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靖 張宇
摘? 要? 面對社交短視頻發展迅猛、流行性強、年輕潮流的特點,客觀分析社交短視頻對于大學生產生的正、負影響,以及大學生群體在短視頻時代的嬗變、異化,立足問題、呼應需求,創新優化高校輔導員重視新形勢下思政教育的內在邏輯及發展矛盾、重構新媒體下的話語體系、打造短視頻健康文明“生態圈”、構建“觀演有序”行為規范的工作策略,致力于在網絡強國的進程中發揮高校思政育人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 社交短視頻;容器人;信息繭房;觀演有序
中圖分類號? G2?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9)02-0068-02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上強調“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1]。《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指出“輔導員要加強大學生網絡思政教育,創新工作路徑,加強與學生的網上互動交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如今新興媒介代際更替快速,社交短視頻以其具象化、生動性、時尚感、全民參與的特點,迅速占領大學生的流行高地。面對社交短視頻這一新媒介與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新變化,洞察大學生在短視頻中的需要訴求、情感依托,將對加強大學生思想引領具有重要意義。
1? 社交短視頻為大學生成長提供新的良性契機
1)從“公眾事件”到“事件公眾”: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助力。
短視頻內容的豐富性拓寬了大學生的政治視野,參與互動的開放性延展了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渠道。以往刻板、嚴肅的政治素材通過短視頻形象化、創意性的拍攝技巧和精彩演繹,獲得最佳呈現,完成了“去昧、去敝”到“共享、民主”的轉變,大大提升了大學生的關注度,激發了大家的參與熱情,他們表現出對熱門社會事件或者信息主動地留言、參與、轉發、反饋,向萎靡不振的傳統政治交往方式注入了年輕的活力,為大學生的政治覺醒、民主文化提供了新的生長土壤。
2)從“容器人”到“狂歡者”:大學生自我形象塑造的需求。
日本學者中野牧首次提出“容器人”,隱喻建立在“媒介依存癥”上,忽略現實社會,形成孤僻的性格特征,內心像個“罐狀”容器的一類人[2]。而在短視頻社交中,大學生不僅通過立體化的媒介聯盟,建立了更為廣泛的人際脈絡和社交關系,加以展現個人魅力的視頻內容,獲得更多的點贊量和粉絲數,從而進而實現個人形象塑造與情感需要的滿足,尤其為一些在實際中不善表達的大學生,提供了情緒宣泄、尋求志同道合朋友的新途徑。
3)從“流量變現”到“知識付費”:大學生個體創業新模式。
外部環境巨大融資推手和商業焦點向大學生傳遞著短視頻行業或將成為個體創業的下一個風口。“今日頭條”加大資金投入,開啟10億扶持計劃,“新浪微博”出資20億扶持短視頻創業者。
內部環境,一是短視頻的低要求創業門檻讓大量年輕人關注、運營,二是大學生作為高端知識分子,對優質的內容具有認知盈余,善于運用新技術展現美好,大眾用戶將會為知識、品質、體驗進行付費,來滿足自身“碎片化”的學習意愿和高品質的體驗快感。因此,短視頻將為大學生用戶提供新的創業渠道,引領“知識付費”時代的內容創業浪潮。
2? 社交短視頻對大學生思想行為產生的異化效應
1)從“信息爆炸”到“知識碎片”:信息繭房的認知短板。一直以來,大學生群體中都存在這樣的迷思,網絡媒介上獲得數據和信息是學習知識的積累。然而,數據要通過人工處理才是信息,信息要通過個人認知才是知識。大數據算法主導的信息推薦技術,很容易自動過濾掉“不感興趣”“不認同”的信息,形成“看我想看,聽我想聽”的模式,減少了接觸其他信息的機會,導致大學生信息接收維度變窄,資訊獲取渠道單一,在單調重復的信息交互中形成單調特定的興趣習慣,讓大學生深陷“信息繭房”的桎梏,而且“技術算法”推薦中沒法保證短視頻的內容質量,各種不知來源的信息泥沙俱下、真假難辨,導致大學生的思考短路和認知窄化。
