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巍
【摘 要】:目的 分析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應用硫酸鎂與硝苯地平聯合治療后患者病情的改善情況。方法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進入本院接受治療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共80例,將其隨機分組,給予硫酸鎂與硝苯地平聯合治療者設定為實驗組,給予硫酸鎂治療者設定為對照組。結果 治療干預后,實驗組病情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血清學指標方面,治療干預后,實驗組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與硫酸鎂治療相比,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應用硫酸鎂與硝苯地平聯合治療的效果更顯著,可明顯改善血清學指標,故方案推廣意義大。
【關鍵詞】:硫酸鎂與硝苯地平聯合治療;妊娠期高血壓;血清學指標
【中圖分類號】R7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01
妊娠期高血壓是婦產科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肢體腫脹,病情嚴重時會出現不同程度腹痛、抽搐甚至昏迷[1]。控制血壓是治療時的首要原則。本組實驗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進入本院接受治療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共80例作為研究樣本,分別給予不同治療方案,旨在進一步探討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應用硫酸鎂與硝苯地平聯合治療的具體效果。現將具體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進入本院接受治療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共80例,將其隨機分組,給予硫酸鎂與硝苯地平聯合治療者設定為實驗組,該組40例患者中,患者最小年齡為27歲,最大年齡為39歲,平均年齡為(32.26±0.97)歲,平均孕周為(35.51±0.41)周,給予硫酸鎂治療者設定為對照組,該組40例患者中,患者最小年齡為26歲,最大年齡為40歲,平均年齡為(33.59±0.86)歲,平均孕周為(34.72±0.46)周。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患者血壓均高于正常水平。患者及其家屬均積極配合實驗,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排除標準:血液系統疾病者、精神疾病者、其他嚴重合并癥者。
1.3 方法
對照組 3克硫酸鎂注射液與20毫升5%發熱葡萄糖混合后通過靜脈注入患者體內,注意每天的劑量要在30克以下。
實驗組 3克硫酸鎂注射液與20毫升5%發熱葡萄糖混合后通過靜脈注入患者體內,注意每天的劑量要在30克以下。與此同時每天服用一次量為30毫克的硝苯地平控釋片。
1.4 觀察指標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病情改善情況和血清學指標改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病情改善情況主要分為以下三級。有效:患者血壓情況在治療干預后顯著下降并穩定下來;一般:患者血壓情況在治療干預后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無效:患者血壓情況與治療前無顯著差異,甚至出現惡化趨勢。
1.5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21.0)專用統計學軟件分析實驗檢測及涉及到的數據,計量資料描述過程中用t檢驗,用均值標準差表示,組間差異顯著性水平均為:P<0.05。
2 結果
2.1 對比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干預后的血清學指標
治療后,實驗組的血清學指標與對照組相比顯著較優,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見下表1:
3 討論
妊娠期高血壓是孕婦妊娠期常見的一類并發癥,對產婦和新生兒都有不利影響[2],部分學者認為[3],妊娠期高血壓與基因遺傳、營養和胎盤均存在聯系,在治療時主要是控制血壓的同時不影響胎兒發育,降壓藥雖治療效果顯著,但會對母嬰健康造成影響。硫酸鎂是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妊娠期降壓藥物[4],鎂離子對于酰膽堿含量控制效果顯著,同時有利于胎盤血液循環。硝苯地平控釋片對于細胞釋放 Ca2 + 阻礙作用,繼而舒張血管。結合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干預后,實驗組病情改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血清學指標方面,治療干預后,實驗組的各項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果與方娟,魏宇峰[5]文獻研究結果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說明: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應用硫酸鎂與硝苯地平聯合治療的效果比較理想,有益于患者的預后。該藥物可作為首選藥物,為后期廣大患者推廣。
綜上,與硫酸鎂治療相比,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應用硫酸鎂與硝苯地平聯合治療的效果更顯著,可明顯改善血清學指標,故方案推廣意義大。
參考文獻
劉艷霞,許靜梅,陳麗萍. 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藥房,2016,26(8):274.
李輝霞,葉斌斌. 硝苯地平聯合硫酸鎂治療對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實驗室指標及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8,6(3):369.
孫園園. 硝苯地平聯合酚妥拉明及硫酸鎂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8,23(2):341-343.
楊曉黎,祁延杰. 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臨床效果及血清學指標評價[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8,11(3):317-320.
方娟,魏宇峰. 硫酸鎂聯合硝苯地平治療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的臨床效果及血清學指標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5,30(10):1528-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