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強
古語有云:“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又說:“詩書味之太羹,史為折俎,子為醯醢,是為三味。”由是觀之,各色理論也是頗多況味,幾經咀嚼,從中可以咂摸出至少苦辣酸甜四種味道。
一
首先言“苦”。
不妨從蘇共為自己釀下一杯亡黨亡國的苦酒說起。20多年過去了,面對蘇共的歷史命運,人們還在不停地追問:一個用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由先進分子組成,并一心要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何以在執政74年后遭遇如此厄運?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直接影響了中國,極大地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中國社會許多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成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從這個角度看,蘇共是我們的先行者,是我們的老師。
但是,在此后的歲月里,這位“老師”卻沒能把握好自己的“研究方向”,處理好自己的“學術成果”。斯大林逝世后,從赫魯曉夫以降,特別是戈爾巴喬夫時期,逐漸形成了一套背離、背棄、背叛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社會主義道路的路線、方針、政策,從而導致蘇共亡黨、蘇聯解體的歷史悲劇。
與之相反,中國共產黨這個出身貧寒的“學生”,在十月革命的鼓舞和激勵下,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的正確道路,通過艱辛探索,堅持實事求是,勇敢提出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讓馬列主義以符合中國國情的形式,在中國社會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中國共產黨因此成了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優等生”。
同樣起步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為什么?原因在于,蘇共逐漸脫離、背離乃至最終背叛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而中國共產黨在波詭云譎的變局中,穩住了心神,站定了腳跟,最終帶領中國社會邁向了欣欣向榮。
理論從實踐中來,又到實踐中去指導實踐。科學的理論立足于客觀實際,又在客觀實際中得到了檢驗,正確地反映了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律。馬克思主義就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的理論。運用科學的理論指導實踐,必須采取科學的態度。理論本身是科學的,又能以科學的態度去運用、發展、完善,理論之水就能澆灌出鮮艷的實踐之花。
理論是科學的,對待理論的態度不科學,甘泉之下同樣會生出苦果。這說明,偉大的實踐,必須要有科學的理論為指導。有了科學的理論,卻不懂得如何正確指導實踐,就會走上歧途,就要栽跟頭,就要吃苦頭。這是一個慘痛教訓,也是一個嚴肅警示。
二
再來說“辣”。
香辣的食物,許多人都愛吃。辣味很刺激,可以激發食欲,常常令人血脈賁張、欲罷不能。但是,辣的東西吃起來很過癮,吃多了就要上火。而且,辣味也不適合所有人,對于辣味不耐受的人而言,直接的后果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淚,牙齦腫脹,哽嗓生煙。
激進的理論,跨越歷史的發展階段,超越現實的承受能力,就如辛辣的美味,看上去很美,聞起來很香,但真要吃進嘴里,輕則吃倒了胃口,重則毀掉了身子。如果著急忙慌地四處找水喝,一不小心還會飲鴆止渴。
革命時期,我們黨曾經先后犯過“左”傾盲動錯誤和冒險主義,對革命形勢作了根本錯誤的估計,認為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都到了大決戰的前夜,試圖在中心城市武裝暴動,企圖一舉奪取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這些激進的理論指導,宛若給處于嚴寒的中國革命灌下一碗辣椒湯,喝著渾身冒汗,實際上只是一陣燥熱,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反而喝壞了身體,給黨和革命帶來巨大損失。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們也曾頭腦發熱,脫離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搞起了“大躍進”,提出“趕英超美”“一大二公”,急于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急躁思潮蔓延,不少地方違反科學規律,揠苗助長。結果,實踐對這些錯誤理論給予強烈反擊。
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獨立。1992年初,一場以“休克療法”為模式的改革,在俄羅斯聯邦全面鋪開。結果,眾所周知,曾經在南美小國玻利維亞大放異彩的“休克療法”,在俄羅斯卻遭遇慘敗。俄羅斯GDP幾乎減少了一半,總量只有美國的1/10,居民生活水平更是一落千丈。
完全背離自己的國情,照抄照搬別人的做法,失敗是必然的。在別人那里,稱得上美味的佳肴,卻根本不是俄羅斯的“菜”。俄羅斯社會被這道“硬菜”辣得七竅生煙,久久緩不過神來。
同樣的案例,還發生在那些被強行輸入西式民主的非西方國家和地區。以競爭性選舉為主要游戲規則的西式民主,被移植到這些國家和地區后,帶來的往往是社會分裂、族群對立、政治紛爭不斷、政局動蕩不已、政府軟弱無力。究其原因,在于西式民主在這些地方根本不具備生長的土壤。
與其說民主、自由、人權推動了西方社會的繁榮,不如說西方社會的繁榮為其民主、自由、人權提供了物質前提。發展中國家照搬西方民主制度并不能帶來社會的繁榮,西方社會的繁榮也不是依靠其民主、自由、人權,而是依靠不平等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依靠對其他國家的剝奪。西式民主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基礎難以匹配,只能是水土不服的“樣子貨”,說起來挺誘人,嘗起來只會辣得直吐舌頭。
三
再看何謂“酸”?
