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軍 祁康寧 康慧清
【摘 要】:目的:研究并對比不同入路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治療大體積腎上腺腫瘤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大體積腎上腺腫瘤患者90例,選取時間為2015年7月到2017年6月,按照手術方式分成三組,分別為開放手術組、經腹腔組和經腹膜后組,記錄并對比三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鎮(zhèn)痛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結果:經過治療后,經腹腔組和經腹膜后組的出血量、鎮(zhèn)痛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要低于開放手術組患者,P<0.05。結論:經腹腔手術治療和經腹膜后手術治療,在治療大體積的腎上腺腫瘤患者時,均安全有效。
【關鍵詞】腎上腺腫瘤;腹腔鏡手術;開放手術;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aparoscopic and open surgery in the treatment of large adrenal tumors. Methods: Ninety patients with large adrenal tumors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from July 2015 to June 2017.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operation methods: open operation group, transperitoneal group and retroperitoneal group. The intraoperative bleeding volume, analgesia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among the three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amount of bleeding, analgesia time, hospitalization time and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ransperitoneal group and retroperitoneal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open operation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ransperitoneal surgery and retroperitoneal surgery are safe and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large adrenal tumors.
Keywords Adrenal neoplasms; Laparoscopic surgery; Open surgery;
【中圖分類號】R73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01
在臨床中,腹腔鏡手術治療腫瘤直徑小于6cm的腎上腺腫瘤患者,其臨床效果良好,加上其所具備的切口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在臨床中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1]。而研究表明,腹腔鏡手術在治療腫瘤直徑大于6cm的腎上腺腫瘤時,也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并對比不同入路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治療大體積腎上腺腫瘤的臨床療效。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于2015年7月到2017年6月在本院選取大體積腎上腺腫瘤患者9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像。其中這9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為:①年齡均在30歲到55歲之間;②經檢查均確診為大體積腎上腺腫瘤,腫瘤直徑均大于6cm;③患者和家屬都知悉本次研究的過程和目的,已簽署了同意書。將9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字法均分為三組,分別為開放手術組、經腹腔組和經腹膜后組。其中,開放手術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在30歲到53歲之間,平均為(42.56±6.25)歲,腫瘤直徑在6cm到12cm之間,平均為(9.24±1.54)cm;經腹腔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在32歲到55歲之間,平均為(42.15±6.57)歲,腫瘤直徑在7cm到13cm之間,平均為(10.26±1.59)cm;經腹膜后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在32歲到54歲之間,平均為(42.47±6.38)歲,腫瘤直徑在6cm到13cm之間,平均為(9.58±1.75)cm。三組患者對比上述資料,沒有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開放手術組——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選健側臥位;于患者第10肋間或者第11肋間做一切口,進入手術視野后,將腎周筋膜剪開,并在腎上腺區(qū)域對腎上腺腫瘤進行游離切除。
