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凈凈 楊麗
摘要:英語詞匯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年來,我國英語教學的研究越來越關注小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涌現出多種教學方法。其中,TPR教學法占據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筆者通過實證研究法,得出兩點結論:1.TPR教學法有利于促進小學英語詞匯學習;2.TPR教學法有利于提高小學生英語詞匯學習積極性。因此,筆者建議四五線城鎮學校促進TPR教學法在英語課堂上的系統運用。
關鍵詞:TPR教學法;英語教學;小學生;英語詞匯
一、引言
英語詞匯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TPR教學法充分利用體態語進行互動教學,與小學生活潑愛動的年齡特點相符合。在一線城市,TPR教學法受到諸多小學的青睞并取得顯著效果。然而,在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四五線城市中,雖然學校較為重視對老師們進行教學法方面的培訓,但是由于師資力量有限,同一個老師需要擔任多個班級的教學任務,從事教研的精力難免被分散。因此,四線城市小學的英語課堂上尚未系統使用TPR教學法進行英語詞匯教學。本文旨在通過在河南省平頂山市五條路小學實施教學實驗,驗證TPR教學法對小學英語詞匯學習的影響,從而促進TPR教學法在欠發達地區小學中的推廣和系統運用。
二、文獻綜述
TPR教學法,即“全身反應教學法”,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James Asher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他將TPR教學法應用于日語、俄語等多語種教學過程中,結果證明,TPR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使用身體策略更有效地獲得語言輸入與理解。他在1972年《現代語言雜志》中詳細闡述了夜校中的成人學生在TPR教學法的實施過程中對德語的習得情況,經過此次實驗,Asher(1974)還發現:針對較為抽象的詞匯,應該在學生將目標語的運行規律內化之后再做介紹。Krashen(1989)高度贊揚了TPR教學法,認為這種方法可以讓學習者參與到真實有效的學習活動中,從而掌握老師所教內容。1990年,一個叫做Blame Ray的西班牙語老師以TPR教學法為依托,將其發展成一種新型教學方法:TPRS(Totally physical response storytelling)。該教學法主要是通過故事講解、綜合表演等方式,整合語言知識點并進行教學,取得了優異效果。和TPR教學法相比,TPRS在原有的身體語言基礎上,把簡單指令整合成較為復雜的故事講解來進行實施教學,從而突破了部分局限性,發展和完善了TPR教學法。
相對來說,國內對小學英語教學的研究較為滯后,熊學亮(1989)翻譯了日本學者佐能正雪的文章《如何將全身反應法納入》,詳細介紹了TPR教學法的理論基礎、策略、試行方案以及課堂示范等等。余珍有(1992)在《Asher 的二語習得觀和 TPR教學法》中探討了TPR教學法的特征及其二語習得觀。他認為TPR教學法有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將語言輸入學生大腦的右半球,二是將先聽后做動作作為基礎的教學形式,三是以祈使句為基礎的教授語言并帶動其他活動。王黎(2008)在《TPR教學法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運用》中指出,TPR教學法能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與他們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相符合,能有效促進他們的英語學習。
三、研究過程
(一)研究對象:本文著重研究欠發達地區的小學英語詞匯教學,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河南省平頂山市五條路小學四年級的兩個平行班級——1班和3班,其中1班為實驗班,3班為對照班。教學實驗開展之前,兩個班級均由相同的英語老師進行授課,且英語老師對兩班的教學態度和方法基本一致。
(二)研究材料:五條路小學四年級學生使用的英語教材為外研社出版的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年級起點),研究材料是四年級上冊的部分詞匯。選取的詞匯分別有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這四類單詞在四年級詞匯中所占比重極大,同時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利于TPR教學設計。詞匯測試卷的總分為20分。
(三)研究過程:該教學實驗為期4周,每周2次詞匯專項講解。實驗前對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一次詞匯測試,通過SPSS 25.0軟件進行均值和標準誤檢驗,觀察兩班是否處于同一水平。隨后,對兩班進行有區別教學,在實驗班播放筆者錄制的TPR教學視頻,并讓英語老師鼓勵學生跟著筆者一起做動作、玩游戲;在對照班則只播放教學視頻,不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實驗后再次對兩班進行同一詞匯測試并再次進行均值和標準誤檢驗,觀察實驗前后兩班學生對詞匯習得的變化情況。除此之外,進行實驗班前后測的成對樣本t檢驗,驗證TPR教學法對詞匯學習的有利影響。另外,通過課堂觀察和學生訪談來分析學生學習積極性的變化情況。