一種是酸腐的理論。社會實踐不斷發展,來源于實踐的理論也應及時更新。如果理論總結也搞刻舟求劍,難免會過了“保質期”,發酸變質,難以指導新的實踐。但是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不時出現。當社會存在發生了根本變化之后,舊理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仍然頑強地刷存在感,把過去的印象、經驗絕對化,用靜止不變的觀點評判現實事物。
一種是“酸葡萄”理論。簡單說,就是那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理論。比如,西方近年來出現的“新殖民主義”等攻擊抹黑中非合作的論調。事實上,無論中國如何援助非洲國家,都是不設前提條件的,這同西方國家在給予非洲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援助時,會設置非常苛刻的條件相比,大相徑庭。所以,當中國領導人在中非合作論壇上作出“五不”聲明時,受到了非洲政界、學界和人民的普遍贊譽。結合西方殖民非洲的黑暗歷史,結合中國在非洲受到的真誠歡迎,我們不難看出,“新殖民主義”論背后,流出的不過是汩汩的酸水。
同樣的邏輯,還體現在西方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攻擊上。“一帶一路”倡議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理念,逐漸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與接受。但是一些國外學者卻頻頻創造新詞,比如“債務帝國主義”“賬本外交”等,來抹黑“一帶一路”。從本質上說,這些論調依然是“中國威脅論”的變種,這種論調的內核,是優勢地位漸失的恐慌,以及“我的奶酪你也敢動”的張狂。
還有一種理論,也是酸溜溜的,其突出特點是“雙重標準”。例如“銳實力”概念。西方把它生造出來,又強加到中國頭上,用以指責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受政府控制,并且有對西方國家進行價值觀滲透、干預文化領域各種自由的政治目的。然而事實上,同樣的事情,美國和西方做了就是展現軟實力,中國做了就是使用“銳實力”。這不是雙重標準,是什么呢?我們從中體會到的,除了蠻橫,就是一種酸溜溜的陰陽怪氣。
四
最后說“甜”。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講了一個故事。
一天,一個小伙子在家里奮筆疾書,媽媽在外面喊著說:“你吃粽子要加紅糖水,吃了嗎?”他說:“吃了吃了,甜極了。”結果老太太進門一看,這個小伙子埋頭寫書,嘴上全是黑墨水。結果吃錯了,他旁邊一碗紅糖水,他沒喝,把那個墨水給喝了。但是他渾然不覺,還說,“可甜了可甜了”。這人是誰呢?就是陳望道,他當時在浙江義烏的家里,翻譯《共產黨宣言》。于是由此就說了一句話: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古人云,治大國如烹小鮮。理論比如菜譜,菜譜是編制者經驗的總結,不可能包羅萬有,也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受歡迎。如果我們只會照著菜譜依葫蘆畫瓢,也可能炒出不錯的菜,但是一定要清楚,我們并不一定能夠備齊菜譜中的食材香料,烹飪工具同菜譜要求也常常迥異,這是因為,菜譜中規定的某種作料“少許”,各人理解和掌握千差萬別,更何況還要掌握火候。說到底,菜譜只是給了我們一個基本的參考,具體煎炒烹炸,還需要我們這些“廚師”根據現有條件,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摸索嘗試。
我們黨從革命時期一路走來,有過“照方抓藥”“按圖索驥”的教條主義,也犯過“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冒進錯誤。經過一系列血與火的考驗,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的結合,才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之路。苦盡甘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中國人民辛苦勞作之后結出的甘甜碩果。
不論是西方制度模式,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哪些是人類制度文明的共同追求,需要進一步繼承和發展;哪些是人類制度探索的地方性記述、局部性概括、階段性總結,需要根據各自國情和時代需求,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揚棄和實踐;哪些是人類制度建設的迷思和誤區,需要結合已被實踐證明了的成功經驗,大膽地破除和厘清。我們應該秉持客觀公正,從中西制度模式對各自國情的適應性上,從各自制度順應時代發展的合理性上,從各自制度解決各自國內外矛盾的有效性上,進行分析比較,最終得出結論。這樣的比較,不是為了在中西制度模式之間,分出個高下、比出個優劣來,而是為了進一步深刻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我們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這并不是要輸出“中國模式”,我們更不會志得意滿甚或得意忘形地表示,歷史將終結于“中國模式”。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就人類制度文明而言,這個偉大創造,破除了制度迷思,貢獻了中國智慧,拓展了實施路徑。我們既要通過實踐,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和特點充分發揮出來,也要進行理論總結,為人類制度文明建設作出充滿中國智慧的貢獻!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甜”的理論,都是這樣建立在艱苦的實踐探索、繁復的分析比較、科學的提煉總結之上的。真正香甜的理論,一定是正確的理論,科學的理論,經過實踐檢驗又能推動實踐不斷向前的理論。理論的“甜”,是在切實把握理論實質、正確指導實際工作、充分發揮理論效能之后感受到的。這樣的甜,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勞永逸,需要常懷求真之心、常行務實之舉,方能甘之若飴。
理論四味,苦辣酸甜。唯有比對,方知人間真味。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第19期中青二班學員,《環球時報》社副總編輯)
責任編輯: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