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碩
摘要:《土生子》是黑人作家理查德·賴特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锻辽印分械闹魅斯珓e格·托馬斯是當時社會最底端的人物,賴特并沒有給他注入文學作品中常有的英雄角色,恰恰相反,別格在書中表現得膽小懦弱、郁郁寡歡,有著暴力傾向,滿腹都是對現實的不滿與怨恨。
關鍵詞:恐懼 種族歧視 壓迫
中圖分類號:I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3-0112-02
理查德·賴特(Richard Wright,1908—1960)于194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作品《土生子》(Native Son)是黑人文學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因同時觸動了美國的白人和黑人而真正引起了軒然大波,爭議四起。
1908年9月4日,查理德·賴特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的一個農場上。賴特的父親內森·賴特是個不識字的農民,賴特的母親葉拉·威爾遜是個教書人,賴特還有一個弟弟。在賴特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拋棄了家人去找另外一個女人,剩下賴特與他的弟弟和母親一起相依為命,后來他的母親又得了一種慢性病,他們一家人就只能寄人籬下,居無定所。賴特進過孤兒院,曾在幾個親戚家寄養,15歲起獨立謀生。最后賴特一家在他的祖母家安頓下來,盡管賴特在一所耶穌復臨主義教會學校里學習,但他仍不順從那些宗教戒律。1934年賴特加入了共產黨并在許多出版物上發表自己的文章和詩作。他曾創作并出版了一步反映美國黑人在當時社會所面臨問題的中篇小說集《湯姆叔叔的孩子們》,而在美國的一些地區,這一小說集卻被列為禁書。當時的人們對《湯姆叔叔的孩子們》的反應令賴特非常失望,雖然賴特在這部小說中表現了當時美國所發生的種族歧視,他卻仍覺得這部小說寫得不夠完美不夠直白。所以在他的下一部小說《土生子》中他決定通過更犀利直白的語句來表達當時美國社會的現實,讓《土生子》這部小說“含義雋永,而不只是賺人眼淚”。
理查德·賴特是美國著名的作家、評論家,《土生子》被某些評論家稱為“有永久價值的社會小說和社會批評”,是“黑人文學中的里程碑”。這部作品對后來的黑人文學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有些黑人作家追隨賴特,被稱為“賴特派”。
一、小說梗概
在這部長篇小說中,賴特以有限的第三人稱來描述別格當時的處境,集中展現了別格的思想和生存狀態。賴特寫道:“把別格托馬斯乘以一千二百萬,你就得到了黑人民族 的心理。”從出生開始,別格就生活在壓抑與恐懼中,他并不把白人看作個體而是將他們看作模糊一片的“白色”謎團,他強大,有威懾力,壓得別格喘不過氣。他對這“白色謎團”又恨又怕,試圖報復卻被自己的懦弱擊敗,對于白人富人虛假的慈善、虛偽的正義和所謂的平等感到警惕與排斥。終于,在一次誤殺中,他仿佛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希望,他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壓迫被歧視的人,他成為了“白色”謎團的挑戰者。在小說的三部分“恐懼”“逃跑”,和“命運”中,一步步地使自己的人生走向悲劇。
二、根據《土生子》各個部分對主人公別格進行性格分析
(一)根據土生子第一部分“恐懼”對主人公別格進行性格分析
這一部分的第一節以一只老鼠揭開了恐懼的篇章。老鼠恐懼別格,別格也恐懼老鼠,最后對別格的暴力進行了細節描寫,為以后別格的暴力傾向埋下伏筆。在開篇對別格居住環境的描寫中,也暗示了當時社會中黑人的社會地位,許多黑人都生活在極度的貧困中。別格認為他們解放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采取暴力的方法進行反抗,他和他的家人以及朋友相處得并不和諧,討厭他的母親唱的圣歌。在這一部分中慢慢展現出別格對白人的敵意,把白人們看成是使他走投無路的強大勢力。此處別格感到痛苦卻又無奈,他的生活中充滿了貧窮屈辱和恐懼,感覺自己并沒走一個明確的目標,覺得自己并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白人與黑人之間,富人與窮人之間的不公平早已根深蒂固,這使別格成為劣勢種族和劣等階級,即使白人不在他的身邊,他也會依然覺得自己處處受制。
