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野飛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愈發重視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美術館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學術平臺,在社會精神文明建設與公共教育職責中逐漸彰顯出重要性地位。在現今社會,美術館逐漸突破藝術作品掛墻展示的局限性,傳統的展示模式受到沖擊,美術館面臨轉型,并重視起=當代藝術的表達形式,成為培養公眾思維與創造力、豐富精神生活的文化傳播空間。為此,本文主要針對展示之墻與傳播空間下的美術館當代藝術公共教育功能展開深入探討,希望能夠對美術館的發展帶來積極影響。
【關鍵詞】展示之墻 傳播空間 美術館 當代藝術 公共教育 功能
藝術在一定形式上能夠展現出思想與文化的結合,也是作為一種傳播手段以及媒介存在于大眾的視野當中。藝術在世界歷史發展長河的長期積淀之中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而美術館是為藝術而生的,作為一種開放式的公共空間,為藝術的發展提供平臺。美術館面向廣大群眾的同時,針對發展之中存在的各項問題也不容忽視,接受大眾的參觀與參與,更多地著手于行使自身作為社會公共文化傳播平臺的職責,讓藝術走近群眾、貼近生活。
一、藝術形式的選擇
拓寬美術館公眾藝術教育的平臺,通過藝術展覽、參觀、講解、互動的方式來啟發、引導公眾,將會提高公眾審美認知與水平,提高公眾整體文化素養,發揮公眾生活創意,使社會朝更和諧的方向發展。美術館作為引領時代風氣的方向標,想要使廣大人民群眾對藝術形式所接受,成為現階段美術館發展的主要方向。美術館在長期的發展實踐當中,逐漸將眼光投放在當代藝術方面,發展之中具有較高的民眾效應,并將當代藝術作為美術館現階段的主要文化方向以及發展定位。而造成此種現象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當代藝術所展現出來的特性,主要涉及到:a.教育性、b.民主性、c.非審美性、d.觀念性。在當代藝術領域具有明顯的集中性特征,這些都集中體現在當代藝術已成為個人表達社會批判態度的獨特方式與主要途徑。批判態度主要是包括個體主觀意識影響下的社會正能量,能夠出現較為理智的宣傳,同時能夠針對社會負能量進行限制。在平衡模式之間,美術館通過尋求一個有效的立足點,使得藝術本身獲得體現,并對作品所強調的意義有著明確的限制,使得廣大人民群眾創造性思維能力獲得提升,有利于社會教育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美術館在現階段逐漸呈現出外化性的發展特征,人民群眾會在藝術感的影響之下受到鼓勵,從而實現藝術的良好發展,改觀藝術的難以靠近性特征,同時能夠將人們內心當中的真實想法展現出來,使藝術更加豐富具體。
在觀念性藝術的實際發展之中,在藝術的表現形式方面難以充分表現出藝術的整體性特征,藝術一度出現明顯的轉化,也從單一的語言形式發展逐漸拓展至內容當中,藝術也逐漸從形式向觀念領域轉變,實現了當代藝術的發展。當代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是一項曲折而又漫長的過程,發揮出當代藝術的積極影響,美術館在此其中發揮出橋梁以及紐帶的作用,能夠將美術館的社會性職能充分彰顯出來,是目前文化傳播中的重要渠道之一,美術館的社會職能出現改變,展示之墻逐漸向文化的重要傳播空間過渡,公眾化以及民主化進程建設也在逐漸加快。
二、美術館交流形式出現變化
美術館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想要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接受以及認可,需要能夠最大程度發揮出情感以及文化自身的價值,美術館需多做社會調研,并在社會調研中了解民眾真實需求,逐漸改善單一的視覺傳遞,并能夠逐漸向聽覺、觸覺以及語言交流等多方向過渡,以此實現美術館的互動式體驗發展。作為文化機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美術館應當能夠堅持走理論聯系實踐的路線,為了不斷縮短藝術與生活之間的距離,需要美術館能夠以多種藝術手法進行藝術的展現,將藝術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鴻溝逐漸填滿,改變美術館的傳統發展模式,并能夠營造出理想的發展空間。