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淺水湖泊綜合治理與資源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江蘇南京210098; 2.河海大學環境學院,江蘇南京210098;3.句容市水利農機局,江蘇句容212400)
天然河流中普遍存在著干支流交匯現象,干支流通過交匯口作為節點連接形成水系乃至河網,河網是地表水循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流域水流、泥沙等物質輸移的重要通道。在河道交匯處,水流紊動摻混劇烈,并對泥沙、污染物輸移有較強的滯留作用,成為水利、航運、環保部門關注的重點區域,也是學者研究的重點。自1944年Taylor首次對匯流口開展研究以來,交匯河道水動力特性研究至今已有70多年歷史,研究內容已從水動力特性發展到泥沙、污染物輸運規律及對水生態的影響,研究手段從室內物理模型試驗為主發展到數學模型、物理模型、野外觀測等多種手段相結合,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本文對交匯口水動力特性和污染物輸移規律研究進展進行綜述,對尚需研究的問題提出了看法, 以期有助于推動中國交匯河道水動力特性和污染物摻混規律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天然河流中交匯形式多樣,Best[1]于1988年首次將交匯口區分為支流斜接干流型交匯口與“Y”型交匯口。蘭波[2]于1998年將交匯口分為“非對稱型”和“Y”型2類,并統計分析認為山區河流中這2類交匯口數量基本相等。2010年張強認為傳統分類未考慮到實際河型,不能反映出山區河流交匯口的真實特征,因此對傳統的交匯口交匯形式進行研究將其重新劃分為3類,即彎曲干流型交匯口、順直干流型交匯口和分汊干流交匯口。本文采用的河道交匯分類體系見圖1。

圖1 河道交匯分類
在交匯河道水動力特性研究方面,國外開展的比國內要早,早期研究以物理模型試驗為主,輔以野外原型觀測。
2.1.1支流斜接干流型交匯
Taylor[3]最先通過模型試驗,研究了等寬明渠交匯水流在不同交匯比下的水力特性,并給出了匯流比和交匯前后斷面水深比的關系式。1984年Best[4]通過對交匯角為15°、45°、70°、90°的矩形水槽進行試驗,研究了明渠交匯中分離區的大小,發現各交匯角工況下分離區的形狀基本相似,但尺寸與交匯角成正比。之后,Best[5]繼續對交匯河流的水流結構進行研究,給出了交匯水流的概化模型,并進行了水流分區,將交匯水流分出了6個區域:停滯區、流速偏向區、流速分離區、最大流速區、剪切層區及流速恢復區,見圖2[5]。其后,Best[1]對交匯河道的水面形態和交匯區的沉積物輸運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發現這些問題與交匯水流的匯流比和交匯角息息相關。Best[6]還研究了河床高差對水流的影響,發現存在河床高差的交匯水流會存在剪切層變形,致使相應部位的水面凸起。之后,Biron和Best[7]等人根據概化的物理模型試驗,繼續研究干流的河床高程與支流的河床高程不一致時對水流構造的影響,觀察到存在高程差時,交匯口處水流紊動強度被加強,高程不一致的部位分離區消退,流速加速區減弱,水流摻混更迅速。

圖2[5] 交匯河道的流動動力學
Hsu[8]等人通過研究90°的等寬交匯河道,給出了求解水流流動收縮區的動量及能量修正系數的計算方法和分離區形態系數與交匯角的理論關系式。同年Hsu[9]等人還研究了交匯角為30°、45°、60°的交匯河道,發現交匯前后水深比Hr與交匯角和弗勞德數Fr成正比,并給出了相應的關系公式。
