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冰
摘要:我國的教育體制不斷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成為各個學校關注的重點問題。為了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學校和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文將具體探討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路徑,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 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3-0204-02
新課程標準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所謂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備的文化素養和學習能力。核心素養培育效果直接關系著學生的自我發展,直接關系著學生的健康成長。小學語文教師作為學生的引導者,擔任著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為了打造高效課堂,為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教師應該實現核心素養培育和語文教學的整合。
一、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必備的能力。一般來說,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語言理解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探索文本主題,總結人物形象。第二是語言運用能力,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靈活運用語言,強化口語表達,平衡語言輸出。第三是語文思維能力,教師要開發學生的潛能,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性思維,使語文學習更加高效。第四是語文審美能力,教師要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深化學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感悟學科魅力。[1]語文核心素養含括的內容比較廣泛,不僅包括聽說讀寫四大能力的培養,還包括語言文字的訓練,包括語言邏輯的養成等。為了將核心素養培育落到實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頭腦中建構具有個人意義的知識體系,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特征,語文知識貫穿中華文化歷史,其中有很多寶貴的學習資源。因此教師應該以語文教材為依托,激發學生對漢語文化的熱愛,不斷深化學生的語文底蘊。
二、新教育背景下培養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必要性
(1)深入理解知識。在課堂上開展語文素養培育,可以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對小學教材中的語文文本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一些文本的理解難度較大,如古詩詞等。核心素養培育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思維和語文審美,語言理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重要文本含義,語言運用可以幫助學生感悟組詞造句的妙處,語言思維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語文審美可以深化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加速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2)豐富教學內容。在應試教育的桎梏下,部分教師采用口傳身授的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理論灌輸,極大壓抑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阻礙了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在應試教育的導向下,語文教學具有功利性特征,教師僅僅在教學過程中傳授基礎知識,且這些知識大多和應試考試緊密相連。長此以往,學生將對語文學科產生厭倦心理,喪失語文學習的興趣。核心素養培育包含的內容較多,在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語文課堂,提高了語文教學效率。
(3)推進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對語文教學提出更高要求,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角色,成為學生真正的引路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擔任著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的重要任務,需要將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作為素質教育的終極目標。縱觀語文核心素養培育,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關乎學生的人際交往、自我表達,語言思維能力關乎學生的知識獲取、知識吸收,語文審美能力關乎學生的情感抒發、審美情趣等。[2]開展語文素養培育,可以使學生上升到新的發展階段,響應素質教育的號召。
三、立足核心素養,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重要路徑
(1)發揮引導作用,鼓勵語言表達。小學生處在成長的特殊階段,教師需要筑造學生的學習之路,為學生指引學習方向。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教師應該明確教學目標,為學生布置層次化的學習任務。核心素養培育豐富了語文教學的內容,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更多語言表達的機會,使學生將所學理論轉換為語言實踐。教材為核心素養培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教師應該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借題發揮拓展學習空間,使核心素養培育更加高效,使人才培養落到實處。
比如,教師在講《亡羊補牢》和《揠苗助長》這兩個寓言故事時,可以先讓學生提前預習,準備以下幾項工作:第一,查閱文本的生詞,明確陌生字詞的讀音。第二,通順朗讀文本,基本知曉文本內容。在課上,教師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讓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朗讀,鍛煉學生的語言思維,并著重考查學生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增強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在文本內容教學基本完成后,教師需要搭建自我表達的平臺,設置開放性的引導題目,如:“通過這兩個小故事我們學習到了什么?”“這兩個故事對我們的學習生活有著怎樣的啟示意義?”“寓言故事具有怎樣的特征?”教師可以分配小組,讓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創設教學情境,提升審美情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課堂上來,和作者達到心靈上的遙相契合,感悟文本情感,知曉文本主題,教師應該創設科學的教學情境,并合理借助現代教學手段。網絡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其與教育領域的融合更加緊密,將信息技術應用在課堂中,可以收獲事半功倍的效果,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互聯網中有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應該以互聯網為基礎,調用其中的教學視頻、教學圖片等,使情境更加貼合文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3]
比如,教師在講《雅魯藏布大峽谷》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圖片,并播放一段雅魯藏布大峽谷簡介的視頻,為學生介紹與雅魯藏布大峽谷相關的知識,如雅魯藏布大峽谷的地理位置、風景特色等。雅魯藏布大峽谷是我國自然風光的代表,是造化神奇的產物。在引導學生縱覽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景色之美后,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我國的其他自然景觀,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為自己中國人的身份而倍感驕傲。
(3)開展課外活動,增強實踐能力。僅僅將教學工作局限在課堂內是不夠的,教師應該開展多元化的課外活動,帶領學生深入到課外實踐之中,獲得更加強烈的學習記憶。在語文教育中,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缺一不可,理論教育是實踐教育的先導,實踐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實踐能力也是核心素養的體現,因此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將實踐活動和語文教學緊密聯系在一起。
比如,教師可以借助社會中的教育資源,引領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社會上有很多志愿者,這些志愿者從事各種公益服務,為助推社會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教師應該讓學生向這些志愿者學習,并與學生共同開展公益服務,如為養老年院的老人獻愛心,為自閉癥兒童帶來陽光等。在活動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就活動內容開展寫作練習,書寫自己的心得感想,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教學體制不斷改革,素質教育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在小學語文課堂,核心素養培育至為關鍵,只有促進學生的綜合性發展,才能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傳統課堂束縛在僵化教學體制之下,教學內容相對匱乏,教師應該以核心素養培育作為教學補充,提高語文教學效率,實現學生成長。
參考文獻:
[1]饒鼎新,劉正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拓展性課程建設探索——基于杭州市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考查[J].上海教育科研,2018(11):45-50.
[2]戚震華,王紅霞.讓語文課有點哲學味——景華小學“語文兒童哲學”的實踐探索[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18(10):20-22.
[3]王壽彩.基于小學語文核心素養下的低年級“有趣有效”教學方法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23):37.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