美術館在目前社會的發展中逐漸將部分創作的展出形式加以創新,傳統的單純墻面或者空間展覽形式逐漸被打破,美術館在現階段更好的發展是以互動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使得美術館的交流渠道更為確切,互動形式更為高效。在美術館此種轉變形式的客觀影響之下,藝術轉變的意義在于使得廣大人民群眾能夠更加了解到藝術創作者的創作意圖,并能夠對藝術作品加以宣傳以及弘揚,使得藝術作品本身的影響范圍更為廣泛,對藝術作品所將要傳達出來的思想內涵理解更深刻,使當代藝術能夠向著理想的方向發展,使得藝術打破傳統思維的限制。
三、美術館的目標群體得以確定
美術館在現階段的實際發展之中,是一種傳達美的重要平臺之一,美學本身是奇妙的、多樣的。美在創造的同時,需要能夠有人將其識別出來,美展現在世人的眼中。同樣,美的認知也是一項長期的過程,對于美的研究,與研究者自身有著顯著的差異性,在了解美期間,能夠在心里掌握到美的相關知識以及需要個人發揮出主觀能動性以及創造力,從而在根本上使得美獲得發展。美術館順應時代發展的客觀趨勢,在新時期能夠展現出教育功能,想要將美術館的教育功能發展以及擴大,應當需要對其進行充分的傳播,使得其自身功能能夠獲得發展。除此之外,美術館也應當能夠針對目標群體的設定,進行相關設計方案的研討。想要充分發揮出教育的積極影響意義,應當使得教育的普遍性展現出來,針對特殊性對象軀體開展教育工作的實際需要,展覽方式的設定因此也需要具有針對性,同時根據需要進行交互環節的配合,在這樣的發展模式影響之下,美術館在進行公共教育活動的實際開展之中,能夠在根本上提升教學效果。美術館為此也可以開展不同種類的教育項目,針對的教學對象涉及:a.學生群體:b.藝術家:c_普通大眾;d.留守兒童;e.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等等,藝術本身的關懷性能夠通過一項特殊群體加以展現,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群體都能夠享有藝術學習的機會以及權益,使得藝術本身的影響范圍逐漸拓寬。
由于美術館是作為一種文化載體以及學術平臺存在于社會的實際發展之中,美術館自身因此也肩負著傳遞藝術文化的重要使命。美術館進行相關內舒作品的陳列以及展覽,能夠將藝術家的才華以作品形式進行傳遞,在藝術作品中也無一不展現出藝術家的情感表達,是進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渠道。藝術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對現有社會文化發展的裝點,通過自身的美感以及崇高的精神加以實現,在進行藝術作品的觀賞之中,能夠展現出對于美學的享受,從而在根本上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美意識。伴隨著美術館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于藝術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已經不僅僅是局限于精神世界的需求,更多的也涉及到對美的憧憬以及向往。作為一種全新觀念的表達形式,當代藝術的發展更加注重創造力的啟發以及創新,公眾在進行當代藝術的認知當中,存在明顯的難度,甚至普及性不高,在我國目前美術館的發展之中更加明顯,因此需要美術館能夠確保藝術展覽作品的質量,更要注重宣傳推廣手段技術的提升,在傳統紙質媒體宣傳的基礎之上逐漸向新媒體傳播渠道相過渡。
結束語: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獲得顯著發展的現今社會,國家精神文明建設也抓緊體現出重要性地位,想要在根本上加強思想文化發展,美術館作為現代藝術傳播的重要載體之一,在現階段的社會發展中逐漸獲得廣泛的關注,成為不可忽視的一項重要內容。美術館能夠以其自身所具有的優勢拓寬傳播空間,實現對于展示墻功能的展現。在當代藝術的傳播階段,美術館也具有一定的公共教育功能,這也是順應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展現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功能,使得美術館能夠社會發展之中體現出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