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定
摘 要 近年來,社會各界對生態問題越來越重視,其中草原作為我國最大的生態經濟形式,在促進畜牧生產、生態旅游、生態建設等各個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探究了目前牧區草原生態經濟發展的現狀,并提出了增強牧區草原生態經濟的主要對策,以便促進生態文明,經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牧區草原;生態經濟;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
新時期,隨著我國的經濟的蓬勃向上發展,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的提升,對肉制品的需求也逐漸增大,其中草原畜牧是肉制品的主要生產以及供給區,近年來草原畜牧的規模也越來越大,但是有部分草原畜牧者缺少環保意識,對牧區的生態文明重視程度不足,出現了很多破壞生態的現象,不僅影響了畜牧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危害了牧區草原的生態文明,因此相關部門要加強重視,提升畜牧養殖者的思想認知,促進牧區草原生態經濟實現高效運轉,推動我國的現代化建設[1]。
1 生態經濟的內涵
所謂的生態經濟主要指的是在區域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之內,人們進行的經濟生活形式,生態經濟使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知識以及系統工程方法等對人們的生產以及生活方式進行了革新,以便能夠提升對資源的利用效率,并進一步開發出具有較高生態效益的產業,從而實現生態以及經濟的和諧發展。生態經濟的特征主要有:時間性、空間性以及效率性,就是在固定的時間維度中,從分利用空間資源,以便提升經濟發展的最大效益,達到生態、社會以及經濟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
2 目前牧區草原生態經濟發展的現狀
目前,在我國的大部分牧區草原存在著嚴重的生態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草原面積不斷下降,草原沙化以及鹽堿化的程度在逐漸加重,對牧區草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其次,我國的部分草原地區的生態功能降低,由于環境破壞使得很多草原地區的雪線升高,生態系統的多樣性遭到破壞,野生動植物的數量以及種類逐漸減少。此外,很多草原牧民的經濟收入比較低,畜牧業的規模化生產水平比較低,很多地區的畜牧業還處于游牧階段,經濟的增長速度比較慢。同時很多牧區的農業以及工業水平也比較低,難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提升牧區的整體經濟效益。另外,部分牧區草原的經濟結構不合理,大多數牧區將第一產業作為主要的經濟形式,雖然在近幾年中第二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是速度較慢,有些牧區草原對第三產業的重視不高,甚至缺少第三產業,因此,導致牧區草原生態經濟發展不協調,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難以相互促進[2]。
3 牧區草原生態經濟發展的對策
3.1 創新牧區發展模式,延長產業鏈
在生態經濟的發展模式下,傳統比較粗放的畜牧方式已經難以適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因此牧區草原要積極創新發展模式,實行集約化與高效化畜牧生產,同時還應該延長產業鏈。首先,原先的游牧形式應該逐漸向圈養或者規模化飼養過渡,同時還要引進優良品種,將肉制品或者奶制品等進行深加工,加強畜牧產品的附加值,進而努力實現草原牧業的品牌化發展模式。比如:在羊類飼養的過程中,先要改良品種,然后將肉羊、毛羊或者皮羊等進行分類飼養,增強羊業的綜合效益;同時還可以有效的借鑒蒙牛或者伊利等產業的發展模式,提升牧羊的附加值。另外,飼料、羊糞漚肥等都可以作為附屬產品融入到生態經濟圈中。如;將羊糞發酵之后作為有機肥銷售到花市等場所,玉米秸稈可以制作成羊群更容易消化的飼料。通過對牧區草原經濟產業鏈的延長,能夠有效的提升牧區的經濟發展效益,對牧區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2 調整產業結構,融合旅游業
在牧區草原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的融合旅游業,優化牧區的經濟結構,能夠促進畜牧業的轉型升級。首先,牧區草原具有天然的旅游資源,在融合旅游業的過程中應該極大的突出體驗性以及特色化。比如:可以設置專門的畜牧體驗場,讓游客進行放牛、牧馬、剪羊毛、制作奶茶、燒烤羊肉等活動;同時還可以加入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或者活動等,如:夜間可以開展篝火晚會、跳民族舞蹈、唱民歌、套馬等。在牧區草原發展旅游業應該有效的結合當地的人文景觀以及自然景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旅游資源的開發需要建立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杜絕過度開發,泛開發等行為[3]。
3.3 加大監督與引導
牧區草原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部門起著非常重要的監督與引導的作用,首先政府部門不僅要加大對生態經濟的支持力度,在政策、資金、技術以及人員的引進方面都應該充分支持。其次,政府還應該加大宣傳與監督,嚴厲打擊破壞草原生態的行為;同時為當地的畜牧者宣傳正確的畜牧方式,并定期組織并開展教育與培訓活動,提升草原牧民的專業素質,讓草原牧民明確保護生態的重要性,使用科學的方式進行畜牧;定期對草原牧區進行檢查與審核,對不合理的資源開發行為以及土地開墾行為堅決制止,深入牧民,切實為牧民解決生活以及經濟問題。此外,政府還應該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提供更多的發展機會,加強對科技的投入,實現草原牧區經濟的轉型升級。在牧區草原生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政府需要積極引導并監督經濟發展情況,并為根據當地的特色以及草原資源等制定科學的發展政策,鼓勵并引導牧民能夠實現規模化、科技化以及生態化畜牧,提升草原生態經濟的整體效益。
4 小結
在新形勢下,牧區草原生態經濟的發展對實現草原經濟轉型升級,提升牧區的整體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明確生態經濟的內涵與目前草原經濟發展的現狀,然后制定科學、合理的措施。其次,草原生態經濟需要有效融合旅游業,并延長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形成循環與聯動的發展模式。此外,生態草原經濟還應該融合地方特色,加強政府引導與監督,為牧民提供專業的理論指導與技術、資金支持,達到草原生態經濟的規模化與專業化發展[4]。
參考文獻
[1]王國軍.牧區草原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J].西北民族研究,2019(03):2.
[2]烏峰,布和朝魯.用理論指導內蒙古牧區經濟持續發展[J].環境經濟,2019(05):70-72.
[3]茹先古麗·巴圖爾.發展草原生態畜牧業是解決草原退化困境的有效途徑[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12):171.
[4]龔哲文,馬林.草原保護紅線工程與牧區可持續發展關系探討[J].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17,19(06):56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