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艷 陳楚文
摘要:觀光茶園是以茶業活動為基礎,茶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新型生態農業觀光旅游項目,這種新型生態旅游形式滿足了當代消費者對回歸自然和休閑娛樂的迫切需求,在我國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以我國觀光茶園景觀為例,詳細分析現階段觀光茶園景觀設計中存在問題,提出幾點相應的對策與建議,旨在為今后我國觀光茶園景觀設計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觀光茶園;茶文化;規劃設計
隨著現代科技的不斷進步,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大力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的改變。同時,一系列環境問題也圍繞著城市居民,如交通擁堵、霧霾等。因此,尋求舒適的生活環境、貼近大自然的休閑方式成為人們迫切需求。近年來,隨著人們旅游觀念的轉變,生態旅游、鄉村旅游開始蓬勃發展,人們渴望多樣化的旅游形式,尤其是對自然環境的追崇,到茶園中去親近自然,享受品茗的愜意也成為越來越多游人的選擇。
1 我國觀光茶園景觀的發展現狀
以茶園為特色的觀光農業的涌現,要追溯到1970年臺北市木柵觀光茶園的開園。隨后,觀光茶園逐步發展成為旅游市場的新星。尤其是近些年來,從中國知網等學術網站中收錄的中文文獻數目和質量來看,總體呈上升趨勢,說明各地學者對于觀光茶園研究的不斷深入;不少城市正加大觀光茶園的規劃建設,觀光茶園數量不斷增加,出現了一些全國聞名的代表性茶園。如梅家塢茶文化村、十里坪茶文化觀光園、大木山騎行茶園、雁南飛茶田景區、安溪茶葉大觀園、余杭徑山茶宴等等。各地茶園建設既依賴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地方企業的主體作用,更離不開國家政府的關注和投入。2001年,國家旅游局公布開展工農業旅游,觀光農業開始迅速發展。2016年,農業部下發了《抓住機遇做強茶產業的意見》,茶產業得以重視并在各地如火如茶的規劃建設。《意見》指出,盡管我國是世界第一大產茶國,但茶產業大而不強、大而不精、大而不彰,需要進一步發展。在茶產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在全省各地的大力發展下,觀光茶園已經成為全國人民最受歡迎的旅游方式之一,在我國已經成為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而且具有持續升溫的良好趨勢。
2 觀光茶園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2.1 立意缺乏創新
在觀光茶園發展前景良好的趨勢下.全國各地在市場盲目性的誤導下,為緊抓這次機遇,極力追求快速見效的發展模式,導致目前我國觀光茶園都存在著明顯的同質化趨勢。茶園內的茶文化街以及一系列茶文化節慶活動大多以看茶、喝茶、買茶為核心,而諸如茶食、茶護膚品、茶日用品等延伸性產品卻較少,以及一些茶藝插花等對藝術氣息熏陶的產品更是少之又少。地域文化的缺失,立意缺乏創新,使得觀光茶園大眾化,沒有屬于自身獨特的品牌形象,游客重游率低。
2.2 植物景觀單調
大部分觀光茶園都以大面積的茶田景觀為主,植物景觀種類也都以茶樹和地方植物為主,較少有觀花、觀葉、觀果類植物,茶田中缺少色葉樹種的點綴,季相變化不明顯,在植物色彩和空間層次上效果不理想,以致于茶園植物景觀比較單調。
2.3 地方文化特色不明顯
地方特色民俗文化、茶文化、茶歷史,都具有深厚的人文內涵與悠久的歷史,是觀光茶園區別于其他觀光農業園以及其他地區觀光茶園最重要的元素,是一個觀光茶園文化特色的靈魂所在,能夠提升茶園的差異性與識別性。大多數茶園在規劃設計中沒有深入挖掘地方歷史文化,缺乏能夠體現當地特色文化的景觀內容。而一些簡單的茶葉、茶壺、茶杯等造型的景觀小品營建僅是空軀殼,吸引游客的方式太膚淺,不夠深入,無法讓游客深刻感受特色地域文化和傳統茶文化氛圍。
2.4 配套設施不完善
一些觀光茶園沒有得到完整的開發建設,茶園內僅有簡陋的農家餐廳和茶室,服務設施差。公共衛生間偏遠、數量少。沒有綜合的配套服務設施以及專門的管理人員。不方便游人游覽,不能滿足游人基本的休閑、娛樂活動需求,降低游人的體驗感。
2.5 園區功能不齊全
很多觀光茶園都以茶葉生產與休閑旅游為主,服務對象相對狹小,導致茶園功能比較單一。一些茶葉采摘、制茶、茶事體驗活動與茶藝欣賞項目都趨于雷同,缺乏體驗深度,包含地方文化體驗的活動卻很少,缺乏新意,大多數游客都期望能夠體驗更深層次的旅游產品。
2.6 多產業經營水平低
大多數觀光茶園仍然把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作為主導地位,重視茶葉的銷量和直接的經濟效益,并不重視觀光建設的發展而延伸出來的旅游經濟效益,忽視了茶產業和其他關聯產業的結合。發展觀念老舊,缺乏專業人員及科學的經營手段,導致觀光茶園內服務設施檔次較低,以及觀光茶園第一、二、三產業發展的不均衡,嚴重影響了觀光茶園的進一步發展。
3 對策
