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新華
【摘 要】:目的:基層醫院處理開放性眼外傷的體會。方法: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開放性眼外傷患者,設為對照組,對患者資料做回顧性分析,了解治療工作中的不足。另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開放性眼外傷患者,設為觀察組,在回顧性分析的基礎上擬定處理措施并推行。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以及眼功能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眼部功能恢復情況也更理想,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層醫院處理開放性眼外傷,需要加強醫護人員專業能力,完善設備和醫護工作流程,實現疾病的及時有效處理。
【關鍵詞】:基層醫院;開放性眼外傷;工作流程
【中圖分類號】R77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2
前言:開放性眼外傷(Open ocular trauma)是指存在開放性創口的眼科疾病,是致盲的主要原因。致病因素可分為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等,患者眼球以及附屬組織均可能受到疾病侵襲。基層醫院是收治開放性眼外傷患者最多的醫療組織,其早期處理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眼功能的恢復。該項工作目前存在不足,需予以分析和提升,我院針對相關內容進行了研究,現將所獲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8例開放性眼外傷患者,設為對照組。另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58例開放性眼外傷患者,設為觀察組。對照組58例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5例,年齡15-65歲,平均年齡(35.9±2.3)歲。角膜穿通傷患者42例(虹膜脫出患者22例,不伴虹膜脫出患者20例),伴玻璃體出血患者10例,其他患者6例。觀察組58例患者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齡16-66歲,平均年齡(35.5±2.8)歲。角膜穿通傷患者41例(虹膜脫出患者21例,不伴虹膜脫出患者20例),伴玻璃體出血患者11例,其他患者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且調查經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和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調取對照組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了解患者治療效果,同時分析相關工作的不足。結果表明人員專業能力、設備完善程度和工作流程的規范性,是影響開放性眼外傷處理效果的三個核心因素。擬定加強人員培訓、更新設備和規范化工作流程三條措施:
①加強人員培訓。每周組織人員進行理論學習,每個月進行一次考核,包括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和實踐能力兩個方面。通過考核分析當前階段培訓工作的效果和不足,結合不足擬定下一階段培訓計劃。如病情分析,眼部外傷的處理對操作的精細化要求高,患者入院后,要求醫護人員能夠準確使用顯微鏡和其他設備進行診斷,必要時行TAT肌內注射。利用妥布霉素稀釋液、生理鹽水進行創面周圍清潔,借助顯微鏡清理血凝塊、異物,回納/切除脫出的虹膜,進行縫合。②更新設備。對院內眼科設備進行統一檢查和統計,性能落后的設備和老化的部件,集中進行記錄,申報撥款給予更新。對于一般性常用設備、工具,建立責任管理制度,確保所有設備質量合格、能夠隨時提供。③規范化工作流程。以常見眼科疾病作為分析對象,針對不同類別疾病出具規范的工作計劃書,包括入院后止血、消毒、抗炎等基礎性護理工作,同時出具麻醉、手術等治療方法。有研究指出,虹膜脫落后可能造成感染,因此在虹膜脫落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強調使用粘彈劑確保手術效率,有效去除前房異物。縫合切口時,應確定鞏膜無損傷,對于前囊破裂、晶狀體渾濁的情況,應在縫合后進行白內障摘除術,盡量保留囊膜。所有患者術后強調復查,保證治療效果。
調查以t檢驗計量資料,以X2檢驗計數資料,以SpSS21.0進行數據分析。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有效率以及眼功能恢復情況。其中治療有效率以量化指標表達,包括顯效、有效和無效三個等級,患者眼功能恢復或顯著改善,為顯效;患者眼功能有所改善、無重大并發癥,為有效;患者眼功能無改善或者惡化,為無效,以顯效和有效構成總有效率。眼功能恢復情況的評估,以患者視力水平為基準(標準視力測試表結果),取各組內所有患者平均值進行比較。
2 結果
2.1 患者治療有效率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如表1所示:
2.2 患者眼功能恢復情況
觀察組患者眼功能恢復情況優于對照組且差異顯著(p<0.05),如表2所示:
3 討論
3.1 開放性眼外傷的處理
開放性眼外傷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此前學者的調查中,我國因眼部疾病致盲的患者,每年新增9.4萬人,其中約70%與開放性眼外傷相關,包括治療不及時、方式不當等[1]。一般要求結合患者疾病類型擬定合理的治療計劃,做好抗感染、鎮痛和預后各項工作,緩解病情的同時,保證治療后患者眼功能。基層醫院因人員、設備和工作方式等原因,難以完全保證工作質量[2]。
3.2 基層醫院開放性眼外傷處理能力的提升
我院在本次研究中發現,影響開放性眼外傷處理效果的因素包括人員專業能力、設備完善程度和工作流程的規范性。據此擬定加強人員培訓、更新設備和規范化工作流程三條措施。人員培訓可以直接提升其工作能力,品管圈等方法則能發揮范圍性作用,使基層醫院人員處理開放性眼外傷的水平全面提升。設備更新和工作的規范化,則使醫療工作獲取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和制度支持。在本次調查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達到94.83%,高于對照組的84.48%,觀察組患者的眼功能也更加理想,65.52%的患者視力水平超過4.0,只有10.34%的患者視力在3.0以下,較對照組優勢明顯。
綜上所述,基層醫院處理開放性眼外傷,需要加強醫護人員專業能力,完善設備和醫護工作流程,實現疾病的及時有效處理。
參考文獻
周金文,利煥廉,左煒.早期玻璃體切割術治療開放性眼外傷合并眼后節受累的臨床效果[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8,22(03):222-225.
劉銳,劉磊,猶愛林,等.累及后節開放性眼外傷二期微創玻璃體手術時機臨床觀察[J].臨床眼科雜志,2017,25(06):53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