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偉
“真沒想到,三年前的事情竟然被翻出來了!”2018年5月,瀘州市瀘縣奇峰鎮漁慶村黨支部書記張恩海和時任村主任張興林因在扶貧產業發展中違反工作紀律問題被處以黨內警告處分。兩人悔不當初。而彼時,距離全縣專項治理協作區(以下簡稱“協作區”)建立還不足兩個月的時間。
“我們縣搞的這個專項治理協作區,威力可以!”得知違紀村干部被處理,漁慶村的鄉親們對協作區豎起了大拇指。
向“最后一公里”挺進
2017年底,中央紀委辦公廳印發通知:“中央紀委決定從2018年到2020年持續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為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提供堅強有力的紀律保障”。
當脫貧攻堅進入攻城拔寨的關鍵節點,如何讓人民群眾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何建立一項符合當地實際的制度機制,以保障專項治理工作扎實高效開展?瀘縣紀委一直在思考著。
2018年3月底,瀘縣紀委監委按照“分工合作、相互配合、增強合力、注重效果”的原則,將全縣20個鄉鎮(街道)和56個縣級部門劃分為7個專項治理協作區,由縣紀委監委班子成員擔任各協作區負責人,整合全縣紀檢監察力量,深入全縣301個村(社區)開展“精準巡訪”,收集、調查、處置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線索,著力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
7個協作區內部分別組建了一支“精準巡訪”隊伍,依托大數據分析,采取電話訪問、實地走訪、召開院壩會、查閱資料等方式開展巡訪,對發現的問題線索同步收集并固定部分證據,在本協作區成員單位中再抽調人員組建調查組,明確調查時限和工作任務,依紀依法開展調查工作。問題線索在調查結束后3日內向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辦公室報送調查處置情況。
在開展第一輪“精準巡訪”工作時,漁慶村三年前的問題被揪了出來。
事件要追溯到2018年4月,瀘縣紀委監委第七協作區紀檢干部在奇峰鎮漁慶村開展“精準巡訪”時,有群眾反映該村黨支部書記張恩海違規組織村組干部栽種樹苗。經調查組查證,2015年10月,漁慶村實施財政專項扶貧產業發展項目(新建桂圓示范園),張恩海違規組織村組干部栽種樹苗,時任村主任張興林違規將種植范圍擴大到部分非貧困戶。2018年5月,張興林、張恩海先后受到黨內警告處分;2018年8月,奇峰鎮時任經發辦主任馮大全因監管不到位受到政務記過處分。 該案件從初步核查到立案審查,再到案件了結,僅僅用時一個半月。
“對于民生領域典型問題,我們將持續加大督促辦理和通報曝光力度,對查結的問題線索進行抽查復核,對失職失責的從嚴問責,把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向基層延伸,覆蓋到‘最后一公里。”瀘縣縣委常委、縣紀委書記、縣監委主任喻斌說。
2018年11月22日,漁慶村等3例典型案件被瀘州市和瀘縣兩級紀委監委先后點名通報。已經從村主任職務上退下來兩年多的張興林在全市出了“洋相”,很是悔恨:“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我深刻反省了自己的違紀行為。對所犯的錯誤,我深感愧疚和懊悔。”
協作區也是一項“練兵”機制
“剛剛轉隸到縣紀委,對工作還不熟悉,這次跟著協作區一起巡訪找線索,查辦案件,堪稱‘實戰培訓,真是受益匪淺啊!”第一次被選進“精準巡訪”隊伍就取得這樣的成績,領導和同事們都很為轉隸干部杜維翔感到高興。但杜維翔卻認為自己要向前輩們學習的地方還有太多太多。
與杜維翔有相似感觸的還有立石鎮“紀檢新兵”唐煌。從協作區建立起來至今,他已經參加了6輪“精準巡訪”工作,參與了13件案件的辦理,案件辦理效率和質量一次比一次更有進步。他說:“在參與協作區辦案過程中,我從經驗豐富的‘紀檢老兵身上學到了很多有效的工作方法和辦案技巧,這些寶貴經驗著實來之不易!”
瀘縣紀委組織部部長黃照榮認為,協作區的建立,使該縣“紀檢新兵”有更多機會跟班學習和全程參與辦案,通過“以案代訓”的方式,引導“紀檢新兵”在實踐中學習業務知識,掌握必要的辦案程序、技巧和策略,對辦案能力的提升和紀檢監察干部隊伍的建設都很有幫助。
“建立協作區,既整合了全縣紀檢監察力量,既解決了人手不足不能辦案和能力不足不會辦案的問題,又解決了本單位紀檢干部礙于情面不愿辦案、不愿追責的難題。”喻斌在談到建立協作區初衷時說,“協作區由縣紀委監委班子統一帶隊、統一協調、統一部署,辦案的效率和質量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截至去年底,瀘縣專項治理協作區共收集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線索246條,立案187件,結案186件,給予黨紀處分172人、政務處分19人。查處涉案金額共計100余萬元,追繳退賠41.6萬余元,向群眾清退2.64萬元。(責編/周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