Weber[10]等人對交匯口水流進行了三維性概化,利用ADV對直角明渠匯流處的三維水流結構進行測定,分析了水流流場分布和紊流結構以及水面變化等規律。Mignot[11]對交匯明渠中的混合層進行研究,發現等寬明渠交匯的混合層是加速并且彎曲的,并且通過雷諾時均法也表明,混合層的流向和法向加速度以及壓力梯度保持主導地位,是典型的加速和旋轉流。Biswal[12]對直角交匯明渠水流進行物理模型試驗,探討在一個硬床上的時間平均流結構的匯合,發現二次流和湍流應力隨著匯流比的減小而加強,交匯處出現表面高程的凹陷區。
國內較早的相關研究是羅保平[13]在交匯口上游1 m的位置,利用鋁片掛紅線、投放固體高錳酸鉀、投放紅墨水以及分配流量這4種不同的方法來模擬研究干支流交匯處的摻混帶及形態,并定義為干支流分界線。同期,周華君[14]收集長江嘉陵江交匯口的實測資料,結合物理模型試驗,對交匯河道進行水力特性分析,發現匯流比對其影響很大。之后,蘭波和汪勇[15]對四川省境內所有通航河道中的交匯河道進行了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分析發現這些交匯河道的交匯角幾乎在30°~90°之間,并且交匯口的形態多為支流斜接干流型,所以據此開展了交匯角為30°、60°、90°的支流斜接干流型交匯河道的物理模型試驗,發現交匯水流的水力特性受交匯角和匯流比的影響很大。
隨著測量技術的發展,學者們開始使用各種先進的測量技術和方法對交匯河道進行研究。茅澤育[16]等應用數字粒子測速技術(DPIV)對不同匯流比下的交匯河道進行探究,發現交匯口附近存在流速分離區,其尺寸與匯流比有關,但形狀基本相似,并表明數字粒子測速技術可高效直觀地用于水力特性研究。其后,茅澤育[17]等應用五孔畢托球對45°等寬交匯的矩形水槽進行三維水力特性研究,發現與之前一樣的結果,還發現交匯口處存在指向干流一側的橫向流速,下游斷面中存在二次環流。在前期的基礎上,茅澤育[18]等使用理論分析與模型試驗相結合的手段,重點探討不同交匯角和匯流比對水流分離區的影響,表明分離區的尺寸與匯流比和交匯角均有較好的相關性,并給出了相應的理論表達式。
王協康[19]等建立30°交匯的水槽模型,利用聲學多普勒流速儀(ADV)測量三維流速進行分析,觀察到交匯口處出現壅水現象和低流速區,交匯口附近出現有小范圍的回流現象和分離區,下游出現方向各異的二次環流。
劉同宦[20]等也對交匯角為30°的交匯水流進行了研究,同樣發現交匯口附近靠主流側出現回流現象和分離區,向下游有環流結構,還發現靠近交匯口的水體其雷諾應力和脈動強度較遠離交匯口的水體大。之后,劉同宦[21]等研究了不同匯流比下交匯角為90°的交匯水流,也表明交匯口附近有回流區和流速分離區,向下游存在交替的高流速帶和低流速帶,并表明交匯區的水面坡降隨匯流比的減小而增大。
鐘博剛[22]利用激光多普勒測速儀(LDV)分別對矩形斷面和復式斷面的不等寬水槽進行了試驗研究,著重分析了交匯區的水力特性,得到與前人相似的研究結果,但并沒有在復式斷面的交匯口下游發現二次環流,還表明相同條件下,兩者水力特性較類似,水頭損失均隨支流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復式斷面水槽的水流整體流場相對較穩定。海霞[23]在鐘博剛直角交匯水槽試驗的基礎上,綜合實際流域的水力特性,研究了匯流比和河床形態對交匯區水流結構的影響。得到水流結構會隨河床形態變化而變化,但基本不受匯流比變化的影響,并進行了理論分析。
袁賽瑜[24]等通過水槽物理模型試驗,探討90°交匯明渠的水流流動特性和剪切層變形情況,根據試驗對時均流速、湍流動能、雷諾剪切應力、湍流譜、象限事件的發生概率進行分析,發現最大的雷諾剪切應力主要分布在水流的中間區域,如果保持匯流比不變,加大交匯水流的流量,會導致水體流度、湍流動能和雷諾剪切應力的絕對值增加,但剪切層的扭曲程度隨之減弱,并表明城市交匯明渠與天然交匯河流在泥沙輸移、床面形態、污染物在剪切層中的傳輸會有顯著的不同。
2.1.2“Y”型交匯
