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霞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又被稱為無形的文化遺產。近年來,非遺在全國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市面上也相應出現了大量非遺旅游線路產品,但依舊無法使山西省的非遺文化“走出去”。因此,如何為非遺文化搭建了與外界溝通、交流的有效平臺,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探析利用互聯網快速便捷傳遞信息的功能和旅游的獨特性,進一步尋求山西省非遺傳承與發展的新方式,有利于提升山西省非遺的傳播效果及傳播多樣性。
關鍵詞: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旅游;非遺傳承;傳播
基金項目:本文系 2018 年中北大學第15屆研究生科技立項(軟科學類)重點項目“以山西民間藝術元素在城市形象設計中的應用研究——以《古往晉來》山西非遺文化旅游App設計為例”研究成果。
“五千年歷史看山西”,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不論是歷史還是文化都多彩多樣。山西省大致可按晉北、晉中、晉南三大地區劃分,整體非遺種類繁多,可利用資源十分豐富,其數量由北向南大致呈現為由疏至密的分布特征,具有極大的非遺市場開發潛力和市場需求,完全可作為山西省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山西省對“文旅強省”戰略的重視,不僅促進了山西省非遺旅游經濟效益,還為山西省非遺文化旅游宣傳提供了便利機會。
一、山西非遺文化旅游現狀
伴隨著新媒體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旅游類App成為人們日常出行游玩的參考首選,同時也是有效傳播當地文化的載體之一。據現階段筆者了解,關于非遺文化旅游類的App幾乎為零,大多都是關于非遺文化的類別及種類介紹。就旅游線路而言,以市面上常見的旅游產品(如攜程、去哪兒旅行、飛豬、游山西等旅游App)中的線路規劃為例(圖1、2),其都是以景點觀賞為主,并未在其中涉及或穿插與當地相關的非遺文化旅游項目,非遺項目無法展現在“文化游”的主題當中。
二、山西非遺文化傳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非遺文化數量和傳播率成反比
山西省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素有“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文獻之邦”的美稱,非遺數量種類繁多,且至今保有較高的原真性。截至2017年底,山西省共有157個非遺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多達150人,排列全國第三,僅次于浙江省和江蘇省。山西省非遺雖數量龐大且種類繁多,但是被外界所知的甚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斷被商業化開發的浪潮下,我國的非遺不斷地受到權益侵害,對于非遺的保護及傳播并未投入與之數量相應的保護機制和宣傳力度。就山西省而言,需要保護的非遺數量極其繁多,但是大多數人對非遺的傳承缺乏重視,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遠不夠傳承所有的非遺技藝,只留下了一些現階段在地方尚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文化項目。
(二)非遺文化傳播形式單一
就現階段而言,非遺的傳播主要還是依靠著雜志、報刊等紙質版讀物,或是電視廣播等較為傳統的媒體方式進行傳播。其傳播的受眾面較窄,且傳播形式較為單一,無法對信息量龐大的非遺文化做到有效傳播,使得山西非遺的傳播效果只流于表面,受眾人群體會不到非遺項目的原真性,難以對非遺文化提起興趣并保持深刻獨有的記憶,也難以進入到非遺深處進行文化探究。
(三)非遺文化傳播方式中缺乏鮮明的“地方特性”
就以國家文化部在其網站公布的第二批545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薦名單為例,山西省有25位人士上榜山西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項目,其中年齡超過60歲的就有17位,占全部人數的68%,傳承人明顯呈老年化趨勢。由于非遺文化傳承人整體偏老年化,所以在傳承過程中,他們雖將非遺的原真性保持得很好,但是在傳播方式方面,他們還是依托著過去老舊的傳統方式,在傳播方式的選擇上無法突出非遺項目的地方性、藝術性,從而無法真正調動受眾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做不到真正的“走出去、引進來”。
三、山西非遺文化旅游創新發展
山西省非遺旅游創新可從以下三點角度出發:
