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軍
在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培養時,勞技課比其他學科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為小學勞技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課堂教學要求學生既動腦又動手,手腦并用,全方位地開展學習和創造活動。而在勞動實踐中,在學生的創新活動中,學生動手獲得的體驗會更加深刻,獲得的勞動技能會更加實用。活動中的成敗,更有利于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的形成,更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勞動品質和習慣的養成,更有利于學生動手動腦能力的培養。
因此,在勞技課中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是促進學生勞動技術素養形成的重要途徑。那么,在小學勞技課上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激發興趣,樂于創新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人門的向導。”只要學生的興趣被激起,他們就會在活動中采取不同的方法、策略、手段去實現預定的目標,滿足某種需要。因此,激發學生創新欲望,讓勞技課充滿活力,是實現學生創新行為的前提。
滿足學生需要是勞技課的根本目的,是個體積極參與的源泉,也是調動學生創造欲望的原始動力。因此,在勞技課中應結合具體內容,帶著學生的需要去創設。如教學“救護小常識”時,在課前,我請學生利用課間時間觀察同學們在教室內外的活動,思考哪些同學的表現可能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傷害,再分組進行討論、交流。如課間猛跑、踢球不注意、上下樓梯擁擠、在教室里瘋狂打鬧等都有可能會對自己或別人造成傷害。然后小組合作模擬表演,鼓勵學生創設多種情景,并在情景劇中了解一些常見的醫藥知識,學習一些小傷口的處理辦法,當家長和老師不在身邊的時候,先對傷口進行一點簡單的處理,這對日后的治療會有積極的作用。通過一系列情景劇的再現,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個性化發展,又使學生創新思維方法得到較好的體現。只有通過過程的細化、老師的引導,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挖掘。
二、優化教法,學會創新
勞技課教學的宗旨是:“會動手、能設計、愛勞動”。如在教學“水果拼盤”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在屏幕卜顯示出拼盤實例,讓學生一幅幅欣賞。在學生的驚奇、贊美聲中,我適時導問:同學們,看了這些水果拼盤,你們有什么想法?同學們有的說:“我真想吃”,有的說:“我也能做一盤該多好啊”……看到學生議論紛紛、興致盎然,我又引導說:“同學們,像這樣的拼盤,你們也完全能做,你們想學嗎?”這一問,學生個個躍躍欲試,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樣在講授新知識之前,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創設課堂情境,提出與新知識有關的問題,造成了強烈的懸念,學生“奇”中生“趣”,從而積極主動地開始了新知識的學習,激發了他們的發散性思維和實踐操作的動機。
無數實踐證明,在勞動技術課堂教學中,不斷優化教學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確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自主探究,勇于創新
勞技課實踐性強,學生自主學習、實踐能激發他們探究的精神。比如,低年級兒童愛看動畫片,教師就可以利用課件、媒體資源引導學生也當設計者,自己設計、模仿、制作,甚至去表演等,教師要大膽鼓勵學生自己動手、動腦,通過興趣小組、科技制作等形式去開展活動。
再比如,“三月天,風箏天”,學生喜歡放風箏,于是我就在手工課“制作風箏”中,從自主出發,把課堂交給學生。首先讓學生查閱有關風箏的資料,來了解風箏,自然而然地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接著讓學生回歸自然,去操場、草地等環境中放飛風箏,讓他們在放飛風箏中掌握放飛的技巧,學會調節風箏重心及拉線角度等技術。在同學們體會了放風箏的樂趣后,就讓他們動手“制作風箏”,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會了畫線、折疊、定位、扎線、剪紙、粘貼等基本手工技能,勞動的愉快、成功的喜悅在制作中得以體現,學生在制作中體會到了自主合作、積極探索的快樂。最后提出:你能設計出新風箏嗎?接下來學生們思考、創新、改良風箏。在設計新型風箏的過程中,同學們的思維更加開放,設計出了各種更新穎、更先進、更科學的新型風箏。同學們的這些想象、設計何嘗不是一種創新?
綜上所述,要想在勞技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思想,并努力拓寬學生勞動實踐活動的渠道,努力提高學生的核心素質,從而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使用各種勞動工具,為學生在日后的創新領域插上騰飛的翅膀。總之,在勞技課上要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使學生通過勞動實踐有效地培養創新能力,以適應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