郭維東[25]等建立90°“Y”型交匯水槽模型,利用ADV測量三維流速,是國內最先對“Y”型交匯河道進行物理模型試驗研究的,并將實驗結果與支流斜接干流型交匯河道進行了對比,發現兩類交匯的水流分區現象相似,但“Y”型交匯水流向下游呈現出螺旋流向,且螺旋趨勢隨支流流量增大而減弱。其后,他的學生針對90°“Y”型交匯河道也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馮亞輝[26]基于郭維東的物理模型試驗,研究匯流比對螺旋流流向和強度的影響,發現“Y”型交匯后水流下游的順時針螺旋流的強度大于逆時針螺旋流;沿水流方向,螺旋流強度減弱;隨匯流比增加,正負螺旋度值相應地增加。吳迪[27]在此基礎上,給水槽增加0.15 m高的灘地將模型改為復式斷面,研究得到復式斷面與普通斷面的“Y”型交匯河道水動力特性總體相似,也存在螺旋流,以逆時針方向為主,并發現交匯口處水面出現兩側凸起、中間凹陷的形態,添加灘地部位的水面出現支流側凸起、干流側凹陷的形態;灘地周邊水體的剪切應力分布極不平衡,遠離灘地則分布較均勻。
2.1.3支流入匯彎曲干流型
付中敏[28]等在國內初次建立順直支流與彎曲干流相交匯的物理模型,采用ADV測速分析交匯角與匯流比對彎曲干流型交匯河道的水流運動特性的影響,發現交匯口附近出現水流分離區和渦旋環流區,且其范圍均隨交匯角和匯流比的增加而擴大,水流斷面的橫比降絕對值也隨之加大。之后,賈猛[29]也對彎曲型交匯進行了水力特性研究,分析了不同匯流比和交匯角對交匯口附近及彎曲河道的水力影響,得到交匯后水流環流強度隨交匯角變大而加強,水體之間的摻混程度、動量交換劇烈程度也隨之加強,且環流旋度最值位置向下偏移;彎曲河道的凹面縱比降與匯流比成正比,而橫比降與匯流比成反比。
綜合以上參考文獻,交匯河道水動力特性研究中較典型的物理模型試驗研究概況見表1。

表1 交匯河道物理模型試驗研究概況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關于水流水力特性方面的數值模擬研究也方興未艾。目前,紊流流場的數值模擬方法主要有:直接數值模擬(DNS)、大渦模擬(LES)、雷諾時均法(RANS)、重整化群模型(RNG)、投影法(PM)、格子玻爾茲曼方法(LBM)等。國內外通過數值模擬來研究交匯口水動力特性的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且成果較為豐富,主要集中在一維平面與二維水深平均方面的數值模擬。
2.2.1支流斜接干流型交匯河道
較為經典的有Wang[30]利用三維數學模型模擬了德克薩斯州休斯頓中2條天然河流交匯口洪水演進過程,將簡化的移動邊界算法納入模型以確定移動的流體區域,求解了曲線坐標系下的雷諾平均N-S方程并計算三維速度場和交匯河口的自由水面,利用數值模擬現有的和建議的河道幾何形狀進行速度變化的評估,并討論了河口地形和現有結構對流場的影響。Babarutsi[31]利用3種不同的數學模型對交匯水流進行數值模擬來研究交匯口的摻混特性,將數值模擬結果分別與物理模型試驗結果進行對比,發現單尺度湍流模型適合模擬偏向小規模的湍流交匯,并且對單尺度湍流模型的系數進行修正可以提高整體模型的性能和精度,將小尺度湍流和大尺度湍流作為獨立分量的雙尺度湍流模型模擬得到的結果與試驗結果的吻合度高于把這兩者作為一個整體的單尺度模型。
Ghostine[32]等對直角交匯水流分別用一維數學模型和二維數學模型進行了數值模擬,將數值模擬結果分別與試驗數據對比,發現一維數值模擬誤差較大,且在非恒定流的情況下并不實用。Khan[33]利用平面二維數學模型對交匯口進行了無河床高差的二維非恒定流水流的數值模擬,并與實驗室收集的河道分叉和交匯的水槽數據進行對比,表明模擬的主支流的自由水面和主支流的流量比以及分支中的再循環區的寬度和長度等均與試驗數據吻合得較好。
