于教學實踐,她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經驗,寫出了多篇高質量的教學論文。
2015年10月,她參加了由云南省教育廳主辦的《3D打印集成系統培訓》;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參加了由華東師范大學開放教育學院主辦的網絡培訓《2015年云南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遠程培訓》項目,并在東方教育雜志社發表了《如何提高農村學校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等論文。
時光流逝,夢想不變。
一轉眼,符冰清已經從教20年的時間。但她始終堅守著三尺講臺,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著山里的孩子,她經常告訴班上的學生,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但只有依靠勤奮學習,才能真正走出大山。受到她的感染,班上很多學生的愿望就是以后也成為一名像她一樣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