3.1 創新思維,策劃富有特色的旅游活動項目
富有特點的旅游活動是觀光茶園吸引游人的重要因素,也是區別于其他農業旅游的重要內容。策劃觀光茶園旅游活動項目,可以結合當地特有的茶葉品種和茶歷史,開展相關茶文化活動,突出茶園主題。同時可開展療養旅游產品,融入中醫的養生概念、禪茶一味的生活體驗,通過研發與茶相關的菜譜、保健品等形式吸引游客。例如大木山騎行茶園,茶園以“古韻茶香,健康騎行”為主題,在萬畝茶園中建立休閑健身騎行環線,并結合了采摘制茶、養生度假、茶文化體驗等功能。
3.2 豐富景觀類型,提升景觀效果
觀光茶園大多以茶田景觀為主,搭配一些原生樹種,在植物景觀上沒有做過多的設計。除本地特色茶葉品種外,也可適當引進一些色葉茶樹進行科普,以豐富園區的茶樹種質資源。還可將觀花、觀葉、觀果類園林樹種與茶田景觀相結合,如櫻花、紫薇、桂花、梅花等,可豐富觀光茶園的季相變化,增添茶園的色彩,提升了茶園景觀效果。在功能性建筑周邊、廣場綠化、人口景觀中,可以選擇凸顯茶文化內涵的植物,也可打造茶意、茶形象的植物造型等,提升茶園文化主題。如福建漳平永福鎮將櫻花與茶樹景觀相結合,不僅提高了茶園的景觀特色,還吸引了大批的賞櫻游客。
3.3 深入挖掘茶園文化內涵,提升文化品位
旅游是心靈的放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間隙尋求的不只是一個單純的物質空間,追求的是自然景觀與特色文化的結合。而各地觀光茶園只有不斷探求自己獨特的文化靈魂,才能實現從空間向藝術品的升華。觀光茶園共有的特點在于我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而其多樣性則在于各地與茶融合而成的風俗習慣。其中,建筑、小品、鋪裝和標識的獨特性、主題性,是最生動形象體現茶文化內涵的元素,也可在墻面涂繪一些古代農民采茶、制茶的圖畫,向游客展示各地悠久的茶葉種植歷史。此外,還可以將宗教和教育等理念融入茶園文化,通過茶文化節、禪茶體驗等方式,既實現精神升華,又能培養一批茶業工作者。如余杭的“徑山茶宴”,通過到寺廟短時間內出家,體驗禪茶一味的活動;參加茶藝館、茶道會所舉辦的茶藝培訓班,并頒發茶藝師證等深層次的體驗活動。
3.4 完善基礎設施
觀光茶園中的基礎設施是指為游客提供咨詢、餐飲、住宿、購物、休閑、茶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等服務,保證茶園正常運營的場所和物質基礎。如游人服務中心、停車場、各種功能性建筑、景觀小品、環衛設施、標識系統、照明系統、解說系統等。觀光茶園的設計,必須從結合地形、游客、服務半徑、未來使用頻率和各景點之間的位置關系等多方面進行通盤考慮,系統布局,確保規劃的合理性和優化性。還應適當結合“互聯網十”現代餐飲住宿服務,同步互聯網傳播,體驗分享,加快智慧旅游建設,方便游客信息的獲取,并得到宣傳的目的。
3.5 加強多產業融合發展
觀光茶園需要尋求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以實現多種社會功能在一個園區的融合。在舊式園區茶業生產、餐飲購物、住宿休閑等的基礎上,增加科普教育、科技展示、茶文化宣傳、觀光療養等上流業務。逐漸提高茶產業旅游商品化水平,打造各地獨有的茶品牌,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交流互動平臺;從茶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結合出發,打造新型特色旅游品牌,進一步傳播和發展茶文化,從而不斷擴大歷史溯源、文化旅游、藝術表演等高層次產業的受眾,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最終要在打牢茶產業根基的基礎上,走上一條“茶園搭臺、文化唱戲、商旅進駐”的一體化發展道路。
4 結語
在整個觀光農業轉型升級的大環境下,而觀光茶業扮演著重要角色,極具發展前景。但由于前期發展缺乏戰略性、長期性的規劃,導致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跟風模仿的不良發展模式,在大量觀光茶園建起的情況下,真正質量高,發展理念先進的模范園區仍然較少,更多的是對于茶業生產區的簡單改造,阻礙了整個觀光茶園旅游市場的發展。對于集生態示范、科普教育、賞茶品茶、采摘游樂、休閑度假、生產創收于一體的觀光茶園的規劃設計應該提高重視。只有通過大批高質量園區建設,才能帶動我國觀光茶園市場走出一條高品位、差異化、特色化的創新之路。
參考文獻:
[1]李鳴文.觀光茶園景觀設計研究[D].長沙:湖南農業大學,2008.
[2]周小平,楊海軍.生態觀光茶園景觀創設[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3):153-154.
[3]孫力,張永利.景觀生態茶園建設[J].茶業通報,2011(2):53-54.
[4]殷西亮.國內茶文化旅游研究綜迷[J].浙江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12,8(4):12-17,32.
[5]李武強.休閑度假區茶園的建立及管理研究[J].吉林農業,2010(11):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