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衛凈 滿雪薇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不僅促進傳統鄉村治理范式的改變,同時對鄉村治理的思維方式、治理策略等提出新的挑戰。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打破傳統的鄉村治理模式、積極推動鄉村治理主體多元化,轉變村民傳統意識,優化整合鄉村資源發展集體經濟;進一步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實現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
關鍵詞:鄉村振興 鄉村 鄉村治理
中圖分類號:D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3-0243-02
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進程中,農民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依靠種植農業且很少接受教育的人,過去的治理模式已經不適合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探究目前鄉村治理存在的問題,對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一、鄉村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1)鄉村治理主體弱化。受傳統制度的影響,目前我國的鄉村治理主要依靠鄉鎮政府及村民自治組織。一方面,目前鄉鎮政府的部分工作人員受教育層次相對比較低,對于鄉村治理工作仍采用傳統的被動治理模式,導致其工作缺乏創新性。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鄉村中基本僅剩老年人及幼童居住。大部分的青年人涌入城市工作,或大學畢業之后選擇留在城市就業。鄉村中的老齡化嚴重,村民自治組織缺乏年輕血液。加之城鎮化進程的發展,沖擊著鄉村傳統文化,使得鄉村治理主體文化意識相對弱化。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其一,我國的鄉鎮政府部分工作人員年齡主要集中在45歲左右,缺乏年輕血液。他們習慣過去的鄉村治理思維,對于新的治理模式接受相對比較緩慢,他們擔心新的治理模式會觸及他們的核心利益。因此會產生“不作為”現象。其二,我國大部分鄉鎮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比較惡劣,引進人才相對比較困難。本地的青年人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人畢業后不愿回到家鄉,認為家鄉就業機會少,缺乏發展機會。其三,隨著近年來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我國中東部一部分鄉村地區成為了城鄉結合部,城鎮化直接沖擊著鄉村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變化,直接影響著鄉村村民的文化意識。
(2)鄉村村民意識薄弱。目前居住在鄉村的村民政治參與意識比較薄弱,他們一般受教育層次比較低。對于鄉村如何治理促進鄉村發展,處于被動狀態。一方面,由于鄉村居民主要從事分散型的生產活動,因而在觀念上比較保守、目光相對比較短淺。部分村民甚至認為目前鄉村治理的困境依靠政府就能解決。同時在過去鄉村中多數法治宣傳活動是由政府推進的,必然法治執行也是經由政府之手。這就造成了鄉村村民法治意識薄弱。從而使得部分村民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只要鄉村貧困,政府就會一直提供幫助。另一方面,村民鄉村治理僅僅是政府的責任,與自己并無太多聯系。目前鄉村中部分村民仍然存在“等、靠”思想。他們認為在鄉村治理中,政府仍然會采用“大水灌溉”的形式。
鄉村村民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主要集中于以下兩方面:第一方面是鄉村村民的受教育平均水平相對比較低。他們的學歷主要集中在初中,甚至有一小部分鄉村村民為小學學歷。尤其鄉村中60歲左右的家庭婦女,她們受到傳統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大部分接受教育程度與男性相比偏低。第二方面,由于受到互聯網等新興技術及村民自身能力的限制,鄉村村民了解相關信息的途徑相對比較狹小,一般主要依靠村部通知,從而養成“等、靠”等思想。
(3)鄉村產業經濟匱乏。我國大部分的鄉村地區,受地理環境、交通、配套等方面的影響,主要依靠農業種植、家畜養殖等維持生活。忽視當地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從而造成當地鄉村資源使用不合理,阻礙鄉村集體產業經濟發展。即便目前部分鄉村地區發展“民宿”“鄉村旅游”,但基本呈現出“碎片化”規模相對較小。他們基本是自家經營,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與創新意識,從而使得這些“民宿”“鄉村旅游”“農家樂”等缺乏當地特色,嚴重阻礙發展。
