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一群“奇怪”的藝術大師創建了一所特立獨行的學校,這就是“包豪斯”。“包豪斯”掀起了一場百年美學革命,賦予了設計概念以全新語境。包豪斯學院(Bauhaus)綜合建筑、設計、手工藝、繪畫、雕刻等為一體,是當時眾多具有革命思想先鋒者的聚集地。開始至今,那群有理想的建筑師、設計師和藝術家們對創造的態度,對多樣性的追求,對未來的熱情,從未改變。而創造“包豪斯”這個詞匯的格羅皮烏斯也一定不會想到,它的影響力能綿延百年,甚至改變了整個世界近百年的生活潮流直至今日。
百年前包豪斯學院的學生們“冒天下之大不韙”,突破傳承千百年的古典主義,第一次將藝術與工業化相結合,用功能性來超越繁復和優雅的桎梏,今日全球為之慶生,如火如荼,格羅皮烏斯用“建造”(bauen)和“房子”(haus)合成“包豪斯”這個詞的時候,一定沒想過這個新詞的影響力綿延百年。一時間看似人人都愛包豪斯,那么“包豪斯”這三個字到底意味著什么?我們在紀念什么?這間百年前創立,只存活了14年的德國學校在當下被重提的意義是什么?能給當今的中國設計教育帶來什么?設計界普天同慶的當口,我們把這些問題拋向了深諳包豪斯與中國設計淵源的學者們。老師們通古博今,旁征博引,分享了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的研究成果和體會。
學者們普遍認為,包豪斯于我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一種設計的基因。包豪斯作為一個時代終究會過去,但精神是永存的,基因仍然在成長。如老師們所言,未來的人類文化大同小異,相同之處是科技和生產形式,相異之處是生活與習俗方式。盡管全球化進程在各個國家進度不一,全球化的智能設計終將會到來,在這個時刻,我們將面臨一個重大困境,如何應對這些未來趨勢?如何在高度一體化中找到歸屬?要回答這些問題,必然要考慮中國自身設計語言問題,思考中國設計自己的新范式,需要建構一個新的設計系統。
對于設計教育而言,包豪斯眾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經驗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緊隨社會進步,不斷更新觀念,積極創立新思維。隨著經濟改革的迅速深入,國內將會需要大批的設計人才。根據這種情況,高等設計院校要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提高教育質量,才能滿足市場對設計人才的龐大需求。
主編:李杰
201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