(四)研究數據的分析:實驗前對兩班進行了詞匯測試,其中1班有效參與人數為27人,3班有效參與人數為25人。通過SPSS 25.0軟件對參與實驗的學生測試成績進行分析,結果如表1、2所示:
從表1可以觀察到,在教學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測試成績的平均值分別為7.59和7.72,標準誤分別為0.246和0.255。兩班成績均值和標準誤非常接近,說明兩班學生的英語詞匯水平相當,符合開展教學實驗的先決條件。在教學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測試成績的平均值分別為17.07和13.60。相較于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實驗后的測試成績均取得了進步,其中實驗班成績均值的漲幅為9.48,對照班成績均值的漲幅為5.88,由此可以得出,系統使用TPR教學法更有利于小學生掌握英語詞匯。
從表2可以觀察到,實驗班在實驗前后的測試成績t值為-21.027,雙尾檢驗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小于0.05的顯著水平,且均值差值95%置信區間不含0,因此,有95%的信心可以得出,實驗班在實驗前后的測試成績中有顯著差異。
另外,通過課堂觀察和學生訪談發現,實驗班學生參與互動游戲的熱情明顯高于對照班,說明TPR教學法可以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教學啟示
從此次教學實驗數據來看,系統地使用TPR教學法可以有效促進小學生對英語詞匯的學習和學習積極性的提高。筆者在此提出五條建議:
第一,要有化整為零的意識。針對班級學生過多的情況,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讓各組內學生輪流做組長,帶領并督促小組成員參與課堂活動和游戲。這樣既可以減少教師課堂管理的壓力,也能調動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第二,要有角色互換的意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更有利于他們發揮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可以在示范TPR教學游戲之后,讓學生扮演小老師,進行游戲演示和操作,老師扮演學生的身份,和其他學生一起跟著“小老師”參與游戲,進行知識的鞏固。
第三,要有走出教室的意識。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主張以生活為中心進行教育。小學生精力旺盛,好奇心強,僅在課堂上的學習無法滿足他們的探求心理。因此,教師可以定期舉行“走出教室”學習實踐活動,在生活場景中使用TPR教學法開展活動。
第四,要有放眼世界的意識。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開拓英語詞匯學習的渠道。例如,播放國內外優秀的少兒英語教師上課視頻,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教學風格;播放合適的英語學習短視頻,鼓勵學生跟著視頻說英語和做動作,既開闊他們眼界又擴充他們的英語詞匯量。
第五,要有融會貫通的意識。每種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教師應致力于將TPR教學法和其他教學法有機結合,使課堂學習活動更加豐富,以此獲得更優良的教學效果。
五、結論
系統地使用TPR教學法可以有效促進小學生對英語詞匯的學習,真正貫徹落實“寓教于樂”的教學宗旨。在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地區推廣TPR教學法的系統落實,對我國的小學英語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Asher,J.Childrens First Language as a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March 1972,No.3,133-139.
[2]Asher,J&Kusudo,J.A.&R.De La Torre.Learning a Second Language through Commands:the Second Field Test[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74(58),24-32.
[3]Krashen,S.D.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1989.
[4]余珍有.Asher 的第二語言習得觀和 TPR 教學法[J].國外外語教學,1999(2):20-24.
[5]佐能正雪,熊學亮.如何將全身反應法納入英語教學[J].國外外語教學,1989(01).
[6]王黎.TPR教學法在幼兒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1).