2)從“私人空間”到“公共領域”:網絡信息安全隱患叢生。短視頻作為高度開放的新興信息載體和社交平臺,滾雪球式的粉絲增長和轉發,消解了網絡社交中的高度私密性,大學生為了片面的追求個體情感需求,將私人事務曝光于公眾視野,加之短視頻信息準入門檻低、虛擬網絡人的復雜混雜、安全監管有待加強等原因,極易造成大學生個人信息與隱私的泄露,給自身及家人朋友帶來信任危機和安全隱患,甚至會被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煽動利用,成為惡俗文化、虛假信息的傳播者。
3)從“社交本質”到“文化形態”:虛擬交往和亞文化不良侵蝕。短視頻作為虛擬空間的流行社交方式,其碎片化、形象化、參與熱很容易使大學生沉溺其中、自我封閉,與現實世界脫離,造成大學生在現實世界人際交往能力減弱和情感冷漠缺失,帶來行為變異、心理錯位甚至生理失調的惡性循環。其中隱藏在內的內容同質俗化、價值崩塌、規矩與禮序失范等問題也在逐漸消解主流文化的主體地位,網絡匿名性的“松綁效應”帶來的道德失范和網絡暴力,自拍文化、網曬文化的流行致使個人自戀主義抬頭,這些都嚴重影響大學生陷入角色混亂的認知危機,異化著大學生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
3? 社交短視頻時代輔導員工作的反思與創新
1)重視新形勢下思政教育的內在邏輯及發展矛盾。重視思政教育目標普適性與教育對象特殊性之間的矛盾,大學生本身也在同歩進行著思想的創造和輸出,當今大學生群體的時代性與分層化趨勢已經開始倒逼高校輔導員在工作中要思考大學生在關注什么、需求什么、期待什么,既要滿足于整體的普遍需要,也要根據個性特點,重視個體需求,避免以“抽象的大學生”代替“具體的大學生”,廣泛而深入地走進學生、調研學生、了解學生,才是輔導員工作的現實基點。
2)反思重構新媒體語境下輔導員工作的話語體系。輔導員要加強大學生群體的話語習慣和部落文化的研判,關注大數據分析來讀懂“大學生”,提升“用戶黏度”;運用短視頻的流行優勢和發展活力,促進主流文化的交融繁榮,將理想信念教育、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公德教育積極投入社交短視頻,進一步深入傳播培育優秀主流文化提升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和文化自信;尋求大V、大咖的合作支持、大量投放正能量的挑戰話題和優質內容、整合各類網絡資源,達成對大學生新的“粉絲經濟”。
3)打造大學生短視頻社交的健康文明“生態圈”。大學生作為高等知識分子,在短視頻平臺上易形成高端人士的“信息孤島”,具有更強的話語權和分享價值,因此引領大學生提高社交層次、布局社交生態,形成以高端信息構建底層基礎、興趣社交垂直切入、主流價值的貫穿引領的生態閉環,構建大學生短視頻流行的文明“生態圈”。引領大學生群體從UGC(User-generated Content)走向PGC(Professionally-produced Content)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短視頻的泛娛樂化趨向專業化、精細化,形成獨家高端內容,呈現可持續發展狀態。
4)促進“媒介素養”提升和“觀演有序”規范的齊頭并進。大學生憑借呈現式的“表演者”與反饋式的“參與者”雙重身份參與短視頻社交中,只有引導他們認知清晰、價值鮮明、表演有度、觀覽理性、正確認識虛擬與現實、合理規劃時間,才能進一步保證大學生在短視頻“熱參與”下不迷失自我。因此輔導員要積極提升自身和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構建大學生“旗幟鮮明”的內容規范和“觀演有序”的行為規范,用更高精神趣味和正確的價值追求對大學生網民進行積極引導,為“網絡強國”的青年實踐中聚合更強動力。
參考文獻
[1]秦曉華.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探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9):29-32.
[2]喬艷,王少鵬.從媒介批評角度看社交網絡時代的“群體性孤獨”[J].今傳媒,2017,25(7):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