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攀 張金容 吳銀明 龔霞
摘要:花椒為四川丘陵地區、山區主栽經濟作物。本研究調研了四川花椒主產區椒園耕作模式,對比分析不同耕作模式下椒園樹勢、產量、病蟲害等系列表現,提出了較為科學、高效的椒園耕作、管理措施建議。
關鍵詞:四川花椒;耕作模式;調查研究
1 概述
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m Maxim.)又名檓、大椒、秦椒、蜀椒、川椒或山椒,為蕓香科花椒屬落葉灌木或小喬木[1-2]。是我國干旱、半干旱山地及丘陵地區重要的經濟樹種[閣]。栽培歷史久,分布廣,品種豐富。現全世界花椒屬植物約250種,我國約占1/5[4]。花椒及副產物產品開發應用形式較多,嫩梢、幼果、成熟果、種子以及枝葉都具有開發利用價值[5]。花椒果皮作為調味料被廣為使用,也可用作提取芳香油。花椒也因其溫中行氣、祛風止痛、逐風散寒、殺蟲等功效,被我國民間長期視為藥用植物[6]。花椒樹枝干萌新力強、耐干旱、瘠薄、pH適應范圍廣,同時,花椒樹根系發達,具有良好的保水固土能力,兼具良好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2 四川花椒栽培現狀及存在問題
四川花椒產區大多地理位置較為偏遠,技術、信息、交通相對落后,椒農的生產技能相對較弱,地方農林部門有關花椒生產和研究的專業技術人員少,花椒生產缺乏長期和系統的技術指導,栽培和管理技術滯后,椒園耕作方式簡單粗放。目前,花椒產區大量椒園樹勢衰退、病蟲害多發、樹體老齡化加快、大小年現象嚴重,產量下滑趨勢明顯,甚至經常出現大面積幼樹死亡、坐果率低、病蟲害嚴重等情況。很多椒園投產后3~5年即進入樹勢衰退期,6~7年整個椒園出現明顯的樹勢衰弱、部分結果樹死亡的現象,比起椒樹15年左右正常壽命和8~10年的豐產期,椒樹壽命幾乎縮短一半,嚴重影響花椒生產效益和花椒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3 四川花椒產區椒園耕作模式現狀調查
3.1 調查點概述
對四川西路和南路花椒主產區分別選點,調查不同耕作、管理模式下椒園的樹勢和產量情況。調查點概況如下:
調查點1、4和5位于阿壩州汶川縣大門寨村,北緯31°33′、東經103°30′,海拔2200m,主栽品種為“六月椒”,樹齡20~30年。調查點2和7位于阿壩州茂縣永和鄉納普村,北緯31°50′38″、東經103°50′13″,海拔2200m,主栽品種為“六月椒”,樹齡15~20年。調查點3和6位于阿壩州茂縣刁林寨,北緯31°45′58″、東經103°45′53″,海拔2220m,主栽品種為“六月椒”,樹齡7~12年。調查點8和9位于雅安市漢源縣清溪鎮,北緯29°34′、東經102°37′,海拔1665~1750m,主栽品種為漢源貢椒,樹齡5~8年。調查點10位于雅安市漢源縣三交鄉永定村,北緯29°40′、東經102°23′,海拔2080m,主栽樹種為漢源貢椒,樹齡5~6年。調查點11和點12位于雅安市漢源縣建黎鄉雙坪村,北緯29°36′、東經102°34′,海拔1600~1700m,主栽品種為漢源貢椒,樹齡12~13年。
3.2 栽植密度對椒園樹勢及產量的影響調查
調查點椒園樹勢及產量情況如表1所示,點1至點7椒樹品種均為六月椒。株行距點2最大,約為5.00m×5.00m,點7最小,約為2.00m×2.00m,點1、點2.點3椒樹株行距、樹勢和產量均高于其他4個調查點位,平均3.6kg/株·DW,最高4.5kg/株·DW。點5、點6及點7株行距較小、樹勢較弱、產量較低。點8至點12與六月椒品種比較,椒樹株行距均較小,樹勢較弱、產量也較低。調查顯示,一般情況下椒樹株行距大、樹勢強的產量高。點4株行距和樹勢均較好,但產量低,說明二者并不是影響椒樹產量和壽命的唯一因素。
