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蕾
摘 要:城市攝影中的人文關懷影響攝影效果,對于推動文化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文章在詳細了解城市攝影的基礎上,分析了城市攝影與人文關懷之間的關系,進一步剖析了城市攝影中的人文關懷特性。
關鍵詞:城市攝影;人文關懷;人文美學
城市紀實攝影能夠從不同視角客觀真實地記錄城市的發展變遷,真實的畫面成就完美的藝術。城市是人類生活的聚集地,不同的行業、階層會引發思想的激烈碰撞,絢麗的火光給城市帶來光明,火光熄滅給城市帶來黑暗。城市攝影如實地記錄這一切,給人們帶來思考、探索以及改變。
一、城市攝影概述
(一)城市攝影的產生
1837年,當西方社會處于城市化變革的進程中,達蓋爾發明了攝影技術,將現實事物真實地留存下來。對于人們來說,照片是曾經來過人世最好的證明。對于城市來說,攝影技術能夠記錄城市的發展,也能記錄城市的消亡。有人才會有城市,城市底層百姓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能夠真實反映城市的狀況。19世紀60年代,英國攝影家約翰·湯姆森開始對城市攝影的偉大探索。他用十數年的時間對19世紀70年代倫敦底層的百姓進行跟蹤攝影,將大量真實的鏡頭畫面匯聚成《倫敦的街頭生活》,采用圖解方式深度剖析倫敦中下階層的真實生活,其中《爬行者》引發轟動,成為社會紀實題材的經典之作。[1]隨后,西方大量攝影家將鏡頭對準不同的城市:法國的尤金·阿杰特鐘情于巴黎;匈牙利的布拉塞將目標對準巴黎的夜晚;沃克·埃文斯重點記錄了紐約地鐵的建造。對于這些攝影師來說,他們記錄的不僅是城市,還是消逝的時間。20世紀20年代后,攝影技術不斷發展,紀實攝影逐步成熟,城市不斷發展壯大,越來越多代表性城市出現,使紀實攝影與城市緊密結合在一起。
(二)城市攝影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人們經歷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煎熬。布拉塞這位匈牙利籍攝影師深刻記錄了巴黎的夜晚。與巴黎世界浪漫之都的稱號相比,巴黎的夜晚簡直是黑暗的代名詞。街頭巷尾充斥著吸毒者、酒鬼、小偷、妓女以及無家可歸露宿街頭者。當他意識到形形色色的人并不能引發社會思考的時候,他將鏡頭轉向城市的各個場所,兩三個遠端的人加上近在眼前的宏偉建筑,視覺上的反差激發了人們對城市、對社會環境的思考。隨著城市不斷發展擴大,更多攝影師將城市題材引入紀實攝影,加速了城市攝影的發展。中國的紀實攝影直到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大范圍發展。中國經歷了壓抑的十年,爆發出空前的力量,各行各業的發展一日千里。社會變遷如此迅速,需要將時代發展的縮影記錄下來,從工作到家庭、從父母到妻兒,衣食住行天翻地覆的變化只有在一張張照片中才能窺知一二。中國人是敏感的,記憶中城市的影子已經不復存在,新興的環境既熟悉又陌生,城市到底該保留什么又該改變什么,這是中國發展城市攝影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城市攝影與人文關懷的關系
(一)城市攝影的現實性體現人文關懷
在當前的城市攝影中,有學者認為需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并在了解各種可能出現的變化與變革之后,通過多種方法來解釋人與環境、人與活動之間的相關性。[2]實際上,人文關懷理念的發展與攝影史的發展歷程是同步的,這也成為攝影的最終目標。這是因為人們希望通過攝影來了解其中所蘊含的現實特性,不僅要通過城市攝影來展示人們對世界的認知,還需要將人文思想內涵體現在攝影活動中。
攝影本身具有現實性特征,攝影所留下的影像資料都是現實的、可信的。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攝影來探索攝影本身所具備的基本特征,在堅守攝影真實性的基礎上,感受相機帶來的真實感。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看,這種真實的情感中蘊含著大量情感因素,這也為人文關懷的傳播、發展奠定了基礎,在城市紀實攝影快速發展的情況下,面對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通過攝影來記錄城市所蘊含的人文本質特征,并盡量消除外部因素對最終攝影效果的影響。正如著名學者格里·巴杰所提出的:“攝影是一種更高級的記憶模式,與影子不同的是,攝影可以做到長久不衰,人們可以將自己的情感、回憶等體現在照片中。”這決定了城市攝影可以成為彰顯人文關懷的重要載體。
(二)歷史影像中展現人文關懷
城市的攝影功能可以用來記錄城市的事件與人文思想,這決定了攝影本身具有捕捉歷史影像的功能,彰顯其顯著的社會功能。正如人們對照片的描述:“沒有一張照片可以被否認。”城市攝影的基本功能是記錄歷史資料,這就決定了影像可以用來直接記錄歷史與人性,這一特性決定了城市的歷史影像能夠與人文相互作用、相互解讀,在多個影像資料相互作用的情況下,城市的歷史性變得更加明顯,與人文關懷之間的聯系也愈發明確。
