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

人工智能已成為中美乃至全球發展的引擎,因為AI早已過了研究階段而到了應用時代;全球在AI方面的競爭是在比拼誰能在應用層面做得更好。同時也要警惕這場技術革命必將帶來的挑戰,那就是失業或者現有勞動技能不再適合需求。
長期以來,美國都被視為創新領域的全球引領者,在人工智能(也稱“AI”)方面尤其如此。相比之下,中國一直被視為科技的模仿者、跟隨者。
如今的情況卻早已不同。創新工場CEO、人工智能專家李開復近日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指出:作為AI的開創國,美國在基礎技術、科研人才積累方面仍然全球領先不假,但如今中國對AI的重視到了空前的高度,擁有龐大數據池和市場,更涌現出一大批勤勉而野心勃勃的創業者,這些都成了中國在AI領域迅猛發展的強大支撐。
中國AI發展之快讓世界矚目
《檢察風云》:在中美人工智能的競賽中我國處于什么樣的位置?為什么你會提出“中國在AI的研發和部署上很快就能趕上、甚至趕超美國”?
李開復:這其實算不上是真正的比賽,而是兩個平行的宇宙,雙方都在進步。美國在實驗室和大學研究的核心技術方面仍然遙遙領先。但中國目前在應用方面先行一步,通過在各種行業中使用人工智能來創造價值。
我之所以認為“中國在AI的研發和部署上很快就能趕上、甚至趕超美國”,首要原因是AI現已完成從探索階段到應用階段的轉型。在探索階段,最先取得探索成果的人擁有絕對優勢;然而現在AI算法已為諸多業內實踐人士所熟知。所以,現在的關鍵在于速度、執行、資本以及對海量數據的獲取,而中國在以上每個層面都具有優勢。
這就是為什么我在新書《AI·未來》的開篇就談到了中國的創業家精神。和硅谷不同,很多中國的創業公司并不是建立在科研創新之上,而是基于堅苦卓絕的付出。中國創業者的做法通常是確定一個擁有足夠多的數據、且在AI應用上具備商業可行性的領域,然后竭盡全力讓AI的應用得以落地,這中間的工作往往異常艱辛。
《檢察風云》: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發生了哪些不同于美國的發展軌跡?
李開復:中國有許多獨特之處,具體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中國企業家更渴望成功,他們工作更努力,意志力更頑強。他們正在尋找各種各樣讓人工智能可以發揮作用的商業模式,比如無人便利店和無人快餐店的運營模式。因此人工智能正在更快地取代傳統產業。
其次,中國擁有的數據量超過任何國家,而對于人工智能開發者來說數據多多益善。由于數字服務的使用非常普遍,中國的用戶越來越多,每個用戶的使用量也越來越大,這是促進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最大驅動力。
最后,中國政府非常支持人工智能的發展。2017年7月,中國政府宣布人工智能是最重要領域之一。一些省市政府正在計劃建設像芝加哥那樣大的城市,考慮使用自動駕駛汽車。這些耗資巨大的基礎設施正是人工智能行業所需要的,因為私營公司不可能負擔得起建造城市和高速公路的費用。
AI的緊迫不在大國競速
《檢察風云》:你在書中寫道,AI最大的問題并非中國和美國誰將占據主導地位,而是我們將如何應對“真正的AI危機”,首當其沖的是人類的飯碗?
李開復:許多職責和領域單一的工作將會被AI取代。當然,人類確實擁有AI不具備的能力,如形成概念、制定策略以及創造的能力。雖說今天的AI還只是高智能的模式識別機器,可以收集、優化數據,并在某一特定任務上打敗人類,但世界上有多少工作是可以改善的簡單性重復作業?又有多少工作完全不需要創造、制定策略或是形成概念的能力?答案是大多數工作都是重復性的,包括駕駛卡車、電話推銷、洗碗、采摘水果、流水線工作等等。在我看來,恐怕50%的工作都面臨AI的威脅。這些工作會否在 15 年、20年或是30年后消失,仍是未知之數。但這個趨勢終究是無可避免的。
《檢察風云》:AI對工作崗位的沖擊早已現出端倪了,但它在幫助人提升自我價值,重新發現人性意義上也大有裨益,是這樣嗎?