3.3 椒園病蟲害防治情況調查
調查點椒園病蟲害防治情況如表2所示,點1和點2病蟲為害程度輕,點3一點7為害較重或嚴重,其中點5和點7防治病蟲害的農藥噴施次數最少,1年噴施1~2次。調查點主要病蟲害差異較大,普遍存在的病蟲害有介殼蟲、蚜蟲、天牛、根腐病、流膠病等。除此之外,點1有“火風,(當地俗稱,下同)、紅蜘蛛,點3有火風,點4有流膠病,點5有火風、流膠病,點6有吉丁蟲,點7有蜂,點8有膏藥病、炭疽病等,點10有食心蟲,點11有膏藥病、火風等。防治方法也不盡相同,點1主要在冬季涂白及3月噴施石硫合劑;點2和點8主要是根據病蟲害種類進行對癥施藥;點3主要施用托布津、波爾多液、石硫合劑;點4主要在3月噴石硫合劑、4月噴敵敵畏或敵殺死除蚜蟲、7月噴寶大森、硫酸銅、鉀酸銅;點5主要施用石硫合劑、鉀酸銅;點6、7、9、10、11和點12均為市場購買推薦農藥。從表2可以看出,產區椒園病蟲害較普遍,但防治方法不同,對樹勢、產量的影響結果差異明顯。
3.4 椒園施肥方法情況調查
調查點椒園施肥情況如表3所示,點1至點7調查點一般1年施肥1~3次,主要是秋季基肥、春季萌芽肥、壯果肥。點1施肥2次,時間在當年的3月、10月,施磷肥、復合肥、有機肥、尿素及花椒專用肥,環施法。點2施肥3次,時間在當年的3月、5月及7月,葉面肥噴施,復合肥、清糞撒施。點3施肥1次,時間在3月,環施復合肥和清糞。點4和點8均分別在5月、7月及10月施肥共3次,主施農家肥、羊糞、清糞,點4穴施,點8溝施。點5和點6每年施肥1次,時間分別在2月、10月,施肥種類分別為磷肥、農家肥和化肥、清糞,溝施法。點7施肥2次,時間為2月、4月,施磷肥和清糞,溝施法。點9、點10每年施肥3次,時間在2、3、4、6、10月不等。點11、點12,1年施肥2次,時間集中在2、7、10月。由表3可知,在一定范圍(1年3次)內施肥次數較多的調查點,樹勢較好,產量較高。從產生重要作用。
3.5 椒園修剪、除草和間套作情況調查
調查點椒園修剪、除草、間套作情況如表4所示,除調查點5、點10外,其他調查點均在采收時修剪1次。除草方式及次數則不盡相同,點1、點4和點8每年人工除草3次,點3和點7每年人工除草2次,點5每年人工除草1次,點2和點6每年人工除草或除草劑除草2次,點9每年除草劑除草4次,點10是山坡栽植不除草,點11和點12每年除草2次,分別為除草劑和人工除草。點1、點4、點5、點8、點9和點12椒園均不間套作其他農作物,點2椒樹與李樹間作,點3和6椒園套作土豆,點7椒園套作青菜、土豆及四季豆,點10椒園套作土豆或玉米或大豆1次,點11椒樹與大櫻桃間作。可見,多次人工除草不利于椒樹樹勢和產量;不套作或少套作更有利于營養和生殖生長。此外,忽略椒樹的修剪整形,多只輕剪或不剪,反而影響產量。
4 分析與討論
點4株行距較大、樹勢較好,但產量低。點4主要使用農家肥,缺少磷、鉀等養分,未施萌芽肥,加之病蟲害防治施用殺蟲、殺菌劑種類不對癥,病蟲為害較嚴重,進而影響產量。點12人工除草且無間套作,病蟲為害也輕,但樹勢弱、產量低,分析可知,由于點12施肥種類單一,且施肥不足,長期不施基肥,使得樹體營養不良,樹勢明顯較弱,進而影響產量。