在第二節中,描寫了別格與朋友去看電影,電影中所表現的白人都是富有的,而黑人們的形象卻都是野蠻、愚笨的,制造出這種大眾文化的白人社會也同樣控制著黑人們的身份。所以他懼怕白人勢力,只能把自己的憤怒與不甘對準了像自己一樣的黑人群體,雖然他想要嘗試搶劫黑人的商店,但是他還是太懦弱了。相反的,他把自己心中的恨轉移到了他的朋友們身上,他的恐懼、矛盾、怨恨都在折磨著他自己。他并不能面對自己是個黑人的事實,他躲在現實的后面,這讓他不僅遠離了他的家人和朋友,也讓他遠離了他自己的內心。
第三節主要描寫了別格初到道爾頓家的情節,展現出了當別格真正和白人們相處時內心的不自在。別格并不把白人當作個體而是當作一個讓他倍感壓迫的整體,這個整體使他窘迫。他沒有辦法和白人相處,并不能掌控自己。同樣的道爾頓一家也是個矛盾體,他一邊壓榨黑人群體,一邊卻做著虛偽的慈善來表示他對黑人的友善。道爾頓太太的瞎眼在小說中也有著象征意義:他和她的丈夫一樣都無視黑人的社會現實。雖然佩吉只是個仆人,但是她也認為自己比別格高了一等,在講話時也會用“你們黑人”這樣的詞語。而當別格融入白人的世界時,他感到非常的不適,瑪麗對他的友善只能采取敵對態度,因為不管瑪麗的目的如何,她的行為都可能讓別格失去這份工作。
第四節里,瑪麗和簡的友善讓別格覺得無法接受,他們對別格的平等對待只能讓別格讓自己是個黑人而感到更加羞恥,也讓別格困惑不解,使他迷茫。從瑪麗對別格講話時用的“你們黑人”可以看出,她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也認為自己是進步分子,但她潛意識里并沒有把黑人當成自己的同類。后面寫別格發現自己在瑪麗臥室時道爾頓太太如鬼魂般出現,在描寫道爾頓太太的“白”時也側面寫出了“白”對別格的壓迫,種族歧視讓他失去了良知。別格意外地導致瑪麗死亡使小說走向高潮部分,反映了別格對白人們又恨又怕。
(二)根據《土生子》第二部分“逃跑”對主人公別格進行性格分析
從結構上,第二部分展開了《土生子》新的篇章,也是情節發展的一個轉折點。在第二部分第一節中,別格開始思考他的價值,他到底想要的是什么。小說的開始,別格遭受的是痛苦,對種族歧視感到不平,他覺得自己并不能逾越這個界限,直到他誤殺了瑪麗,他才找到了屬于他的目標,他認為他周圍的人都是盲目的,永遠服從的。當然,別格也是盲目的,他明明是誤殺了瑪麗卻偏要說服自己是蓄意謀殺,因為蓄意謀殺代表著他真的和白人有了對抗的力量,他愿意借此挑戰白人,他幻想著自己的做法是種偉大的舉動,他覺得自己重生了,活得更像是一個真正的人了。他從此不怕搶劫白人所以開始籌劃索要贖金。
在第二部分的第二節中,別格利用別人對他的偏見來掩飾自己的罪行,轉移他人的視線,他這樣容易地達到了目的,也襯托了當時美國種族歧視的嚴重,在白人們眼里,黑人是不可能有膽量去殺死白人的,襯托了白人方式也是盲目的。別格的計劃被發現后,別格的做法就變得更加無法說清是與非,因為別格的誤殺也是因為他害怕道爾頓夫婦會因為偏見說他對瑪麗有不軌之事,他有這種想法并沒有錯。
在第三節里,別格的罪行被識破,逃亡在大雪紛飛的芝加哥街區里,這場雪也同樣有著象征意義,別格想象著所有的白人都在議論著他,因為他給他們帶來了災難。還描寫了別格在一個房頂選擇了停下,他以一個獨特的視角來觀察當時黑人們的生活,他意識到他既不能擺脫,也不能改變他現在的狀況。在逃跑過程中還殺死了蓓西,在這一過程中,別格的行為已經不是因為壓力了,殺人的時候他意志清醒,他對蓓西不僅沒有愛,甚至憎恨她,她的出現只能讓別格想到他身邊的人,他的母親,妹妹。在別格眼里她們是無知軟弱的,對別格除了責怪什么都沒有。
(三)根據《土生子》第三部分“命運”對主人公別格進行性格分析
在第一節中,白人把一些并沒有發生的東西強加在別格的身上,不僅為了丑化黑人影響,也是為了再次激起白人的憤怒,這使別格十分憤怒,他又找到了反抗的勇氣。簡去牢房看望別格也是小說中重要的一幕,簡告訴別格瑪麗的死他也有責任,這時在別格眼里簡不再是白人群體,而是一個個體了,這是別格第一次對白人有這樣的看法。
在第二節對別格的審訊中,麥克斯對道爾頓虛偽的慈善一語中的,這些也正是別格所想的。麥克爾嘲諷道爾頓虛偽的仁慈,道爾頓卻對這些指控視而不見,也拒絕接受他是創造致使瑪麗喪命的因素之一的從犯的說法。在公眾眼里,別格的審判只是表演給大眾的,而并不是主持正義的開庭。警察強迫別格重演他的犯罪過程也證明了審判的目的,別格在被捕之前就已經被定罪了,讓別格重演犯罪過程也是為了報社能將這個案件寫得更生動而已。
在第三節中,也是小說最重要的一幕里,別格突然看清了自己。通過和麥克斯的談話,別格才在壓抑中站了起來,他不再將白人看作一堵墻,而是將他們看成了個體,他也意識到那些他曾憎恨的白人們也是人,他可以看清他生活的困境不是他自己造成的,其實他和別人一樣盲目。別格與這種覺悟進行著激烈的心理斗爭,他知道自己一定會被判死刑,他希望能多些時間讓他去理解他和別人的關系,盡管他還很難理解,但已經給了他一些力量,審判結果已經不那么重要了。
第四節中麥克斯的辯詞說出了別格內心的感受,他明確指出黑人在幾百年來一直在受著歧視,呼吁白人們要想到,他們一直壓迫黑人就是在為自己挖掘墳墓??勺罱K麥克斯也無法拯救別格,別格才懂得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別格內心的壓抑,一種為了生存而強加給自己的壓抑使他變得暴力,好在最后他擺脫了恐懼與怨恨,最后還是像小說開始時那樣對簡直呼其名了,別格確實開始相信他自己了。
