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經濟正穩步發展,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可以帶動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在這一過程中,由于盲目重視經濟發展,導致人們生活的環境日益惡化,一系列的災難、疾病頻發。為了更好地應對這一狀況,我國城市社區的應急管理水平必須不斷提升。本文將基于這一問題進行詳細論述。
關鍵詞:城市化;城市社區;應急管理
引言:
社區作為城市的功能單位,起著基礎性作用,更是承擔和解決各類災害的主體之一,并在國家應急管理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應急管理注重技術和能力的培養,但同時文化培養也十分重要。幫助群眾建立起完整和全面的災害防御觀念也是十分重要的。應急管理既是技術問題也是文化問題,對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有著一定影響力。
一、城市社區應急管理的特點和優勢
(一)有助于危機的快速預警
隨著城市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城市人口不斷攀升,導致城市的承載能力面臨著很大的挑戰。也因此,近年來我國環境問題日益顯著,且不斷惡化,應急事件頻繁發生。這一類的突發事件在解決過程中十分重視時效性,如果延誤了最佳時機就很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后果,這就延緩了處理應急事件的效率和效果。突發事件發生后的第一要義就是要迅速并對事件所牽扯的信息最快的進行匯總和調查,快速展開行動。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展開救援,同時利用良好的群眾關系還能對部分事件進行預測,最大程度上保障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二)有助于危機的快速處理
我國政府在對應急處理上處于主導地位,并未專門設置具體應急部門來處理相關問題,很少假借他人之手。這樣的控制,可以在危機發生時第一時間協調好人力和物力火速趕往現場。但同時要注意的是,由于災害發生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會對人員調遣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困難,一旦面對特大事件或者重大事件,人員調遣跟不上就會導致整個行動產生遲緩和拖延。這個時候需要適當借助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以便解決問題。城市社區作為一個基本單位,是能最先掌握事故發生程度,事故發生的地理位置、人員情況和交通情況的,因此要在最短限度內,根據已經掌握的基本信息,提前做出科學應對策略。
(三)有助于降低危機處理成本
近年來,我國自然災害發生的地方多處于偏遠山區,其地形復雜,一旦發生災害很有可能就會因為塌方等一系列衍生問題對救援造成阻礙。比如說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由于道路受阻,導致很多物資沒有辦法及時運送到災區,救援人員即使是迫降也很難找到合適的地點,這就造成救援工作的拖延。如何處理解決這一問題,就是要求城市社區基層組織,要針對所在區域的特點,提前梳理出一條可行的應急處理方案,開辟一條應急處理通道。這樣在面對特大或重大災害時,就能最快速對災害發聲狀況作出反應,提高救援效率,降低救援成本,最快時間解決更多人的生命和財產。
二、我國城市社區應急管理體制中存在的問題
(一)預警功能的有限發揮
自然災害的發生在很多時候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比如說夏天多水災、地震;冬天多火災。這是由于天氣本事的問題造成的,那么基于這一現象,災難預警就顯得十分重要。所謂的預警就是對一段時間可能發生的災難進行預測,預測災難發生的范圍,及時做好應對工作。但是我國自然災害的應急系統仍然處在一個基礎狀態,相關人員對于這項工作也不夠重視,再加上很對社區管理意識淡薄,很多事件在發生時,常常出現延緩處理問題,更別提預測機制的實行。既無法及時預警,更疏于有效防范,隱患問題一直存在,未得到有效根治,導致面對應急事件處理能力差,行動滯后,加劇災情。
(二)橋梁功能的有限發揮
所謂的橋梁功能是指,社區這一基本單位在面對災難時,可以及時做好政府和人民之間的溝通工作,有序安排一系列疏散工作[1]。但是在多數情況下,社區并沒有完全將自己的橋梁作用完全發揮出來,往往看到的情形都是政府的命令層層派發至社區,社區接收命令后按部就班予以執行。從另一方面說,社區本身對人員基本情況、交通情況、醫療衛生情況和住戶情況沒有進行過詳細了解,導致無法向政府有效反饋信息,橋梁的作用因此中斷,形同虛設。
(三)組織動員功能的有限發揮
縱觀近年來頻發的災害,不難看出造成人員傷亡的背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安全意識淡薄,很多人不重視或者直接忽略安全保護問題,才造成這樣的后果。但是對于社區管理人員而言,他們由于沒有經歷過系統而全面的應急疏散指導,導致在這一過程中很難有效對發生的情況做出及時的反應和正確的判斷。再加上,很多社區不夠重視應急文化的建設,極少有機會組織社區居民進行學習和演練,這就導致居民也普遍缺乏安全意識,各類組織和互助救濟會也都只是擺擺形式,完全不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四)快速應急功能的有限發揮