在城市攝影中,為了充分彰顯其中所蘊含的人文理念,攝影師習慣通過觀察和記錄城市中普通大眾的真實場景來彰顯人文關懷。例如19世紀約翰·湯姆森的代表作《倫敦的街頭生活》、21世紀德拉埃的《歷史》等,這些作品通過城市攝影來記錄人們的日常生活。對這種攝影模式做進一步的探究后可以發現,城市攝影充分考慮照片背后的真實生活與環境,攝影師將自己帶入到特定的環境中,這樣才能讓城市攝影富有人文特征。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城市照片所體現的意義依然重大,人們希望通過城市攝影提醒當代人應該肩負的歷史使命。例如在歷史生活中,人們習慣通過攝影來記錄感人的事、有趣的事,并將自己的錯誤通過攝影記錄下來。除此之外,部分攝影師會深入戰場,記錄戰爭對城市的破壞,給觀者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
(三)人文關懷影響城市攝影的審美
城市攝影藝術模式的出現進一步轉變了人們對藝術的討論范圍,這是因為早期的攝影追隨繪畫的審美標準,這種攝影方法實現了對美學的解放,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現代攝影技術的發展帶動了攝影理論的發展,隨著攝影方法的創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攝影的審美追求。因此,好的攝影師習慣根據自己的攝影能力以及審美來攝影。實際上,攝影并不是單純發現事實的手段,這是因為人們通過攝影看到的世界與人親眼看到的世界不同,照相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觀察世界的方法,這就決定了攝影與審美之間存在相關性。從審美的角度來看,攝影師服務于客觀現實。
城市攝影本身就是城市紀實的基礎,所以城市攝影的美學特征也不僅僅是一種對圖像的審美,人們對城市審美的追求并不是單一的,越來越多的人希望通過城市攝影獲得一種更有效的攝像方法,在人文關懷的基礎上,結合攝影者的靈感與觀點,將其中的美學特征以及城市攝影的儀式感最大程度地表現出來。正如人們對優秀攝影作品的定義——偉大的照片并非簡單的填充,而是要將圖像賦予偉大的意義。
三、城市攝影中人文關懷的剖析
(一)城市攝影中人文關懷的傳統理念
在攝影技術傳入我國之前,人們主要在“影像鋪”通過畫像來描繪自己眼中的內容。隨著攝影技術傳入我國,人們就開始發現攝影的優勢。文獻[3]中提出,我國具有特殊的環境,這也決定了攝影在一開始就要探索一條“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這為人文關懷的展現奠定了必要基礎。
以何藩為例,何藩開創了香港街頭攝影的先河,他通過極具情懷的攝影方法展現20世紀的香港。在他的相機中,當時的香港生動、懷舊并充滿著神秘色彩。何藩在拍攝中以香港為背景,關注城市中一個又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人,彰顯了人文情懷。何藩在采訪中表示:“拍好照片的秘密就是要與生活保持足夠近的距離。”何藩在拍攝照片期間,重點關注城市中的生活百態,如拉車的小販、形態各異的苦工等,通過這種分明的層次,展現了何藩的人文思想。以何藩的代表作《異向》為例,在這個作品中,攝影師采用了三角形的布局結構,把握圖片中線條、人物的空間結構關系,通過強烈的視覺沖擊將照片中的人文關懷充分展示出來,達到了預期效果。實際上,城市與攝影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傳統理念下的人文關懷更加關注城市的細節,通過各種獨特的圖像展示方法,賦予照片更多的人文特征。
(二)城市攝影彰顯了人文美學
攝影從西方傳入我國的時間較短,但是我國學者一直沒有停止對攝影技術的探索,為了在城市攝影中充分彰顯人文美學,人們習慣在古典文化理論的基礎上探索新的攝影美學模式。但是,攝影使傳統的唯美的藝術性發生改變,攝影所具有的美學和藝術性表現得更加明顯。實際上,我國在城市攝影中并沒有刻意追求圖像的良好構圖或者重點拍攝特殊群體,而是在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下探索新的攝影發展模式,具有鮮明的道德指向性。
例如,人們在攝影期間習慣根據現代審美的特征,依據道德標準進行評判,如果這個事情有悖于“德”,那就應該被批判,如果道德上有優勢,那么在文化中就可以轉化為美。這決定了我國的城市攝影能否區別于其他國家,人文美學中的真善美逐漸成為人文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結語
目前我國的城市攝影中人文理念初現,這與我國社會發展關系密切,因此在推動我國攝影技術進一步發展的同時,應該進一步認識到當前攝影技術發展的現狀,積極探索全新的城市攝影技術發展新路徑,不僅要將攝影師的主觀意識體現在攝影中,更應該進一步彰顯人文關懷,將人們對人文態度的理解與認知體現在攝影中,這樣才能全面提高攝影質量,最終拍攝出高質量的作品。
參考文獻:
[1]余艷紅.旅途中的紀實類人文攝影選題研究[J].今傳媒,2019(7):13-15.
[2]封振國,劉國勝.沙飛紀實攝影中的現實主義審美:以《晉察冀畫報》攝影作品為例[J].滄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2):101-104.
[3]映山紅.如何體現人文攝影題材的思想和內涵[J].照相機,2019(6):41-43.
作者單位:
黑龍江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