我國鄉村地區產業經濟缺乏的主要原因是:一是我國大部分鄉村地區地處偏僻地帶,交通線路相對較少,地形一般多為山地或丘陵,相關配套設施建設不完善,導致很難吸引企業進駐鄉村投資。二是我國鄉村地區村民受到銀行貸款等資金條件的限制,導致很多想擴大種植或養殖規模的村民不得不屈于現狀。三是我國多數鄉村地區的產業基礎薄弱。
二、鄉村治理存在問題的對策創新
(1)鄉村治理主體多元。目前我國的鄉村治理主要依靠鄉鎮政府和村民自治兩大主體,但治理能力及績效不容樂觀。因此,鄉鎮政府部分工作人員應借鑒其他鄉村發展較為快速的經驗:一是提高鄉鎮政府部分工作人員的工作、學習能力。定期組織他們學習其他發展較為迅速的鄉村地區經驗。鄉鎮工作人員應從“不作為”轉變為“敢作為”。二是鄉鎮政府應注重高等教育人才引進,激發鄉村經濟的發展。大力發展農村社會組織,同時給予天然的鄉村組織一定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三是吸引鄉紳、鄉賢人才回鄉。因為鄉紳、鄉賢在當地擁有較高的威望,這對鄉村振興發揮著重要作用。鼓勵鄉紳、鄉賢自發組織村民自治組織,激發村民參與治理的積極性。增加鄉村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不僅促進鄉村治理工作更加科學化,而且促進鄉村治理順應民意。四是鄉鎮政府應給予進駐鄉村的“第一書記”最大的幫助。
(2)轉變村民傳統觀念。對于轉變村民傳統觀念,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開展文化教育培訓。由于鄉村教育資源相對匱乏,制約著當地村民的思維水平,也是部分村民觀念落后的根本原因。其二是開展現代思想觀念教育,促使他們主動摒棄“靠、等”的心態。其三是開辦鄉村書社,為村民提供主要學習的資源,拓寬學習的渠道,充分發揮村民的主動性。促使村民轉變傳統鄉村治理觀念,親身參與到鄉村振興的發展進程中貢獻自己的力量,鼓勵村民依靠自己的努力改變現狀。其四是根據鄉村情況及村民自身需求,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講座。比如:與農業種植、養殖、果樹栽培等有關講座。其五是鼓勵鄉村自發組織娛樂項目或鼓勵當地村民委員會從外地邀請文藝團隊到該村演出,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
(3)扶持鄉村集體產業經濟發展。鄉鎮政府工作人員應走訪了解本地區的自然資源,結合當地特色,因地制宜地開發適合當地發展的產業經濟。主要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其一,對于目前已存在的規模相對較小的工業產業經濟,政府應提供放寬銀行貸款條件、培養人才、開發市場等方面支持。其二,對當地比較零散的農業種植戶、家畜養殖戶等成立種植合作社或養殖合作社,定期為他們提供培訓幫扶、引進先進農業種植技術。這樣一方面村民可以自主控制產品價格,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當地村民相互學習。其三,鼓勵幫扶村民結合當地的傳統文化,打造具有當地村落特色的旅游景區。同時完善“民宿”“農家樂”等相關產業鏈的配套設施。集體產業經濟的發展不僅能夠帶動鄉村經濟,也為鄉村的閑散人員提供了就業機會。其四,鄉鎮政府工作人員應積極發掘本地的文化遺產或有特色的民俗活動。尤其是對于存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村落,應積極幫助扶持他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或做成文化產業。
三、結語
鄉村治理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伴隨著鄉村振興戰略及精準扶貧戰略的提出,促進了我國鄉村治理的發展。科學合理的鄉村治理既能更好地滿足鄉村發展,也能加速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針對當前我國鄉村治理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探析鄉村治理應增加治理主體多元化、轉變鄉村村民傳統觀念、扶持鄉村地區發展集體產業經濟等幾方面提出建議。希望為鄉村治理道路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藝.我國鄉村治理機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5(4):81-86.
[2] 劉振杰.鄉村治理中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中國民政,2016(14):34-36.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