城市社區在應急管理體制中的最大作用就是要發揮其快速處理和迅速反應的作用,這對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和災害處理的成本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我國,很多城市社區在面臨突發情況時,很少能在第一時間對相關事件做出有效策略應對,甚至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部分地區的社區有時會發生惡意滋事事件,往往我們能看到的情形都是事件當事人鬧得不可開交,周圍圍觀群眾很多,但很少有人能主動幫助解決問題。社區管理者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有時候也很難對這樣的事件進行合理的判斷和處理,有時候甚至會無意加入到事件當中去,導致了事件的惡化,浪費了事件處理的最佳時機。
三、加強城市社區在應急管理體制中的對策研究
(一)調整社區與政府的權責關系
政府和社區互相監督,社區是政府所轄組織機構,服務于政府部門,社區作為政府進行基層管理的得力助手,需要聽從其組織安排[2]。但是對于應急事件的處理問題而言,政府更希望自己能成為協調者和促進者,幫助社區解決問題。事件發生之后,如果等待政府直接對問題進行處理,常常會延誤最佳處理時間,因此就需要城市社區在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政府將權利下放給社區,并不意味著社區將會失去政府的管理,而是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掌握主動權。政府應適當轉變思路,針對應急事件的處理方法不必固守傳統,做出人性化改良和提高,更好地促進社會的發展。故而,首先要明確城市社區在應急管理體制中的中心指導地位,要將權利進一步細化,給予城市社區足夠的支持和依靠,提供人力和物力,并鼓勵相關社區主動進行創新,引導他們積極收集和匯總社區中各項基本問題,讓應急預案更加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更加貼合人民群眾的需求,立足實踐,為人民服務。
(二)建立和完善多元多元主體協同處理機制
傳統的處理機制就是由政府下設的部門來協調實施,但是這樣的實施機制往往顯得機械化和傳統化,由于缺乏彈性處理手段,很多時候都無法完美解決問題,進而造成處理效率下降。但是縱觀最新的公共危機理論,不難發現當今的公共危機以突發性和多樣性為顯著特點,問題和事態越來越嚴重化,一個突發事件發生時往往會伴隨其他事件相繼或者一起發生,這就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相關事件的處理當中來,單一一個部門無法很好去完成任務。這個時候要積極招納社區群眾、志愿者團隊、民間組織、企業或者其他第三方團隊,有效進行協調,確保重大問題共同處理原則。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做到群防群治。同時為了更加方便處理問題,一個大型的應急事件綜合調控和管理中心的建設也是十分重要的,用于協調群眾,聯系群眾,及時傳遞消息。民間各類組織的行動方式可以多元發展,同時政府的主導權不能丟失,做到權責一致,高效處理,有效解決[3]。
(三)加強社區參加應急管理體制的保障性建設
應急管理體制的保障性建設既包括對于突發事件的處理同時也包括對日常事件的維護。城市社區應急預案應當包括四部分:預案、組織、處理和恢復[4]。要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相關社區對不同成員組成的專家小組進行編制,并聽取權威人士的意見,同時廣納居民意見,對于事件可能發生的重災區,加強保護措施。日常建設中,要注意對應急文化的宣傳,這不僅體現在社區的宣傳欄,同時還要組成應急預案小組,日常進行社區排查和內容普及。必要時還要組織相關人員進行疏散演練。社區當中還應當配備相關救援設備,并將位置詳細清楚告知居民,以備不時之需。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社區在應急管理當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區的基本職能,是解決危機的原生力量。這就要求城市社區一定要提前做好相關工作的信息收集,同時制定出完備的應急預案。解決重大災難的過程中還可以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程度上將災難的損失降到最低,提升救援效率,把握救援最佳時間。作為人民群眾,也一定要注重培養安全意識,掌握基本的求生技巧。政府也要及時做好組織和協調工作,最大限度保障工作順利展開。
參考文獻
[1]倪斌.我國城市社區在應急管理中的功能研究[D]. 電子科技大學,2012.
[2]倪斌. 我國社區在城市危機管理中的發展評述[J]. 青年文學家,2011(16):207-207.
[3]岳靜. 城市社區應急管理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 理論建設,2013(6):96-98.
[4]雷澤. 我國大城市社區治理中應急管理機制研究[D].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5.
作者簡介:朱佳(1987-),女,漢族,北京大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管理。
(作者單位:對外經濟貿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