經腹膜后組——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進行頸靜脈穿刺和中心靜脈置管,建立多個輸液通道;患者選側健臥位,在髂嵴上方、腋前線和腋中線之間做一切口,長度為3cm,逐層分離直到腹膜外間隙,先用手指將腹膜推開并分離出一個腔隙,置入氣囊并建立氣腹;置入10mm的Trocar,插入腹腔鏡,用7號線對切口進行縫合;在腋前和腋后分別切開皮膚,并插入5mm、10mm的Trocar;剪開有張力筋膜,將脂肪組織推開以辨認腰大肌緣;從側后方將腎周筋膜和脂肪組織打開,沿著腎上腺的無血管區(qū)進行分離,直到找到腫瘤;用吸引器、超聲刀等工具對腫瘤進行游離,并用鈦夾夾閉較細的血管,而較粗的血管則用鈦夾和Hem-o-lock夾進行雙重夾閉并將其切斷;待腫瘤充分分離后,完整切除掉并將其取出;電凝止血后,將腺體放入袋中,并從臍部移出體外。留置腹膜后引流管,取出腹腔鏡和Trocar,縫合切口。
經腹腔組——手術過程和經腹膜后組相似,但不同的地方在于:軟骨中線肋緣下做一切口作為第一穿刺點,采用10mm的Trocar在腹直肌旁臍上方進行穿刺;在腹腔鏡的輔助下,Trocar分別置入氣腹建立點、臍水平患側腋前線到腋中線的位置,從而建立操作通道;如果患者為右側腎上腺腫瘤,則需要在劍突下建立一個操作通道[2]。
1.3 觀測指標
觀察并比較三組大體積腎上腺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結果,對比三組大體積腎上腺腫瘤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鎮(zhèn)痛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方法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核算軟件為:SPSS 22.0版本,其中三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鎮(zhèn)痛時間、住院時間采用“均數±平均差”的形式來表示,并用t值來檢驗。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采用“%”形式來表示,用卡方來檢驗。若P<0.05,則三組患者的數據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腹腔入路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鎮(zhèn)痛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要低于開放手術組患者,P<0.05。經后腹腔入路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鎮(zhèn)痛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均要低于開放手術組患者,P<0.05。
3 討論
在臨床中,治療腎上腺腫瘤很少采用開放手術進行,而腹腔鏡手術逐漸成為該疾病治療的一個首選方式。而且隨著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和醫(yī)生操作水平的提高,腹腔鏡手術治療腫瘤直徑大于6cm的腎上腺腫瘤已經成為了可能。不過在手術中是選擇經腹腔還是經腹膜后進行手術,并沒有明確的說法[3]。
在腹腔鏡手術治療中,經腹腔和經腹膜后都是常用的手術入路方式。經腹腔進行手術治療,可以同時對雙側病變進行處理,且手術空間較大,視野較為清晰;不僅如此,經腹腔進行手術可以較早的對腎上腺靜脈進行有效處理。但是該手術入路的缺點在于:在腹腔鏡下進行操作的時候,可能受到周圍臟器的影響;因為要打開腹膜并將周圍器官和腸管推開,容易對腹腔臟器和大血管造成損傷,影響到術后的恢復。而經腹膜后進行手術,由于腹膜的遮擋,對腸道功能的影響減小,降低了術后出現腸梗阻的概率;而該手術入路的缺點在于:腹腔后的空間有限,以致手術空間較小,在游離暴露腫瘤物的時候有不小的困難[4]。
在本文的研究中,實施經腹腔手術治療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鎮(zhèn)痛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225.15±50.23)ml、(15.12±2.54)h、(7.16±1.26)d、6.67%,明顯要低于實施開放手術的患者,P<0.05。而經腹膜后手術治療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鎮(zhèn)痛時間、住院時間和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242.34±60.24)ml、(16.34±3.24)h、(7.26±1.34)d、10%,和開放手術治療的患者相比明顯更低,P<0.05。但是,經腹腔手術治療的患者和經腹膜后手術治療的患者,兩者之間的差異并不明顯。
綜上所述,經腹腔手術治療和經腹膜后手術治療,在治療大體積的腎上腺腫瘤患者時,均安全有效。而在實際臨床治療中,醫(yī)師應依據患者的情況酌情選擇。
參考文獻
汪濤,黃慧,潘暉,曹陽惠,周章炎,黃知剛,黃健.不同入路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在巨大腎上腺腫瘤切除中的對比研究[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7,32(05):389-392+396.
吳朝陽.不同入路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治療大體積腎癌臨床療效的對比研究[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6,41(1):58-61.
張進,蔡紅艷,高飛.不同入路下腹腔鏡手術治療大體積腎癌的臨床療效對比[J].實用癌癥雜志,2017,32(6):1017-1020.
黃仁勝.不同入路腹腔鏡手術治療大體積腎癌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分析[J].廣西醫(yī)學,2018,40(08):917-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