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紀末興起后,積極心理學就一直在心理學界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該心理學是從一種新視野入手來研究人們的心理,以此來輔助心理學教育、心理疾病治療和心理學答疑等。積極心理學的主要內容是探究人們的積極品質,讓人們發現自己本身具有的潛質,從而推進自我發展。就我國職業院校學生承受的壓力和現狀來看,引入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基于此,首先闡述積極心理學的意義,然后研究分析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開展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給相關工作者以參考。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職業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這些年,隨著經濟的發展,崗位競爭變得越發激烈,職業院校學生在各種社會壓力的侵擾下,十分容易萌生心理問題,甚至埋下心理疾病隱患,所以,這些年職業院校十分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主要有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聘請專業心理醫師輔導咨詢學生心理狀況,診斷心理疾病與治療等。但這些方式針對的是心理有疾病的學生,預防方面取得的成效一般。而積極心理學則為我國職業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積極心理學和消極心理學是相對的,能改正傳統心理學存在的問題,更好的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育。
一、積極心理學意義
積極心理學是站在積極角度,來對人們生活積極心理品質進行研究的心理學類型,其和傳統消極心理學是相對的。過去的傳統消極心理學大多是心理疾病的預防和矯正,缺乏個體發展的積極影響,以往職業院校多采用該心理學來預防和診斷學生的心理問題,但取得的成效卻一般。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種針對全體職校學生,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塑造其良好人格的教育活動。積極心理學對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效能感的要求,而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立足于積極心理學,進行更深入的思考探索。
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開展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建設個體心理咨詢模式。當前的許多職業院校學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在該狀況下,職業院校應當立足于積極心理學視野來建設心理咨詢室,以此為有心理咨詢需求的學生提供專業細致的疏導。在學生出現心理問題尋求幫助的時候,咨詢室的老師應當為其強調生活學習中積極的一面,并引導其發掘自己的潛能,讓其能夠用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與學習。心理咨詢室應當成為心理困擾學生的避風港,在心理咨詢輔導的過程中,通過積極心理學理念來溫暖學生心靈,帶領學生走出心理困境,使學生更加自信的生活學習,樂觀面對人生[1]。
(二)建設團體心理輔導模式。有時候,心理疏導只憑借個體老師的力量往往難以解決問題。因此,在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可以建立起團隊心理健康教育輔導模式,最大化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例如,授課老師在教學選材的時候,注重學生潛能的激發,并多給予學生以贊賞鼓勵,使學生能獲得正面的心理激勵。同時,心理咨詢室教師用耐心細致的態度來對待心理困擾學生,幫助其建立起積極的學習心態和自信的生活態度。該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促進職業院校學生良好心理的形成,為職業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質量水平提升提供幫助。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想要貫徹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開展,職業院校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來實現。依靠一些有趣生動的主題活動來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養成學生的良好品質,激發學生的積極心態[2]。如校內宣傳欄、校內廣播臺、校內官方網站等都可以成為積極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普及渠道。此外,為了最大化活動效果,院校可以聯系三二零心理健康周和五二五心理健康月,來開展相應的心理教育舞臺劇、心理情景劇、心理教育演講比賽、心理咨詢專家講座等。通過這些主體活動來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當前的心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尋求幫助,從而盡早克服困擾,促進健康心理養成。
(四)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積極環境。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不應當等到學生出現問題再進行,而應當防范于未然,從環境入手,打造積極的學習環境。積極心理學包括了積極情感、積極人格品質以及積極環境,學生難免會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想要養成學生積極心理,就需要消除外界的消極因素。學校應當針對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進行調查,包括學校、社會、家庭等方面,然后對癥下藥,為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和諧學習氛圍,減少心理問題的出現。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背景下,職業院校學生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如果不采取調節措施,就會逐漸發展成為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職業院校想要預防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生,就應當立足于積極心理學視野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營造和諧學習環境,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發覺自身潛力、克服困難壓力,獲得身心全面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劉洋,漆昌柱.基于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鍛煉心理學研究進展[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 2016(09):70-75+118.
[2]李和孺.淺析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66-67.
姜靈芝(1977-),女,漢,山東東平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學研究、教育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