第一,山西非遺文化和旅游資源整合創新。山西省非遺數量由北向南呈逐漸遞增狀態分布,除157項國家級非遺項目外,省級非遺數量也達600余項。按照非遺門類劃分,山西省非遺可大致分為民間文學類,傳統音樂類,傳統舞蹈類,傳統戲劇、曲藝類,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傳統美術類,傳統技藝類,傳統醫藥類,民俗類。山西非遺種類齊全,雖然各個城市均有分布,但數量上卻分配不均,如何將山西省非遺資源整合就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旅游業隨著時代的變化產生了變革,游客的需求與行為模式也隨之產生了變革。首先,可以對山西省非遺資源劃分為“可利用為旅游資源”和“不可利用為旅游資源”兩大類。例如民間文學類和傳統醫藥類非遺項目,由于不具觀賞性,可在景點旅游線路中穿插做宣傳推廣。反之,傳統音樂類、傳統舞蹈類、傳統美術類、民俗類等非遺項目較具觀賞性,可直接將其作為旅游項目,在景點旅游線路中以體驗、觀賞、學習等方式結合具體旅游景點做宣傳推廣。其次,改變慣有的文化旅游模式,將非遺項目按照主題旅游路線規劃設計。同時,筆者經227人次調查填寫的《請問您愿意選擇,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交流、娛樂等多重活動為一體的主題旅游路線嗎?》調查問卷中(圖3),回答“愿意”和“還可以的”的數量占比高達98.24%。由此得出,將非遺項目進行主題化整合,創新非遺旅游線路的可行性是極高的。
例如,以山西地理線路由北至南規劃,將山西省分為晉南、晉中、晉北三大板塊進行非遺項目大類規劃。除此之外,還可針對人群旅游目的規劃,根據非遺愛好者、非遺文化交流者、攝影愛好者、學生學習等的不同目的設計主題線路。例如,設計平面技藝類非遺項目旅游線,將太原非遺小鎮晉繡傳承人武俊敏工作室的刺繡體驗項目,臨汾平陽木版年畫博物館觀賞講解項目,孝義皮影博物館觀看皮影戲表演、參觀傳承人皮影制作工作室,參觀原平炕圍畫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與非遺傳承人近距離接觸這四項藝術特性相近的非遺項目,作為平面技藝類的非遺主題游覽線路。由山西省晉中地區開始,由南至北環繞觀賞體驗非遺。其中還可穿插借用平遙古城等5A級景點影響力帶動宣傳非遺項目。此線路針對人群范圍較廣,包含了旅游愛好者的旅游線路和非遺傳承人文化交流的線路,而最終目的則是通過多種游覽方式,將山西非遺帶入大眾視野。
第二,與非遺傳承人加強合作關系。傳承人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載體,那些曾經靠口傳身授傳承的非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受到嚴重沖擊。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可與非遺傳承人做非遺項目對接,通過看、聽、游、學等多種體驗方式,有目的性地讓非遺傳承人參與非遺研究、非遺表演、講座等活動,為山西省非遺與非遺繼承人向外傳播搭建文化交流平臺。這在進一步提升山西省非遺影響力的同時,加大了對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宣傳力度,有效地提高了當地非遺文化市場的經濟收入,更為山西非遺帶來了“走出去、引進來”的機會。
第三,加強與互聯網結合進行宣傳推廣。近幾年,故宮系列文創產品在淘寶App中開設了旗艦店,通過互聯網營銷傳播手段,將故宮文化再次帶入高潮。現今,互聯網與人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市面上“飛豬、攜程旅行”等旅游App應用軟件,也成為大眾出行必備。我們可以嘗試與此類App應用中的旅游店家進行合作,先將個別非遺項目穿插至團隊旅游線路中進行非遺文化滲入,之后逐漸把非遺項目從在其中發揮點綴作用發展為以非遺項目為主體的旅游線路。同時,在與此類旅游App店家合作中,可將山西省非遺文化產品和相關衍生品作為旅游紀念品售賣,在旅游期間,達到對當地非遺文化連續性的宣傳目的。
四、結語
山西省非遺有著悠久歷史,是中華傳統藝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寶,在今日山西省也開始逐漸增強了非遺宣傳、非遺保護意識。只有將山西非遺以另辟蹊徑的方式呈現在大眾視野,給人們帶來前所未有的非遺體驗,為山西省非遺項目的傳承、交流搭建良好的發展平臺,才能讓山西非遺得到人民的喜愛、大眾的關注,為山西省非遺事業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畢研娜.非物質文化遺產虛擬旅游產品開發研究[D].青島大學,2012.
[2]紀文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3]孫志慧.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旅游產品開發中的引入思考[J].藝術科技,2017(11).
作者單位:
中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