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偉
摘要:吸聚剖面可以反應出地層剖面的吸聚狀況,通過分析連續測試的吸聚剖面資料,提出了治理措施。對注聚初期和中期注入井吸聚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措施實施后,注入壓力上升幅度正常,試驗區地層吸聚狀況得到明顯改善。
關鍵詞:吸聚狀況;注聚濃度;同心分注
前 言
化學驅過程中,吸聚剖面的變化反映了油層的動用狀況,且中、低滲透層吸聚剖面改善程度直接影響化學驅油效果。注入井吸聚剖面資料測井資料,為制定合理的調整挖潛方案,提高油層采收率提供依據。有些井油層在注入初期吸液剖面得到改善,但一段時間后又發生了返轉。吸液剖面是評價化學驅效果最直觀的現場數據,因此,研究吸液剖面的變化規律以及引起吸液剖面變化的原因,及時提出治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區塊開發效果。
1 地層吸聚狀況分析
由于試驗區經過了二十多年的水驅,在注聚初期優勢通道比較發育,同時油藏非均質性較嚴重,導致吸聚剖面測試出現了注入壓力低及吸聚厚度比例小的結果。地層吸聚厚度比例小,剖面嚴重不均,統計試驗區前置段塞21口注入井吸聚狀況,吸聚狀況較差的井有15口,比例占71.4%。
隨著注聚時間延長,油層中聚合物逐漸增加,流體粘度增大,注入井注入壓力上升、吸入能力下降,部分層段出現了不吸液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在水驅階段產生的高滲優勢通道未起到有效封堵作用,導致部分井段出現強吸層段或單層,采油井產出液聚合物濃度超高,注入液無效竄流,弱化了增大波及體積的能力。從測取的吸聚剖面資料可以總結出注聚中期地層吸聚狀況有以下四個特點:①存在強吸聚單層。這類注入井的特點是一個小薄層或厚層中的某一小段相對吸液量非常大;②存在長期的集中吸聚層段。這類注入井的吸聚狀況是某一段地層集中強吸;③存在不吸或吸聚較少的單層。這類注入井的吸聚狀況主要是某一層不吸或吸聚較少;④吸聚反轉。這類注入井的吸聚狀況是初期不吸液的地層開始吸液了,而初期吸液量較多的地層吸液狀況逐漸減少[1]。
2 改善地層吸聚狀況的措施類型及適用條件分析
為改善地層的吸聚狀況,減少開發過程中注入井出現的注不進,注采井間竄流,聚合物利用率低等問題,在井組動態分析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注入井調控的措施類型和適用條件,以改善注采矛盾,提高試驗區開發效果。
2.1 注聚前期,對注入壓力低且存在強吸聚層段實施調驅
在二元驅過程中,油井如果出現竄聚現象,既意味著油井失去生產能力,因此對于強吸聚層段或單層的注入井,要及早實施調驅,控制竄聚現象的發生。從目前試驗區開發過程中調驅情況來看,在注聚初期開展的調驅措施對于提高注入壓力、改善地層吸聚狀況比較明顯,但到了中期,調驅措施改善剖面的效果明顯減小。適用條件為注入壓力較低、存在集中吸液層段。共實施調驅11井次,平均單井注入壓力有7.1MPa上升至目前的7.8MPa,吸液厚度由8.8m上升至10.9m,改善效果明顯。
2.2 邊部井組提高注聚濃度,防止邊水過早內侵
錦16塊試驗區非均質性比較嚴重,通過增加注聚濃度,可以大幅度提高注入流體的粘度,提高藥劑在地層中的阻力系數,從而擴大波及體積,改善地層的吸聚狀況。但這種改善程度有限。這類措施主要是對于試驗區部分邊部井組,這類井組面積較小,離邊水較近,其注入孔隙體積倍數較大。通過小注入量高濃度的注入,可以防止邊水過早的內侵。共實施兩口井,將其注聚濃度從2500mg/L大幅度提高至4800mg/L,注入量從單井83方下降至30方,但注入壓力平均單井上升了0.8MPa,吸聚厚度雖無明顯增加,但縱向上吸液狀況發生了一定的改善[2]。
2.3 開展同心分注,緩解層間吸聚矛盾
從連續測得的吸聚資料可以看出,部分注入井的吸聚狀況分成很明顯的兩段式,其中一段集中強吸,另一段吸聚較少。此種情況可能導致強吸段出現聚合物濃度迅速升高,而弱吸段的地層由于吸聚少,波及體積和驅油效率的作用得不到發揮,從而造成層間生產差異。對于此種情況,采用同心雙管技術,限制強吸層,強注弱吸層,改善油層縱向上動用狀況,提高開發效果。適用條件:層間吸聚矛盾較大、隔層發育[3]。全塊共實施同心分注井8井次,吸液厚度由12.6m上升至14.7m,集中吸液層段的相對吸入量由71.4%下降至49.8%,說明縱向上吸液更加均勻。
2.4 實施酸化解堵,改善地層吸聚狀況
試驗區在注入過程中,由于聚合物溶液的粘性,其包容粘土顆粒運移,容易使滲流孔道變窄,甚至堵塞孔道,降低地層的吸液能力。另外,部分未熟化好的高濃度聚合物溶液也容易造成炮眼及近井地帶堵塞。從吸聚測試結果看,有部分注入井,其注入壓力高,導致注不進;還有部分注入井,其注入壓力適中,但某一層長期不吸或吸聚很少。對于這種情況,主要是通過多氫酸,實施籠統酸化或分層酸化,改善地層的吸聚狀況。適用條件:注入壓力高導致的注聚困難、初期吸聚但后期長期不吸的層段、井底聚合物反吐導致的注聚困難[4]。全塊共實施多氫酸解堵9井次,平均單井注入壓力從8.6MPa下降到6.4MPa,吸液厚度由11.7m上升至14.4m。
3 結論及建議
3.1 對于優勢滲流通道發育的高孔高滲油藏,在實施二元驅的中、前期應通過調驅和提高注入液粘度,建立較強的殘余阻力系數來降低油藏的非均質程度,有利于后續表面活性劑發揮洗油功能。
3.2 在試驗區現場實施過程中總結歸納了四種注入井調控措施類型及其適用條件,為下步措施調控提供。
3.3 由于試驗項目周期短、措施時機性強,應超前預判,及時分析,確保措施的時效性。
參考文獻
[1]胡博仲,劉恒,李林.聚合物驅采油工程[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7.
[2]王啟民,冀寶發,隋軍.大慶油田三次采油技術的實踐與認識[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1,20(2):1-8.
[3]廖廣志,牛金剛,邵振波.大慶油田工業化聚合物驅效果及主要做法[J].大慶石油地質與開發,2004,23(1):48-51.
[4]盧祥國.大慶油田北二區西部注聚井堵塞原因及預防措施.油田化學.2002(3).
(作者單位:中油遼河油田分公司錦州采油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