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卿
【摘 要】根據抗生素A無菌檢查結果異常調查的典型案例,全面梳理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分析潛在的微生物污染源,找出存在風險的遺漏點,并用實驗加以證明。從而有針對性地采取糾偏和預防措施,完善產過程忽視物料的進出環節和細小的操作陋習,規避污染風險,保證藥品質量安全。
【關鍵詞】無菌檢查 偏差調查 生產過程
【中圖分類號】R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05--01
無菌注射劑是用藥途徑無屏障,直接進入患者循環系統的藥品,必須嚴格保證無菌。歷史上國內外因藥品污染致死事件使人們早已熟知其受微生物污染的危害性。2006年的欣弗事件,使各無菌藥品及其原料藥的生產企業高度重視質量管理,在生產和檢驗環節嚴格把關,無菌檢查項目是否合格成為無菌藥品能否放行的的必要指標之一,在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無菌檢查方法存在的局限性。首先,樣品只能從統計概率上保證產品無菌合格。其次,微生物污染的不均勻性,檢驗樣品完全破壞決定了無菌檢查結果難以重現。再則,從生產過程到無菌檢查操作出結果,涉及時間之長,操作細節之多,影響因素之眾,一旦無菌檢查結果出現異常(此處指定為供試品無菌培養結果陽性),其調查是非常繁雜,且根本原因不易明確的。但我們可以從已發生過的案例中吸取教訓,舉一反三,設計合理全面的流程,進行充分調查,盡量明確污染原因,這是質量保證的要求,也是不斷完善,規避風險的要求。其調查的主要環節首先為微生物實驗室,其次為生產過程。下面就兩個案例進行分析說明。
(一) 案例回顧
產品名稱:**沙星注射液 (2010年)
生產周期:30天 生產批次:10余批次
異常結果:所有本輪生產批次的無菌檢查中,出現真菌陽性率約 50%,長菌時間在放入培養后6-8天,陽性形態為改良馬丁培養基中絮狀漂浮物,占二分之一罐體積。
(二) 調查過程
1 初步調查
(1)微生物實驗室調查
(2)初步調查結論
由于雙倍復測結果無菌生長,且時值雨季,潔凈區空氣濕度高,無菌實驗室在一樓,目測地板表面有明顯水汽附著,且墻面與地板銜接處的密封膠未完全覆蓋,雖然在沉降菌檢測中沒有菌落生長,但根據霉菌的特性,不能排除土壤中的霉菌在適宜條件滋生,使無菌檢測室環境受污染而導致樣品培養結果呈陽性。
(3)糾偏措施
采用大量75%乙醇消毒劑全面清潔工作臺面,頂棚墻面,回風口,地面,后增加1%過氧乙酸噴灑和熏蒸。此后進行潔凈區環境全面監測。
(4)后續無菌檢查情況
在第一批樣品培養物出現陽性后,生產的10余批次間或出現培養物出現陽性,且其污染微生物生長形態接近,高度懷疑是生產過程導致污染,需進一步調查。
2 深入調查
(1)生產過程調查
(2)易帶入污染要點分析:
① 原料無微生物控制指標,存在進廠原料微生物限度超標風險。
② 脫外包操作過程粗放,存在污染內包材的可能。稱量時倒料操作幅度大,抖動內包材時將菌體帶入藥粉容器。
③ 藥液過濾器使用前未滅菌,使用后用大量注射水沖洗后即放置,未充分干燥,殘留微生物滋生,污染后續產品。
④ 終端滅菌條件115℃ 30min,達不到過度滅菌(F0≥12)的要求
(3)針對可疑點進行試驗確認
① 檢測過濾前藥液的微生物負荷,結果為30-50cfu/ml,細菌霉菌均有。
② 檢測所使用過濾器內表面沖洗液霉菌≥1000cfu/ml。
③ 將檢測到的霉菌純化分離,挑取單個菌落于改良馬丁培養基中培養約20h,稀釋至菌濃度105,將培養液115℃ 30min滅菌后再次轉接培養于改良馬丁培養基中,2日后出現與樣品真菌培養罐中形態一致的陽性菌體。
(三)調查結論
(1)無菌檢查結果異常源于產品污染。
(2)污染源為原料或稱量操作帶入,富集于濾芯處;而濾芯清潔保存方法不當,使用后僅使用注射水沖洗,靜置自然干燥。當氣候條件適宜生長,嚴重污染過濾器及后續步驟。
(3)終端滅菌條件為非過度滅菌,濾后藥液中的殘存微生物未完全殺滅。
(四)糾偏措施
(1)相關批次產品全部報廢。
(2)更正過濾器使用方法:干燥后保存,使用前后測泡點,使用前濕熱滅菌,規定有效過濾量。
三 結論
通過該無菌檢查結果異常案例的調查過程及結果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1)微生物實驗室檢驗過程的疏漏可直接導致無菌檢查結果異常。為了規避和預防類似異常的發生,應該全面梳理產品無菌檢查過程,對以往易忽視的風險點增強控制。
① 無菌檢查的陰性對照管全面覆蓋用到的所有溶液。
② 嚴格規范集菌儀的操作順序。
③ 細化樣品前期消毒處理。
④ 記錄檢驗過程中的突發狀況,分析其對結果的影響。
⑤ 重視菌落資料的搜集保存,尤其是真菌形態學檢查圖像及文字說明。
(2)在車間生產方面,除用“人、機、料、法、環”來規范生產管理體系外,還應在動態的生產流程中觀察有無遺漏的細節需要完善,起到補充和預防作用,列舉如下:
① 生產過程的生產工具如濾芯的滅菌存儲方法錯誤會直接導致產品微生物污染。車間對每件關鍵生產設備及工具,如凍干機,凍干膜,濾芯,粉碎機配件,容器等的使用方法,除菌儲存應該有詳細明確的文件規定。
② 對工藝和環境的重視比較多,而外源性污染的帶入也傾向于人員進出方面,但對物料進出方面不夠重視,應在相關SOP中明確規定操作細節,消毒方式,消毒劑種類及作用時間等,盡量杜絕物料進出引入污染。
③ 應實驗考察車間生產常用消毒劑75%乙醇,70%異丙醇,對真菌及其孢子的作用強度和時間,紫外線對真菌的殺滅作用,為普通環境進入潔凈區處理程序,潔凈環境消毒維護提供科學依據。
④ 生產過程中也容易忽視人員操作的小細節,應有專業人員定期檢查人員操作習慣,與產品質量掛鉤,跟蹤評價其影響。
⑤ 生產抗生素的原料及配制液微生物負荷檢測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數量和種類能反映出生產過程中受到的微生物干擾程度和途徑。一旦發生無菌檢查異常,對進行科學有效的偏差調查,縮短流程,得出結論有很大作用。
四 討論
(1)由于抗生素的抑細菌作用,其生產環境的微生物中真菌為優勢菌,空氣及表面分布多數是酵母菌和絲狀真菌。目前沉降菌和表面菌的監測使用TSA平板,雖然對細菌和真菌廣泛適生長,但就真菌而言,在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生長速度和靈敏度明顯強于TSA,故可增加沙氏葡萄糖瓊脂培養基平板做輔助監測。
(2)抗生素污染菌以酵母菌和霉菌居多,但真菌的形態學檢查僅能提供粗略的分類,造成溯源難度高,對絲狀真菌,分子級別鑒定才能提供準確依據。
參考文獻
朱曉燕 陳偉盛 關倩明 藥品無菌檢查OOS結果的調查與分析處理[J],中國藥事,2017,07
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S].2015年版四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