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瑕
【摘 要】目的:探討電子胃鏡和超聲內鏡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變中診斷比較的研究。方法:選擇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進行先后進行超聲內鏡檢查,對照組患者進行電子胃鏡檢查。結果:兩組患者分別采用電子胃鏡和超聲內鏡進行診斷,其診斷符合率情況如下:觀察組的診斷符合率為97.5%,對照組的診斷符合率為67.5%,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電子胃鏡和超聲內鏡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變中診斷比較,超聲內鏡的檢查效果更佳。
【關鍵詞】電子胃鏡;超聲內鏡;上消化道粘膜下病變;診斷比較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02
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是臨床上班常見的一類消化道疾病,通常表現為具有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變。通過普通胃鏡和活檢可以進行病情診斷,少數患者需進行內鏡下切除或手術切除,方可確診。而超聲內鏡具有超聲和內鏡的優(yōu)勢,可以清晰的顯示消化道管壁和周圍結構,并確定病變的原因及性質,對病情診斷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現選擇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電子胃鏡和超聲內鏡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變中診斷比較的研究,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2月~2018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80例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患者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經各項體征檢查,并通過相關標準進行診斷,排除有心肝腎疾病障礙、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均配合此次治療。其中,觀察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22~80歲,平均年齡(48.33±6.72)歲;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0~79歲,平均年齡(47.25±5.89)歲。另外,觀察組中,有7例為食管病變,7例壁外壓迫,6例異位胰腺,8例為十二指腸病變,7例粘膜下腫瘤病變,5例惡性病變;對照組中,有8例為食管病變,5例壁外壓迫,9例異位胰腺,6例為十二指腸病變,7例粘膜下腫瘤病變,5例惡性病變。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基本情況,均無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進行比較。
1.2 檢查方法
兩組患者均先采用型號為OlympusGIF-XQ260的電子胃鏡檢查進行檢查。觀察組患者在電子胃鏡檢查的基礎上后再采用超聲內鏡進行檢查,選用型號為OlympusGF-UM2000的超聲內鏡,設置其頻率為5、7.5、12、20MHz,對患者病變部位進行觀察,選用最清晰的超聲圖像,對患者的病源層次進行判斷[1]。除食管靜脈瘤及壁外壓迫外,所有患者均需進行活檢、內鏡下切除及手術切除病理檢查,以便進行病情評估和確診。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診斷情況、檢查符合率,包括食管靜脈瘤、壁外壓迫、異位胰腺、十二指腸Brunner腺增生、粘膜下腫瘤病變、惡性病變的診斷情況,并進行分析及總結。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結果數據錄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中,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進行說明,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當P<0.05時,兩組間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檢查有效率對比情況
兩組患者分別采用電子胃鏡和超聲內鏡進行診斷,其診斷符合率情況如下:觀察組的診斷符合率為97.5%,對照組的診斷符合率為67.5%,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細情況見表1。
2.2 超聲內鏡和電子胃鏡檢查結果如下
采用超聲內鏡對食管靜脈瘤進行診斷,未發(fā)現有回聲,病源部位在黏膜下層,診斷符合率為100%。出壁外壓迫為7例,主動脈壓迫有2例,其他血管壓迫1例,淋巴結壓迫有1例,脾臟外壓有1例,膽囊外有1例,肝臟外壓有1例。另外,發(fā)現異位胰腺超聲內鏡下存在較高的回聲,且回聲不均勻,其中發(fā)現有高回聲點,診斷符合率為83.3%。發(fā)現有8例患者存在十二指腸Brunner腺病變,病源部位位于1至3層,屬于囊性病變,診斷符合率為100%。發(fā)現有7例患者為黏膜下腫瘤病變,其中,有4中間質瘤,有3例脂肪瘤,1例為囊腫。懷疑有5例患者為惡病質病變。
采用電子胃鏡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檢查,發(fā)現有4例為食管病變,診斷符合率為50.0%;3例壁外壓迫,診斷符合率為60.0%;5例異位胰腺,診斷符合率為55.5%;4例為十二指腸病變,診斷符合率為66.6%;6例粘膜下腫瘤病變,診斷符合率為85.7%;5例惡性病變,診斷符合率為100%。因此,于與超聲內鏡相比較,電子內鏡檢出符合率明顯較低。
3 討論
消化道黏膜下病變是臨床上班常見的一類消化道疾病,通常表現為具有表面光滑的隆起性病變。常規(guī)治療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的主要方法是電子胃鏡檢查及活檢,診斷較明確,但是由于黏膜病變層次較深,診斷效果并不理想,需通過內鏡下切除或手術切除后,才能對其病理檢查進行確診。超聲內鏡是內鏡和超聲相結合的一種新型檢查方式,通過內鏡直視,由超聲探頭掃描患者病灶部位,獲得管壁層次組織學聲像特點及其周圍臟器的超聲圖像。上消化道管壁由五個層次結構組成:第一層為高回聲帶,屬于黏膜層和黏膜表面的界面波;第二層是低回聲帶,主要是粘膜肌層;第三層是高回聲帶,是黏膜下層所在位置;第四層是低回聲帶,主要是固有肌層;第五層是高回聲帶,屬于漿膜層和漿膜外組織的界面波[2]。這五個層次對疾病種類的診斷具有指導作用,醫(yī)護人員可以根據其層次和大小來進行疾病判斷,并對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診斷符合率為97.5%,對照組的診斷符合率為67.5%,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電子胃鏡和超聲內鏡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變中診斷價值比較,超聲內鏡的檢查有效率更高,檢查符合率更優(yōu),臨床上的應用價值更高。
綜上所述,電子胃鏡和超聲內鏡在上消化道粘膜下病變中診斷比較,超聲內鏡的檢查效果更佳,可以進行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陳秋連.電子胃鏡和超聲內鏡對上消化道黏膜下病變的診斷價值比較[J].當代醫(yī)學,2014,(21):27.
陳乃招,吳亞艷,潘倩慧.內鏡黏膜下剝離術治療消化道粘膜下腫瘤的圍手術期護理[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7(05):61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