調查點5、6、7、9、10,11和12,樹勢均較弱,產量均顯著低于調查點1、點2和點3。分析原因:其一,點5和點7病蟲害防治不及時,防治次數少,且不對癥。點6、點9至點12次數雖多,但大多盲目施用農資店推薦藥,常常藥不對癥,均未達到預期防治目的,導致椒樹病蟲危害嚴重或樹勢衰弱,產量降低。其二,施肥不足、種類單一且施用時間不科學,如點5,全年僅2月施肥1次,頭年采果前后未施基肥,花期、果期未施保花促果肥,也未另施根外追肥,施肥嚴重不足。其三,點6、7、10和11均套種,且點7套種多樣作物,椒園土壤翻動太過頻繁,不僅不利于椒樹淺根系生長[7],且頻繁翻土對根系的機械損傷加重了花椒根腐病的感染和危害。
調查點4至7、點9至12,均存在一個共同問題,椒農對椒樹病蟲害認識不足,不能對癥施藥,少施或亂施情況較嚴重,致使病蟲害得不到有效控制,需普及病蟲害知識及防治措施,提高椒農準確判斷力,減少病蟲危害。
另外,調查各點椒農大多誤認為修剪枝條會損失產量,忽略了椒樹修剪,不重視結果枝組培養,椒樹病弱枝、重疊枝過多,反而對樹勢和產量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調查還發現,阿壩州汶川縣椒園6~7月受氣候影響易出現花椒葉片變黃、果實發黑、掉果掉葉的現象,當地人稱“火風”,與康良儀、高舉和吳隆杰等[8-10]研究蠶豆、萵筍和馬鈴薯“火風”類似,需在花椒果實膨大期結束后重點防治。
5 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5.1.1 栽植密度。葉友恩[11]等研究表明,造林密度對花椒成活率影響不明顯,但對生長量和結果量影響顯著。從理論上講,株行距越大,越有利于椒園通透性和椒樹根系土壤微環境,從而利于樹體光合作用、營養吸收、枝干和果實生長等,進而有利于樹勢和產量。但在實際生產中,栽植密度應綜合權衡經濟、生態效益。
5.1.2 施肥管理。椒樹所需營養元素有10多種,不同生長階段對樹體的養分需求不同,萌芽抽梢長葉階段以需氮為主,果實生長期鉀肥需要量增加,花期對磷的吸收增多。因此,應結合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不同階段的不同需肥特點,適時、適量地施用不同肥料。施足基肥在周年生產管理中尤為重要。
5.1.3 間套作和除草方法。花椒屬淺根性樹種,人工除草方法和時間不當會擾動和破壞椒樹根系,人工除草翻土越深、次數越多破壞力越大,科學輔以除草劑除草反而效果更佳。少間套作或不間套作更有利于提高椒樹產量和壽命,應該與間套作對椒樹根系擾動、作物與椒樹爭搶水肥養分有關,這與黃瑞林等[12]對椒園間套作模式調查結論一致。
5.1.4 椒樹的修枝整形。科學合理的修剪對促進樹體生長和花、果生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種植戶需轉變觀念,加強修剪技能,提升椒園的整體管理,防止椒園樹勢早衰,延長椒園豐產期。
5.2 建議
5.2.1 椒園耕作、管理方法和模式。耕作、管理模式不同,椒園表現差異明顯。椒樹的樹勢、壽命由諸多因素決定,綜合本項目調查結果,結合生產實際,認為比較科學、高效的椒園耕作、管理措施有:①椒園選址要充分考慮排水防澇,建園不要選在地勢低洼之地。椒樹盡可能行間起壟,有條件的園子可修筑排水溝,防止積水成澇。②椒樹定植時綜合考慮經濟、生態效益,株行距要適中,宜在2~3m×2~4m之間。③椒樹施肥要基肥追肥配套施用。施肥方法有環狀、條狀、放射狀、穴狀施肥和撒施等。基肥要施足,在采果后越早施越好,主要施用有機肥,混合氮肥、磷肥或花椒專用肥,結果樹比幼樹用肥量大。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根據各物候期的不同需肥要求施以追肥,以速效性肥料為主,一個生長周期內追施2次以上。萌芽前可施萌芽肥,以清水肥配以氮、鉀肥為主。