李開復:是的。人工智能也非常擅長為創意人員和專業人士制作工具。我看到科學家、首席執行官、專欄作家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作為工具。對從事創造性和戰略性工作的人來說,他們的工作能力將得到增強;而那些機械性日常工作將需要轉型。唯一能容納大量轉型人員的類別就是服務業。服務業需要人際接觸、同情心和同理心,如保姆、教師、醫生和老年看護。如此將產生一種正能量,幫助我們重新發現人性的意義。
《檢察風云》:你認為人工智能即將到來的最大突破是什么?
李開復:我并沒有看到。人工智能有點像電力,在現有發明的基礎之上進行漸進式的改進,如此我們便看到許多令人驚嘆的東西,包括自動駕駛汽車,我不認為這需要很多新技術。只是把我們知道的所有東西嫁接在一起,然后逐步地應用到應用程序上。我認為無需任何根本性的突破,這些事情也會發生。
AI崛起給地緣政治帶來隱憂
《檢察風云》:為何你會認為“人工智能革命對中美這樣的新科技領先國家是巨大的機會,對于連工業化都尚未進入的落后國家卻是巨大的挑戰”?
李開復:確實,發展中國家日益增長的絕望情緒與AI超級大國財富的急劇積累,將形成鮮明對比。因為AI依賴數據而運行,這種依賴性會在各行各業中不斷得到鞏固:擁有的數據越多,產品就越好;產品越好,獲得的用戶就越多;獲得的用戶越多,擁有的數據就越多。
這種現象已在谷歌搜索等純在線產品身上出現,且很快會復制到自動駕駛汽車等其他AI密集型產業中。其結果將是:生產能力和財富空前集中在精英AI公司手中,而這些公司幾乎全都位于美國和中國。由此看,中美兩國成為人工智能領域的超級大國,將對地緣政治產生影響:
一方面,兩個國家AI領域的獨角獸出現的速度越來越快,超過所有其他國家的綜合,這意味著財富將向大國、大公司集中,并在補貼、教育方面投入更多,形成良性循環。但與此同時,其他國家則會出現停滯或面臨巨大挑戰。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崛起,中國將是最后一個通過制造業脫貧的大國,希望復制中國足跡,利用低價勞動力來拉動經濟增長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相關產業的工作未來反而會被人工智能取代。
《檢察風云》:面對AI資源豐富的中美兩國,新興經濟體應如何彌補弱項,迎頭趕上?
李開復:對新興經濟體而言,必須制定新的方針。這需要采取雙管齊下的方法來解決教育問題:對于大量受教育程度較低的工人,各國必須尋求建立以人為本的獨特服務產業,即使是最好的機器人也無法讓游客擁有在民宿中的那種賓至如歸的感覺;對于貧窮國家而言,則可在旅游、文化、熱線中心和老年護理等行業形成與AI超級大國的互補關系。
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還需要在AI領域開拓自己的利基市場。工廠機器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工作。但是,借助美國消費者信用報告開發出的小額借貸算法在埃塞俄比亞這樣的農業國是沒有用處的,那里的借款人既沒有信用卡,也沒有傳統的抵押貸款。
要填補差距,政府需要資助自己最優秀、最杰出的學生接受AI教育,建立使用AI的本土企業。要盡早發現數學和工程神童,大力培訓并送到全球頂尖的AI院校學習。
以上這些都不是容易完成的任務,但是,如果發展中國家能夠實現這種平衡,AI可能也會給他們提供寶貴的新機會:改善生計和發展經濟,而不必遭受血汗工廠或環境惡化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