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宇
摘要:鄉村集市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不論是在鄉村民眾的日常生活還是生產活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對XX人進行了訪談,采用功能主義人類學視角,從余糧堡集市的基本情況、參與者和經營內容等方面,詳細分析余糧堡鎮集市的結構與特點,對農村集市的功能做初步的探討。
關鍵詞:鄉村集市 功能 人類學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3-0080-02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人口占主體,農村問題一直備受各界關注,集市作為連接國家、城市和鄉村的重要紐帶,具有重要的社會文化、經濟、政治和娛樂等功能。“集市與宗族、鄉村、民間信仰并稱為人類學、民族學解讀中國社會文化特征的四大經典范式。不同于集市,其他三種均側重于從內部解讀鄉村社會形成機制的范式。”費孝通先生也認為集市是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并在其著作中多次提到集市等市場貿易系統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功能主義人類學理論,通過詳細分析余糧堡鎮集市的結構與特點,對鄉村集市的功能做初步的探討。
一、功能視角的引入
上世紀20年代,功能主義分析方法興起并被廣泛關注。拉德克里夫-布朗的功能主義強調結構,他將社會結構定義為:“在由制度即社會上已確立的行為規范或模式規定或支配的關系中,人的不斷配置的組合。”并進一步指出,“一切文化現象都具有特定的功能,無論是整個社會還是社會中的某個社區,都是一個功能統一體。構成統一體的各個部分相互配合、協調一致,研究時只有找到各個部分的功能,才可以了解他的意義。”本文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分析余糧堡集市的結構體系來探討鄉村集市的功能。
二、余糧堡鎮集市的結構體系
余糧堡鎮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位于通遼市區西南33公里處,轄38個行政村。境內有京通鐵路、111國道、通庫公路及通赤高速公路。正是由于地理、交通等方面的優勢促成了集市的發展與繁榮,同時也使集市更易適應在現代化過程中發展,促進其功能的轉變。
(一)余糧堡集市的基本情況
(1)地理位置。余糧堡鎮市場于1989年興建,經歷了一次搬遷和兩次擴建。早在上個世紀初余糧堡鎮就已成為小有名氣的農畜產品集散地。1991年余糧堡集市被原哲里木盟委、行署劃定為通遼黃牛交易中心,且被指定為國家農業部定點市場。該集市現位于余糧堡鎮的西北方向,地勢平坦、寬闊,臨近火車站。
(2)市場基礎設施。整個市場大致分為工業品區、農副產品區和黃牛交易區等。每個區域都有固定的位置,服裝、雜貨、蔬果等攤位均在地上擺攤銷售,少數服裝區賣者自己組裝衣架。畜牧交易曾是余糧堡集市的主要交易內容,在畜牧區建有多處大型棚戶,以供數量巨大的牲畜進行交易。在訪談中得知,在2010年左右單獨成立畜牧交易市場后,畜牧交易在余糧堡集市上逐年減少。
(3)市場的管理。據以往資料顯示,余糧堡集貿市場的市場管理原由余糧堡工商所負責,現承包給某公司進行管理。管理者負責集市的治安與管理,集市的基礎設施的維修與經營。賣貨者需每月給管理者一定的攤位費。另外,集市還配有完善的咨詢、仲裁機構,規范市場交易行為,維護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使市場健康運行。
(二)集市上的參與者
拉德克里夫-布朗將社會結構看作一個文化統一體,這其中不僅包括人與人之間組合成的群體,還包括個人在這個群體中的位置。在余糧堡集市上,就有這樣幾種人,他們之間互動頻繁、聯系密切,且在幾種身份之間互相轉換。
(1)賣者。集市上的擺攤者大部分是本鎮的居民,他們稱自己為“做買賣的”或“趕集的”。一類是市場周圍的固定店鋪經營者,他們大部分以店為家,吃住都在店鋪,常年開門營業。平日里生意一般,但是在集日這一天,生意最為紅火、熱鬧。另一類是較固定的市場內擺攤者,他們是真正的“趕集人”。
(2)買者。楊慶堃在《鄒平市集之研究》中指出,兩種市集中的活動范圍一是賣者范圍,一是買者范圍。余糧堡鎮轄區內有38個村子,在集日這一天,周邊村民大部分都會前來趕集,趕集的人多時上千,甚至上萬。
(三)集市的經營內容