Bradbrook[34]使用三維數值模型模擬有、無河床高差的交匯河道,并探討2個支流在速度和深度比不同組合下的情況,模擬不同邊界條件對流場結構的影響,得到的結果與經驗數據進行對比,表明在特定的深度和速度比的組合下,交匯口會出現二次流。Bradbrook[35]還利用大渦模型對交匯水流的周期性進行模擬,模擬的結果與試驗數據進行比較,表明模擬能夠捕捉一些關鍵流程的周期性,該模型提供了詳細的流動和混合的數據,能幫助理解在匯流處產生和演化的大尺度湍流特征。
Biron[36]等采用三維數學模型對河床高程一致和不一致的交匯口以及交匯后水流混合過程進行數值模擬,表明交匯后的混合過程主要受河道平面曲率的影響。Kesserwan[37]等基于當弗勞德數較低時交界處的能量方程可以近似源頭平等階段的假設,在現有的理論組合模型的基礎上對明渠交匯進行亞臨界流動模擬,得出結論,即使弗勞德數譜是亞臨界的,在處理能量源頭平等時也必須采取預防措施,尤其對于弗勞德數大于0.35的交匯河道。
Song[38]認為在傳統的淺水模型中二次流的三維特性由于深度平均處理通常會被丟失,但在彎曲或交匯的渠道中可以部分恢復垂直方向上的二次流速度剖面,所以對明渠水流的淺流模型中的二次流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壓力梯度項是觸發速度分布的主要因素,隨著弗勞德數的增加,沿通道曲率形成的對流加速度在速度分布中被激活作為一個次要因素,而黏性應力失去了它的影響,底部摩擦的影響也較小。Shakibainia[39]等建立三維數學模型對交匯水流進行了較全面的數值模擬,研究結果表明,交匯水流的流動結構和自由水面的變化受交匯角、匯流比、寬度比和弗勞德數的重要影響,是由于這些因素影響著水流的流速和二次流的分布。
國內的相關研究中,茅澤育[40]等通過理論分析交匯口水流的影響因素,分析不同交匯角下動量修正系數與匯流比的相關性,探討交匯前后水流水深比的理論公式,并與試驗結果進行對比,給出了適用于數值模擬非恒定流內邊界條件的交匯水流一維數學模型。趙升偉[41]等利用水深平均H-L模型、標準K-ε紊流模型針對交匯水流多數是緩流的流動特性,分別建立二維水流數學模型,采用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時分多址逐行掃描法來求解方程,根據交匯口幾何特征來對網格進行分區劃分,并用實測資料對兩種模型進行驗證和對比,得出兩種數學模型均能較好地模擬交匯水流的流動特性,但H-L模型在計算分離區的范圍時考慮了逆壓梯度邊界層的影響,其結果會比K-ε模型更為精準。
馮鏡潔[42]等對不同匯流比與交匯角組合下的交匯水流進行三維數值模擬,選用K-ε模型模擬水流的流速場和VOF(volume of fluid)模型模擬液體的自由面,模擬出交匯口近右側有分離區和回流現象,分離區的大小與交匯角和匯流比成正相關。
周晶[43]利用雷諾時均模型(RANS)對直角等寬的交匯水流開展了數值模擬,研究不同匯流比下交匯區域水流流速場的規律,以及交匯角的改變對其的影響,發現水深比的變化隨匯流比增大趨向平穩,但分離區范圍變小;自由水面隨交匯角加大而加劇,分離區范圍也變大,二次環流強度加劇。
劉盛赟[44]等采用三維K-ε模型,建立水氣兩相流數學模型,用于交匯水流的水動力學研究,模擬不同交匯角、匯流比、動量比等對水流的影響,發現分離區的尺寸隨交匯角、匯流比、動量比的減小均變小,且壅水現象減弱。王凱[45]通過應用動量方程,假定其他水力要素不變,計算分析不同匯流比和不同交匯角對交匯口處上下游水面線的影響趨勢和程度,發現交匯角是影響交匯口處附近水面線的主要因素,且交匯角越大,對水面線的影響越大,對交匯后河道的泄流能力影響也越大。