三、《土生子》所折射的別格的黑人靈魂
“《土生子》的主人公別格·托馬斯被認為是新黑人的代表、存在主義式的英雄、悲劇人物、現代反英雄、環境的產物、野蠻的黑人原型的再現等等”(Butler 1991:12-26)。別格,一個擁有復雜情緒的土生子,是美國社會的產物。換句話說,一方面,他是一個美國本土生人;而另一方面,他是一個被他自己的國家在社會、政治和經濟上共同否定的人,但他卻是個被美國創造出來的人。因此他的扭曲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其他美國人一樣,別格也有他自己的美國夢。和大多數黑人一樣,他也是一個種族社會的受害者。然而,他不同。因此,他不僅和白人有著很大的差距,與黑人也有著很大的差距。由于他的慘痛經歷,他對白人的種族偏見和歧視形成了恐懼、仇恨、緊張、蔑視和反叛的性格。
從敘事方法來看,《土生子》是一部心理分析小說。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說的影響,賴特在創作中把較多的注意力放在主人公病態心理的分析和描寫上。但是賴特超越了弗氏突出內心壓抑變態的社會內容,而通過別格殘忍暴力行為以及變態心理軌跡的夸張描寫,試圖集中展示出在種族歧視環境中給人的群體心理感受。
《土生子》通篇都充斥著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被壓迫民族埋藏于心底的深仇大恨,這股仇恨的烈火最終通過別格那充滿絕望的抗爭而燃燒。但是,我們應該明白黑人如果沒有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平等,這股憋在黑人民族心中的怒火總會迸發的,總有一天會燃起反抗的熊熊烈火。這應當喚起全社會尤其是白人社會的覺醒。然而,在這樣一個彌漫著種族主義陰霾的社會里,黑人想要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是無比困難的。他們無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而他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又是那么不堪,因此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像別格一樣,以其死亡為賭注進行抗爭。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實現真正的種族平等路還很長。
四、結語
別格的形象乃是美國文明的產物,《土生子》的書名就隱含這層意思,賴特把對美國社會制度的控訴包含在一個描寫黑人犯罪故事的寓言里。別格一度失去自我,對白人的世界又懼又恨,對黑人民族的表現又感到失望。內心無助,萌動著無理性的破壞欲。最后他通過殺人犯罪反而由本我回歸了自我,由非理性回歸了理性。這樣就擴展了小說所要達到的社會效應。為喚起全社會尤其是白人社會的覺醒,改善黑人的悲慘生活狀況和提高黑人的社會地位、爭取人權的平等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這篇小說使我們以直觀的角度看到了種族歧視對黑人造成的陰影。別格本是一個普通人,和所有的其他人一樣,他讀報紙,看電影,在擁擠的街道上閑逛。別格的性格扭曲是由于鋪天蓋地的社會宣揚與別格成長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問題所造成的。當時別格看的電影中黑人和白人所扮演的角色都有巨大的差別。別格和家人住在臟亂的擁擠的房子里,忍受著饑餓和貧困。這些都會使別格對白人世界產生一種抗拒,既恨又懼,他認為“白色”是他的敵人,對他來說白人都是一樣的不可靠。別格誤殺瑪麗后并未感覺愧疚而是有一種莫名的快感,因為那證明他有了抵抗白人的力量。小說通篇展現了白人壓迫黑人,黑人都很窮困潦倒所以被迫服從于他們,而媒體又總是把黑人描述成禽獸般的野蠻人,所以在這種條件下,別格這樣的黑人會用暴力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是正常的。但是因為種族歧視而產生的暴力更會加重美國社會的種族歧視,而只有白人和黑人可以相互理解的時候,他們才能把對方看成是平等的個體,不再受成見的左右。
參考文獻:
[1]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
[2]理查德·賴特.土生子[M].施咸榮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劉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