集市上的商品約有12大類,如針織服裝、日產百貨、瓜果蔬菜等,尤其上市黃牛,最多可達4000多頭。市場輻射面積廣,涉及黑吉遼京津等十個省市及近百個中小城市。可以說,余糧堡市場曾是東北、華北和中蒙邊境畜牧業的集散地。如今,余糧堡集市的經營商品主要是針織鞋帽、五金土產、日常用品、農副產品等。
三、集市的功能分析
功能主義認為,“任何事物或現象都是一種功能的體現,社會正如一個有機體一樣,其中存在的活動或想象都是社會存在、社會整合所不可缺少的過程”。農村集市的功能是一體的,他們之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共同造就了集市。分析農村集市的結構,以便更好地了解集市的功能,從而探究傳統集市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及在社會中所具有的功能。
(一)經濟功能
經濟功能是集貿市場最主要的功能,維系著集貿市場的正常運行。第一,集市是一個商品交易場所,他的產生最初是出于一種經濟需求,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社區民眾的日常生活需求。一方面,集市為人們提供日常所需,在最大范圍內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物資進行調劑。另一方面,商販在售賣商品時需要考慮到成本,如果沒有固定的時間和場所,其銷售需求也不能得到滿足。雙方需求的滿足是集市得以發展最主要的原因。第二,促進地方發展,活躍地方經濟。據通遼年鑒統計顯示,科爾沁區2006年的農村集市貿易成交額總計82 350萬元,其中生活用品市場8個,成交額實現33 350萬元,農畜產品市場1個,成交額實現49 000萬元。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集市貿易對地區經濟發展具有重大貢獻。第三,改善農村經濟結構,調節和引導農業生產。余糧堡鎮是一個農業社區,以農業生產為主,從事集市貿易的趕集人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農民。集市貿易促進了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有助于農村經濟的轉型。
(二)社會文化功能
集市對人們還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由于農業生產的特點和環境的封閉性,農民的生存空間被限制在相對很小的范圍內,鄉村集市的發展,擴大了人們的社會接觸面,在一定程度上開闊了農民的眼界和見識。從社會化理論來說,鄉村集市可以說是鄉村居民社會化的主要場所。
(三)娛樂功能
如布朗所言,那些滿足附近居民日產所需的小集市,同時也滿足了其所需要的社交本能,這些集市是農耕時期人們活動的唯一娛樂場所。從李景漢等人的調查來看,在上個世紀20—30年代,當時的農村沒有適當的娛樂,人們除舊歷新年可以聽秧歌看大戲以外,平日里只有逛廟會趕集市的消遣,冬季則蹲在墻角屋檐曬太陽。盡管現代傳媒帶來了很多娛樂方式,但是沒有一種能像趕集這樣熱鬧、真實了。
四、結語
功能主義是具有二元性的,集市之所以得以繼續存在和保持,也是如此。一方面,集市滿足社會整體的需要。人類學將集市放置于整個社會系統當中,可見他是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聯系的生活空間或生存手段。另一方面,他能夠滿足個人的需要。不論是從買者還是買者的角度來說,趕集都是必要的生產生活方式,賣者趕集為生活,是基本需要;買者趕集過生活,是派生需要。
雖然集市在20世紀并沒有消失,但在交通、物流、信息等快速發展的21世紀,集市仍然面臨著眾多的挑戰。余糧堡鎮現建有一座集農副產品、生活日用品及電子電器產品于一身的商城,和五家以上大型綜合超市。同時,網購渠道也是集貿市場面臨的另一大挑戰,現已有五家以上快遞服務機構成立。
隨著商品市場的繁榮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的基礎設施與市場類型逐步完善,商場和超市的“進村”速度會逐漸加快,傳統集市的存在與發展面臨一定的挑戰,如何正確積極引導集市的健康發展尤為重要,也值得繼續討論。
參考文獻:
[1]拉德克里夫-布朗.社會人類學方法[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8.
[2]楊慶堃.鄒平市集之研究[D].燕京大學,1934.
[3]李然.集市:人類學透視社會整合新視野[J].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