魏文禮[46]等采用大渦模擬模型(LES)對不同交匯角度的明渠交匯水流進行數值模擬來研究水力特性,使用半隱式SIMPLE(Semi-Implicit Method for Pressure-Linked Equations)算法求解速度與壓力耦合方程組,采用VOF法模擬自由水面,將90°的模擬結果與物理模型試驗結果對比,發現吻合良好,繼續用LES模擬不同交匯角的交匯水流,得到交匯口處橫斷面流速不均勻系數與交匯角成正比,即水流流速分布隨交匯角增大越發不均勻。之后,魏文禮[47]等分別采用LES模型和K-ε模型對不同匯流比下交匯水流的水力特性進行數值模擬,使用同樣的數值計算方法,將2種模型計算出的縱向截面水面線與物理模型試驗結果進行比較,得出大渦模型(LES)結合VOF法能更好地捕捉交匯口水面的波動情況,通過比較2種模型計算得到特征橫斷面上的流線圖,表明LES模型能較好地捕獲水流瞬時流動特性,動態再現二次環流結構,更好地模擬交匯口附近的水動力特性分布規律。
2.2.2“Y”型交匯河道
馮亞輝[48]等采用雷諾應力輸運方程模型(RSM),數值模擬了“Y”型明渠交匯水流,選用有限體積法(FVM)離散格式與交錯網格上的H-V校正算法,求解交匯后水體的流速與水深等參數,進行水流結構和雷諾應力分布的探究,再次證明了“Y”型交匯口附近存在流速回流和分離區,其范圍與匯流比成反比,雷諾應力在水流中分布不均,較大值出現在分離區中。郭維東[49]等采用同樣的方法進行研究,重點研究不同匯流比和交匯角對分離區的影響,并給出相應函數關系式和規律分布。
王曉剛對“Y”型交匯水流進行了較全面的數值模擬研究。為研究“Y”型交匯口處的壅水規律,王曉剛[50]把“Y”型交匯河道劃分為單一順直段與水流交匯段,并分別建立能量方程和動量方程進行求解,據此建立一維數學模型,驗證合理后,利用該模型對“Y”型交匯口的各種主要水力控制因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水深比Hr隨著匯流比增大,先變大到一個臨界值后變小;當交匯角較小時,對Hr的影響不大,但當交匯角超過90°時,Hr隨交匯角增大而急增;同時,Hr也隨著下游干流弗勞德數Fr增大而變大,隨著下游干流寬深比的增大而變小。其后,王曉剛繼續研究“Y”型交匯口附近螺旋流的結構特征,通過三維數值擬分析了河床高差[51]和匯流比[52]對“Y”型交匯口附近螺旋流結構特征的影響,得到結論為河床高差的存在會削減主流近大流量側的螺旋流強度,但會增強主流近小流量側的螺旋流強度;交匯前存在流量差異的水流在交匯后,會在近大流量側呈現較大趨勢的螺旋流,另一側會出現受擠壓的螺旋流,當兩者流量大小相近時,交匯口處會出現雙重匯聚的螺旋流,并給出了“Y”型交匯的三維視圖概化模型。
楊澤一[53]采用商用FLUENT軟件建立三維水流數學模型,研究天然交匯河流在不同匯流比情況下的水動力特性,發現交匯口區域出現正負相交的渦旋,正渦旋的強度與匯流比成反比,負渦旋的強度隨匯流比增加先衰減后加強;并在概化模型中探討了匯流比對“Y”型交匯的影響,其結果與王曉剛[52]相同。
綜合以上參考文獻,歸納總結出交匯河道水動力特性探究中,較典型的數值模擬研究概況見表2。

表2 交匯河道數學模型計算研究概況
目前國內外對交匯口污染物輸移摻混規律的研究不多,主要是通過數值模擬進行定性的描述和少數通過物理模型試驗進行基礎性的探究。關于河道交匯處污染物的研究,國外較典型的有Biron、Schemel、Binelli、Ribeiro等,國內較典型的有韓龍喜、華祖林、顧莉等。
Biron[36]等利用三維水流數學模型,分別對天然交匯河道和室內交匯明渠的污染物混合過程進行了數值模擬,結果表明在實驗室內當干支流存在河床高差時污染物混合過程較快,而在天然交匯河道中交匯口近區的混合主要由上游來流流量決定,來流流量較小時混合較快,遠區的混合主要由交匯后河道的彎曲程度決定。Isabel[54]等建立三維水動力模型來模擬不同流動狀態對葡萄牙杜羅河河口污染物擴散的影響,并通過水位、流速、鹽度和溫度等數據來校正模型,發現高度變化的流動會降低水體分層并提高海水入侵,而穩定的流動最有利于污染物擴散,表明水流流動特征對污染物擴散有重要影響。
