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娜 魏曉軍
【摘要】新課標要求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分析思考能力,因而史料實證成為初中歷史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史料教學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史料,讓學生通過直觀認識和閱讀文字的形式,從不同角度了解歷史。在教學中,利用史料閱讀來解答問題,是鞏固史料閱讀的方式之一,也是培養學生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的方式。
【關鍵詞】初中歷史 史料閱讀 選擇題
一、初中歷史中的史料
新課標是建立在素質教育基礎上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對于初中歷史教學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要求學生在學習歷史過程中,要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思維品質,這種品質是由歷史知識、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和方法、對歷史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多方面的綜合。
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需要培養他們的歷史時空觀念,要求在分析歷史事件時,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出發,也要聯系當時的地理環境,這樣才能客觀地分析歷史事件。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不僅需要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還要通過史料教學來加深印象。史料教學不僅可以培養歷史時空觀,還能通過史料實證,來還原歷史真相。
歷史教學中的史料,包括文字史料、圖片、音像等部分。文字史料又分為文獻史料和文藝史料兩部分,文獻史料指的是歷史典籍,像佐傳》、《史記》、《漢書》以及各個朝代的官方史料;文藝史料是不同時代的筆記、小說、詩歌等形式,這些文學作品都間接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狀況。
圖片史料包括不同時代的地圖、繪畫,攝影作品,以及古代遺跡和文物的照片。音像資料包括紀錄片、影視資料等。
在歷史教學中,對史料的運用都是以閱讀文字史料為主,觀看圖片和音像史料為輔。
二、初中歷史史料閱讀與問題解答
初中歷史教學中,無論是作業還是考試,對問題的解答都和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密切相關。
目前,初中歷史的問題解答包括多種形式,既有掌握基礎知識的選擇判斷題,也有探究性材料論證題、材料論述題、圖像題等形式。這些不同形式的問題解答,一方面是為了提高學生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也督促學生學生去認真閱讀史料,通過史料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歷史價值觀。
初中歷史的考試題,這幾年越來越靈活多樣,尤其是中考時的考試題,常常將初中整個階段的歷史知識綜合在一起進行材料分析,需要學生對史料有系統性的研究。像關于中日關系,遠的可以追溯到唐朝,那時中日文化交流頻繁,有日本人來唐朝學習中國文化,也有唐朝佛教向日本傳播,到明朝又有倭寇騷擾沿海事件,清朝有甲午戰爭,上世紀有日本侵華。這些事件在初中學習中,容易掌握和分清,但在畢業時作為材料分析題,就需要學生運用邏輯思維能力來進行分析。
遇到這樣的試題,僅僅依靠歷史課本上的知識,學生很難進行論證和分析,就必須要通過閱讀史料,觀看圖片、音像資料來加深記憶,才能做出滿意的答案。
選擇題看上去簡單,但很多考試題非常靈活,常常需要在幾個相似的答案中找到一個否定的答案,例如有個題目是在一個出土的青銅編鐘上刻著19個字,字體應該是哪一種,要求在“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選擇一個;還有“我國上下五千年”應該從以下哪個歷史人物開始,列出的是“黃帝、炎帝、舜、禹”。這些看似簡單,其實對于初中生來說,也存在難度,光憑死記很難分辨。
還有些判斷題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設置,有道選擇題是,一部表現劉邦的電視劇,呂雉帶著兒子劉盈避難,躲在一家尼姑庵里,你認為哪里穿幫了?說說穿幫理由。
圖像題常常用照片、地圖為背景,讓學生進行材料分析,或者指出錯誤,這些題目都比較受學生喜愛。像通過美國國會照片和倫敦奧運會在希臘取火種的照片,讓學生論述希臘文明對世界的影響;岳飛讀兵書的背后掛著南宋和金國的地圖,讓學生分析錯誤在何處。
無論是材料分析題,還是選擇和判斷題,以及圖像題,都需要學生具備豐富的歷史知識和分析能力,這些題目靈活而且符合少年心理需求,因而學生不感到枯燥。
要解答這一類題目,不僅需要在課堂上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更要通過讓學生閱讀史料來加深記憶。
三、利用史料閱讀解答歷史問題的技巧
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運用包括文字、圖片和音像三大類,這三大類都是互相促進的,缺一不可。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將這些不同類型的史料進行穿插,讓學生既有直觀印象,又有文字敘述產生的聯想。
直觀印象主要是圖片史料,像古代文物中的青銅器、不同朝代的地圖等,在展示這些資料時,要利用新媒體教學工具,多方位地進行展示,將文物的各個側面,以及銘刻的文字都要介紹給學生。而不同朝代的地圖,不僅要詳細講解,還要讓學生記住不同時期的地名,這樣通過講解和觀賞,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在展示圖片史料之后,還要通過文獻資料閱讀,以及不同時代的詩歌描述,都能加深學生的印象。
像南宋和金國之間的戰爭,在講解課文之后,可以讓學生通過北宋地圖和南宋地圖的對比,來了解當時金國侵占北宋的情況;也可以通過觀看《精忠岳飛》電視劇片段來了解岳家軍抗金的情況,再通過閱讀陸游、楊萬里的詩歌,來了解當時南宋愛國人士的心態。
在教學近代史和世界史時,由于近代史離我們生活的年代比較近,圖片史料、音像史料比較豐富,但越是豐富,越不能過多運用,因為直觀史料運用過多,反而使學生眼花繚亂,容易張冠李戴。應該選擇文字史料讓學生進行閱讀,這樣交叉使用,才能取得效果。
圖片史料具有直觀性,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只有輔導意義,在論述和分析時,需要用文字進行。如果文字史料運用不足,學生缺乏文字敘述能力,就不能對論述題做出有邏輯性、語言通暢的表述,這是歷史教學中要注意的問題。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提供短小精悍的文字史料,可以通過通過網絡下載,在報刊雜志尋找等方式來滿足學生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