花期和果實膨大期可分別葉面噴施保花保果肥及壯果肥,以提高坐果率及促進果實膨大。④有針對性地進行病蟲害防治很重要。根腐病可在椒樹傷口涂索利巴爾原液和根腐散,同時用多菌靈灌根處理,病死的植株盡快移出椒園,用石灰粉及多菌靈清理病株所在土壤;熬制石硫合劑涂抹樹干預防膏藥病等多種病菌;蚜蟲可用黃板或生物防治;5月花椒果實膨大期結束后,部分高溫多雨極端天氣地區,及時噴施“大森”或硫酸銅或硫酸鉀防止“火風”發生等;⑤椒園間套作要慎重。盡量不間套作其他作物,若要間套作,盡量選擇植株小、水肥需求不是很高的植(作)物,且在椒樹主干周圍地面保留50cm以上不套作。⑥除草方法要合理。適時人工除草,適當結合除草劑除草,除草次數不宜過多。建議用覆除草地膜等危害較小的除草方法;⑦要重視椒樹的修剪、整形。老樹適宜在春季修剪,弱樹、幼樹和盛果樹在秋季修剪,果實采收后至翌年萌芽前都可進行。幼樹整形修剪多采用多主枝叢狀形和自然開心形2種樹形;盛果期樹結合整形進行修剪,以短截為主,疏剪和回縮相結合,逐年疏剪多余的大枝,疏除冠內交叉枝病蟲枝,同時短截營養枝,培養和調整各類結果枝組,維持健壯的樹勢,以實現壯樹、穩產、高產;老齡樹的修剪以疏剪為主,疏弱枝留強枝、疏短枝留長枝,疏小枝留大枝,去老枝養小枝,疏除病蟲害枝,留壯枝壯芽,以恢復樹勢。
5.2.2 加強椒園耕作、管理技術的試驗示范和人員培訓。首先,針對椒園病蟲為害嚴重、豐產期和椒樹壽命縮短等生產中的突出問題,加大試驗投入。抓住全國花椒產區,特別是四川省高度重視花椒產業發展、著力打造四川花椒產業品牌,繼續深入調查研究椒園耕作模式對產量、壽命的影響,進一步總結出更加全面、精確、標準的椒園高產高效耕作及管理模式。其次,針對部分椒農“眼見為實”的認知現狀,廣泛開展現場技術示范,以示范戶帶動技術推廣應用。第三,針對四川省花椒產區相對偏遠、分散的現狀,大力加強基層林技人員和種植大戶的技術培訓,培養更多的“土專家”,就近指導、服務當地花椒生產。
參考文獻:
[1]畢君,趙京獻,王春榮,等.國內外花椒研究概況[J].經濟林研究,2002(3):46-48.
[2]李佩洪,陳政,龔霞,等.資中縣無刺花椒引種試驗[J].現代農業科技,2015(22):105-106.
[3]陳旅,楊途熙,魏安智,等.花椒研究概況[J].中國調味品,2016,41(10):149-156.
[4]畢君,王春榮,趙京獻,等.北方花椒主產區種質資源考察報告[J].河北林果研究,2003,18(2):165-168.
[5]郭君雅,田呈瑞.花椒開發利用的現狀及前景分析[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8(8):167-168.
[s1付陳梅,闞建全,陳宗道等.花椒的成分研究及其應用[J].中國食品添加劑,2003(31):83-86.
[7]余曉林.花椒根系分布對產量形成的影響[J].林業實用技術,2006(02):10-11.
[8]康良儀,周家熾.關于云南蠶豆火風病[J].微生物學通報,1981(04):153-155.
[9]高舉,張德學.萵筍(火風)病的防治方法[J].天津農林科技,2003(03):39.
[10]吳隆杰.高錳酸鉀浸種防馬鈴薯晚疫病好[J].農技服務,1994(08):30.
[11]葉友恩,郭鵬飛,溫玉紅,花椒不同造林密度成效試驗研究[J].甘肅林業科技,2010,35(3):39-43
[12]黃瑞林,王瑩鈴,孫煒,等.花椒不同間作模式栽培技術的調查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10):10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