Schemel[55]使用錫爾弗頓附近的酸性礦井水作為天然示蹤劑,對科羅拉多河中的交匯河道進行污染物輸移摻混規律的研究,通過測量相應位置的電導率,計算出參照示蹤劑與天然示蹤劑的混合率百分比的中位值,分析得到示蹤物質在該交匯河道下的分布情況和輸移摻混規律。Ribeiro[56]等通過野外實測和水槽模型試驗相結合的方式,研究90°交匯河道的水動力特性和污染物混合規律,通過加大支流寬度探究其對匯流形態的影響,利用羅丹明作為示蹤劑,分析各試驗工況下交匯水流的二維濃度分布特征,發現隨著主支流流量比不變的情況下,拓寬支流寬度有利于污染物混合,提高匯流帶的生態價值。
Binelli[57]采用多重生物標志物表征的方法,對天然交匯河道的污染物混合遷移規律進行了分析研究,采集交匯前后春秋兩季的水樣,在實驗室監測天然生物斑馬貽貝中的各指標參數(單細胞凝膠電泳、過氧化氫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等),還評估了幾種有機污染物(多環芳烴、多氯聯苯、六氯苯等)的生物累積,根據各參數的監測值來分析污染物質在水流中的輸移摻混規律,該方法較為新穎。
早在1995年,鄭慶華[58]等人率先采集珠江口中咸水與淡水交匯區內的水和沉積物,在實驗室進行自凈試驗,探索其自凈過程和變化規律,發現水體中NO3-N含量在低鹽度水中降解較快,而NO2-N、NH4-N、PO4-P含量變化與鹽度無明顯關系,氮和磷的沉積百分率與懸浮物含量成正比,與有機質含量成反比,豐水期比枯水期更有利于污染物的自凈。同年,張銀英[59]等人在此基礎上,按是否加入污染物和流動或靜止的條件組合進行試驗,探究珠江口的淡水與咸水交匯區中CODMn、油類、砷的自凈規律,發現這幾種污染物中石油降解最快,其次是砷、砷的含量變化與水的鹽度有明顯的關系,其自凈速度在低鹽度水中比高鹽度水中快,水流運動比水流靜止更有助于污染物自凈。
洪益平[60]利用深度平均K-ε紊流數學模型,對三峽水庫中河道交匯段進行了水力特性和污染物輸移特性的數值模擬研究,在中國較早利用數學模型對天然交匯河道進行污染物混合特性研究。茅澤育[61]等人參考了洪益平的研究,認為利用標準K-ε紊流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分離區的真實形態,因為沒有考慮到分離區中有部分水流逆向回流,故而針對此缺陷,重新選用H-L紊流模型研究交匯水流的流動特征,結合污染物輸運方程建立污染物輸運模型,選用FVM的離散格式與交錯網格上的H-V校正算法來求值計算,運用天然交匯河道的實測資料進行模型驗證,表明該方法能較好地模擬表征交匯水流的流動特征和污染物的輸運規律。
劉雪蘭[62]選用二維有限元(FEA)數學模型對長江、嘉陵江交匯的重慶段進行水動力與水質模擬,對FEA模型采用地表水模擬系統(SMS)進行數據處理和計算,模擬發現交匯口附近有渦旋流動,水流摻混劇烈,有回流現象,易造成污染物滯留,水流在污染物排放口一側會形成高濃度污染帶。周富春[63]等人也采用平面二維數學模型,根據概化的數值區域,模擬了長江與嘉陵江交匯區中污染物的混合,研究了污染物輸移摻混規律,利用排污量、排污口位置和保證率等作為變量因子,組合進行模擬,分析得污染帶的長度與污染物的排污量成正相關,順直河段污染帶較狹長,彎曲段污染帶較寬,故順直河道比彎曲河道更有利于污染物輸移摻混。
魏娟[64]等人認為交匯水流存在自由水面的變化,會對流速場和污染物擴散有一定的影響,所以選用水氣兩相流數學模型,模擬水流在有自由水面水深變化下的流速和濃度分布,以不同匯流比和交匯角設置模擬工況,發現污染帶的狹長程度與匯流比和交匯角均成反比,并且表明污染物濃度分布主要受水流流速的影響,尤其在交匯摻混區間。李娟[65]等利用二維水動力水質數學模型對汾河入黃河河口的水動力特性與污染物(COD)擴散進行數值模擬,根據水文水質資料,設置匯流比工況為0.014、0.016以及0.018,模擬結果表明,污染物COD總體分布在一個狹長的區域內,在橫向遷移上擴散起主導作用,在縱向遷移上既有對流又有擴散,且對流作用遠大于擴散作用,河口灘面積隨匯流比的減小而減小,污染帶變長。
韓龍喜[66]等建立物理模型并與數值模擬相結合,對“兩進兩出”十字型汊口水流流場和水質的平面二維分布規律進行了探究,表明各出流斷面的污染物濃度有很大的差異,并重新定義了十字型汊口進、出斷面污染物濃度的響應關系以及響應系數的計算公式,與用以往的三級聯解法計算得到的響應系數進行對比,表明新方法誤差更小,結果更優。袁航[67]通過建立45°支流斜接干流型的交匯水槽物理模型,對該類型交匯水流的流場和濃度場的分布規律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通過三維K-ε紊流數學模型,探究了不同交匯角和匯流比對水力特性和污染物混合特性的影響,并計算分析了交匯河道的橫向混合系數,表明水流交匯區會產生二次環流,對污染物混合有很大的影響,橫向混合系數隨匯流比的增大而減小,曲線隨交匯角增大而變陡峭,并加入植物來探究其對交匯河道橫向混合系數的影響。
河道交匯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研究交匯河道的水動力特性和污染物摻混規律對河網水環境污染治理有重要的實際意義。但是,當前對于交匯河道的研究在諸多方面還有待完善。
a) 從河道交匯分類角度看,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支流斜接干流型。根據蘭波于1998年的統計分析,認為山區河流中支流斜接干流型與“Y”型2類交匯口的數量相當,且“Y”型匯流口的水力特性與支流斜接干流型存在許多不同之處,必然導致其污染物輸移摻混規律有別于支流斜接干流型匯流口,亟需開展相關研究。此外,對于支流斜接干流型的研究絕大多數為支流入匯順直干流型,而對于支流入匯彎曲干流型與支流入匯分汊干流型的相關研究較少,而這2種類型的匯流口在自然界中亦很常見,其水動力特性及污染物混合規律與支流入匯順直干流型有較大差異。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支流入匯彎曲干流型和支流入匯分汊干流型交匯河道水力特性與污染物輸移摻混規律。
b) 水槽物理模型試驗是當前交匯河道研究的主要手段,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然而,實驗室研究成果與天然河流研究成果存在較大不同。如在實驗室水槽中可以明顯觀測到分離區的存在,這在天然河流匯流口中卻很少能觀測到。在匯流口下游橫斷面流速的分布、流速方向、水流脈動強度、紊動動能等也存在分歧,目前對此沒有較為合理的解釋。原因可能在于天然河流存在很大的寬深比,河床地形復雜,干支流水流存在水溫、密度差異等,更系統全面的研究有待進一步開展。
c) 天然河道中往往存在水生植物,而植物對于河流的水流特性與物質攔截等存在一定影響。Li C W[68]評估了柔韌性和葉面對流動阻力的影響,結果表明,植被的靈活性降低了植被誘導的流動阻力和垂直雷諾剪切應力,且葉子的存在進一步增強了這些減少效果。同樣在河道交匯處往往水生植物豐富,植物對其水力學特性與污染物的輸移摻混也存在影響。已有順直及彎曲河道中植物對水動力及污染物混合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未來需要深入研究考慮植物影響下的交匯口水流特性與污染物輸移摻混規律。
d) 河道交匯區域是溯流魚類及當地魚類遷徙的關鍵部位,匯流口水流特性與水生生物物理棲息條件密切相關,在流域生態系統中具有突出地位。匯流口也是營養物、木質殘骸及其他有機物聚集的地方,在河流高水位期間,匯流口周圍淹沒的河漫灘也是幼魚避難的場所。1999年Braaten[69]證實支流的入匯可使匯流口魚類增多,2004年Fernandas[70]等人發現交匯河流對魚種類的多樣性有重要的影響。目前交匯河道的水力特性對于水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隨著河流生態保護認識和要求的提高,未來可望成為本領域熱點研究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